“如果森林是地球的肺,湿地是地球的肾,那么草原便是地球的皮肤。”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和技术学院教授、中国草学会副理事长王堃如是说。草原承担着生态、生产两种功能。它是牧民重要的生产资料,其更是对涵养水土、保持生态起到重要作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过去一段时间的盲目开垦、过度放牧、超载过牧也导致草原退化。数据显示,我国90%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中重度退化草原比例占到60%。“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王堃强调,如今草原仍呈现大范围退化趋势,遏制草原退化可谓迫在眉睫。

据介绍,2000年以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草原生态建设工程,总体遏止了草原退化的势头,但目前草原保护修复的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缺乏,需要通过科技攻关破解草原保护修复的“卡脖子”难题。

如何修复退化草原?有哪些科技手段可以助力草原生态保护治理?6月18日是“全国草原保护日”。而在草原日前夕,中国科协、中国草学会等组织也开展草原保护调研活动,赴多地深入草原牧区、科研站所,调研我国草原生态保护治理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家口塞北管理区党工委书记高云森。

混播种植多草种,综合植被盖度提高到72%以上

张家口塞北管理区由河北省国营沽源牧场改制而来。据张家口塞北管理区党工委书记高云森介绍,塞北管理区总面积227平方公里,即34万亩。其中16.8万亩为耕地,8.9万亩草原,6.2万亩林地,2.2万亩道路交通和建设交通。“在这34万亩地中,草原有9万亩,所占的比例非常大。”

在高云森看来,这些年来,草原生态保护、种养循环产业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据他介绍,如今塞北管理区依托中国科学院塞北农牧交错带生态研究院和中国农大塞北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两大平台”,建设农牧交错带饲草草种选育基地、坝上野生牧草种子资源库等,集中力量攻关种源“卡脖子”技术,建设优质饲草种植示范区,实现本地特色饲草“产、加、销”全产业链条发展。

“过去我国多从国外购买种源,但国外种子即使长势好,也难以在国内草地延续生长,这是因为其不具有遗传性。”高云森表示,研究本土种源,不仅可以促进好的品种遗传下去,还有利于实现生物的多样性。

“8粒草种相当于一粒小米体积大小。”高云森说,由于草种体积过小,其种植也有难题。为了让草种成活,就要在外面给它穿上衣服。“别看只有一层包衣,里面既有营养成分,又可以保护种子不受破坏,正常发芽。”

除此之外,草原修复还采取了切根、补播、施肥等低扰动免耕补播改良措施。王堃表示,在坝上地区使用育种新技术,苜蓿干草亩产从500公斤提高到700公斤左右。混播种植披碱草、老芒麦、紫花苜蓿等适宜坝上生长的草种,使得张北县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由67%提高到72%以上。

“保护好生态就是保护好我们人类自己。保护好区域生态,整个自然气候也会产生变化。”高云森说,“通过一到两个周期,即5到10年的时间,塞北这9万亩草原有望再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浑善达克沙地的一处沙丘已打上沙障,牧草已发芽。

直击浑善达克沙地攻坚战,沙地如何变绿地?

在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浑善达克沙地的一处沙丘正冒出星星点点的绿意。

浑善达克沙地是距北京最近的一块沙地(直线距离180公里),沙地总面积3.84万平方公里(5766万亩)。而在正蓝旗境内浑善达克沙地总面积1278.3万亩,占全旗总面积的83.7%,其中固定沙地面积1116.71万亩,半固定沙地面积29.21万亩,流动沙地面积33.16万亩。

在草原日前夕,南都记者也实地来到了额尔登达来沙地综合治理项目区。该地位于桑根达来镇额尔登达来嘎查夏营盘。项目区面积13万亩,土壤类型为风沙土,沙丘高,起伏大。

“原来这里是寸草不生,”蓝旗林草局工作人员郑东红告诉南都记者,该项目刚批准实施,在额尔登达来嘎查将以封沙育草、人工种草、工程固沙为主开展治理工程。目前经过治理后,柳条已经开始成活,牧草也已开始发芽。“等到再过两个月,它(柳条)能长到1米多高。柳条可以把沙固定后,还可以增加林草植被。”

据介绍,2000年以来,正蓝旗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内蒙古高原生态保护与修复、退化草原生态修复等重点生态工程项目,累计投入资金10.96亿元,治理面积551.57万亩。经治理后,浑善达克沙地重度受损地区得到有效治理,流动、半固定沙地基本固定,草原平均植被盖度达到55%,森林覆盖率达到20.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蓝旗沙地治理成效展示。

不过,王堃也表示,沙地是地球上的一种原生地貌,尊重大自然的规律,我们并不需要对所有的沙地都进行治理。一些侵入农田牧场、埋没房屋、阻挡道路(铁路、公路),给农牧业生产和工矿、交通建设造成很大危害的沙丘需要人为进行干预治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锡林浩特市退化草原人工种草生态修复国家试点项目。

草原出现风蚀坑,极重度退化如何修复?

锡林浩特市退化草原人工种草生态修复国家试点项目曾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上成为18个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之一,成为联合国向世界推荐的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草原生态修复样板。

过去,由于长期放牧场过度利用和打草场不合理刈割,同时受极端气候影响,项目区出现植被退化、土壤沙化等突出问题,在局部出现了零散分布的风蚀坑。

风蚀坑发育是内陆沙质草原退化或沙化的初级阶段,不断扩张、叠加、连片的风蚀坑会造成一系列生态恶果,比如加剧土地荒漠化,引发沙尘暴,减少生物多样性等。

在与项目区牧户签订三年的禁牧、生态补偿、管护协议,锡林浩特市在2019年国家林草局退化草原人工种草生态修复试点项目的支持下,组织实施了7.6万亩退化草原治理。

退化放牧场治理1.0万亩为,其中0.7万亩中重度采取“免耕补播+施肥+围封禁牧+管护”措施,0.3万亩严重风蚀沙化草地采取“土地平整+设置草帘沙障+免耕补播+施肥+围封禁牧+管护”措施。

退化打草场修复治理6.5万亩,其中采取“切根+免耕补播+施固态生物有机肥+休刈+管护”措施1万亩;采取“施固态生物有机肥+休刈+管护”措施4.5万亩;采取“施液态有机肥+休刈+管护”措施1万亩。采用不同施肥种类,不同施肥量进行试验示范。

据长期关注和服务锡林浩特草原生态修复的研究员丁勇介绍,轻度退化的草原通过2-3年短时间的围封,限制放牧就可以帮助草原恢复生产力。如果是中度退化的草场,则需要围封5年左右时间休养恢复。如果是重度退化的草场,就需要人为干扰,比如补施肥料,补种种子等,帮助自然生态系统快速恢复。

他表示,风蚀坑属于极重度退化了,因此,其修复治理相对比较复杂。极重度退化、沙化区需要进行工程建设,比如平整土地、通过农艺技术翻耕施加底肥、多种牧草混播、打沙障、盖草帘等。在生态修复中,提倡使用耐寒抗旱乡土物种,通过混播的模式,构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植被。

经过修复后,退化放牧场植被盖度增加到40%-60%,干草产量提高50%以上;退化打草场植被盖度平均提高15%-20%,干草产量平均提高20%-40%;严重沙化草地植被盖度达到40%-50%或以上。

不过,修复取得的成效并不是结束,要关心这些修复草原的未来。他表示,“草原从严重退化恢复到原生状态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历程,一定要注重三年修复建设期后草原的管护与合理利用,避免发生二次退化。”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草原保护不能仅依靠退化之后的修复。 “草原的退化就如同环境污染一样,一旦破坏后,治理修复的成本极高。我们一定要坚决遏制草地退化,先污染再治理的教训是非常惨重的。”他说。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王玮 发自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