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城事百年 爱也长沙恨也长沙》,

彭国梁 编

,古吴轩出版社出版

《爱也长沙恨也长沙》集严怪愚、蒋梦麟、田汉等社会各阶层各领域人士,以不同眼光、不同角度、不同语言风格的多层次、体验式讲述,围绕长沙近现代以来历史变迁、社会变革的线索,呈现在历史风烟中长沙人的生活状态、民风民俗、文化态度,以及永远在发展变化中的长沙城市形象。

>>内文选读:

前 言

长沙,湖南的省会。

一九八二年二月,国务院批准公布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二十四座,长沙系其中之一。我曾在《长沙沙水水无沙》一书中写过长沙的马王堆汉墓奇迹:"一个在地下沉睡了两千多年的老太太,其安详的睡态仿佛她昨天刚刚闭眼,而今随时都会醒来,用手按一按,所有的肌肤都有弹性。从这座汉墓中出土的文物之丰富之珍贵,是让整个世界都为之震惊的。"我也曾写过长沙的简牍博物馆:"一九九六年,长沙走马楼挖掘出十万余枚三国吴简,这比此前一个世纪中国所发现的简牍的总和还要多。"我还写过:"在阿拉伯沿海,有一个勿里洞岛,一九九八年的某月某日,有一位渔夫去勿里洞岛采掘海参,无意中脚被一堆瓷器碰到了,或者说,他的脚鬼使神差地踩到了一堆瓷器,这一踩便踩出了一个惊天动地的事件,这事件便是轰动世界的‘黑石号沉船’被打捞了出来。这只船从中国的唐朝驶来,在勿里洞岛附近的海底打盹,醒来海底依然蔚蓝着,而船上的六万七千余件宝贝件件都成了难以估价的历史文物。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六万七千余件宝贝中,居然有五万六千五百余件系长沙铜官窑中的瓷器。"

中国有四大名绣,长沙湘绣便是一绣。

中国有四大名亭,长沙爱晚亭便是一亭。

中国有四大书院,长沙岳麓书院名列其中。

中国有八大菜系,长沙湘菜亦居其一。

长沙有太多太多值得大书特书的名胜古迹与辉煌过往,不能备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视觉中国

民国时期曾任过湖南督军兼省长的刘人熙有《长沙》一诗云:

长沙旧是才人地,迁客骚人过化多。

一折一波皆绝倒,未能放胆泻银河。

长沙是屈、贾之乡。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便是为了纪念在汨罗江因信仰或曰尽忠报国而纵身一跃的屈原,长沙的岳麓山曾有屈子祠。余光中先生在他的《漂给屈原》中写道:"有水的地方就有龙舟,有龙舟竞渡就有人击鼓,你恒在鼓声的前方引路。"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有名句曰:"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长沙的太平街,有贾谊故居。两千多年来,时毁时建。今日的贾谊故居,古井尚在,古碑尚存。它被誉为湖湘文化的源头,游客络绎不绝。

长沙有新修的杜甫江阁,杜甫这位千年诗圣曾在长沙的湘江漂流,登过岳麓山,上过天心阁,住过江边茅舍,吃过粗茶淡饭,他在长沙期间写下了数十首与长沙相关的不朽诗篇。如《发潭州》诗云:

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

长沙有朱张渡,中国理学的鼎盛时期,便是朱熹和张栻在长沙的岳麓书院和城南书院来回开讲座的时期。在长沙黄泥街旁边一条叫双鸿里的巷子里,还曾有一个秋女烈士祠,那是为纪念鉴湖女侠秋瑾女士而设。秋瑾女士在长沙期间,也留下了不少足迹与诗文。比如:

西邻也为踏青来,携手花间笑语才。

昨日卿经贾傅宅,今朝侬上定王台。

长沙地域文化研究专家陈先枢先生曾编纂过一册《历代名人记长沙文选》,所收文章主要是先秦至清末历代名人写长沙的文言文,而民国时期众多的文化名人写长沙的白话文却没有完整的集子。我在写《长沙沙水水无沙》《星城旧事——民国名人在长沙》两本书时,收集了不少相关资料。也算是机缘巧合吧,有一次与陈先枢先生,还有也是长沙地域文化研究专家的杨里昂先生喝茶聊天,说到可编一本《民国文人笔下的长沙》时,三人一拍即合,此书很快也就面世了。这之后,我们三人又合作主编了《老报刊中的长沙》《长沙烽火岁月——老报刊中的长沙抗战》《长沙名胜诗词选》《当代文人笔下的长沙》《长沙百景》等书,同时,我和杨里昂先生还合作主编了《消逝的长沙风景》《天心纪胜》《天心文脉》等。因为有了前面这些书作为铺垫,这本《爱也长沙恨也长沙》所需的内容也就颇为充实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视觉中国

从晚清至民国,长沙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对历史是做出过巨大贡献的。简言之,可说它是辛亥革命的摇篮,也是抗日战争的堡垒。

辛亥革命的前后,长沙曾出现过一次人才的井喷。翻阅岳麓书院的史料,在其山长、师长、著名的访院学者和著名的学生中,有一串长长的名字闪闪发光,比如王先谦、谭嗣同、梁启超、唐才常、陈宝箴、皮锡瑞、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胡林翼、李元度、刘坤一、熊希龄、蔡锷、杨昌济、程潜、蔡和森、杨树达、黎锦熙、陈天华、谢觉哉……

一九一八年六月,刚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的毛泽东,与蔡和森等一道搞"新村生活",便是寄居在岳麓书院的半学斋。

除岳麓书院外,当时长沙还有明德中学、周南中学和湖南第一师范等名校,开风气之先,汇集和培养了一大批革命的先行者和知识精英,如黄兴便是在胡子靖校长的掩护下于明德中学密谋华兴会起义的。田汉早期也曾在湖南第一师范教书。

一九三七年十月至一九三八年二月,位于长沙韭菜园的湖南圣经学校成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前身——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的校址之一。此外,岳麓山下的湖南大学和南岳衡山都有其校舍。其时,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容肇祖和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冯友兰合作写了一首好玩的诗:

冯阑雅趣竟如何(冯友兰)?闻一由来未见多(闻一多)。

性缓佩弦犹可急(朱自清),愿公超上莫蹉跎(叶公超)。

鼎沈洛水是耶非(沈有鼎),秉璧犹能完璧归(郑秉璧)。

养士三千江上浦(浦江清),无忌何时破赵围(柳无忌)。

从容先着祖先鞭(容肇祖),未达元希扫虏烟(吴达元)。

晓梦醒来身在楚(孙晓梦),皑岚依旧听鸣泉(罗皑岚)。

久旱苍生望岳霖(金岳霖),谁能济世与寿民(刘寿民)。

汉家重见王业治(杨业治),堂前燕子亦卜荪(燕卜荪)。

卜得先甲与先庚(周先庚),大家有喜报俊升(吴俊升)。

功在朝廷光史册(罗廷光),停云千古留大名(停云楼,我们的宿舍)。

这是柳无忌先生当年日记的摘录。看看这教授的阵容,这还仅仅是文学院的。此外,还有理学院、工学院、法学院,四院共十七个系。抗战时期,汇集在长沙的文化名人特别多,有一份统计资料,介绍了当时活跃在长沙的文化名人七百多。我看了好几遍,发现这七百多人中,光是在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任教的就有近百人,这份资料自然还不是完全统计。除柳无忌先生提到的上述十九位教授外,择其有简历者按姓氏笔画列出如下:王力、叶企孙、皮名举、朱光潜、朱经农、刘仙洲、刘崇鋐、汤用彤、庄前鼎、李继侗、杨石先、杨振声、吴宓、吴大猷、吴有训、沈嘉瑞、张伯苓、张奚若、张景钺、陈垣、陈梦家、林徽因、贺麟、钱穆、钱思亮、浦薛凤、梅贻琦、梁实秋、梁思成、蒋梦麟、曾昭抡、潘光旦……

这些文化名人,虽然在长沙停留的时间并不长,但或多或少都会留下一些与长沙这座城市相关的文字。也许,这些文字对于个人来说,只是他们当初一些零星的记忆与瞬时的感慨,但汇编成书,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与欣赏价值就不言而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视觉中国

此外,民国时期的报刊还为我们保留了大量士农工商的社会生活图景,让我们得以近距离地了解到当时普通民众的生活日常与民风所向。

连载于一九二五年九月至十二月的长沙《大公报》,就对长沙的老字号和各行业做了一个梳理,其中记述大明眼镜公司历史一则,便十分有意思。说该公司源自咸丰年间,老板姓章,家世甚微,提眼镜沿街发卖,遇到同样提篮卖玉器珠宝的安徽人高某,两人相识结为契友。章老板不久在走马楼租了门面营业,眼镜牌子就叫"章生明"。高某寄居店中,仍沿街叫卖。一日想到来湘已三十余年,忽觉思家心切,遂将所有珠宝寄存该店,飘然而去,十余年不返。章老板年事已高,对他儿子说,高姓客人寄存之物今已十余年,究系何物,从未启视,我现在老了,还是打开看看。箱子里都是珠宝,约值数千金。章老板对儿子说,高客人十余年不返,不知生死存亡,不如将珠宝代为变价,购置产业,如返湘,以产业偿还之,想不见责。于是将珠宝变卖,购置田产六百余石。章老板病危时,又对儿子说,高客人久不来,余不能久待,我死之后,每年将出租提出二百石做善事,以报答高姓客人,并表明我们绝不贪他的财,还有就是我们的老店,绝对不能迁址,以后高姓客人或他的后人找来,能够找到我们的店面。言毕而卒。

章老板的儿子章光明,后来创建了大明眼镜公司,他的后人,也仍以老眼镜店作为发祥地,一直等待着安徽做珠宝的高家人。

走马楼在今长沙五一广场的中心,商铺林立。一九九六年,就是在这里发掘出十多万枚三国吴简震惊世界。繁华一脉,斯文永存,章氏一门诚实守信、知恩图报的故事,亦时时发生在长沙普通百姓家庭每日的训诲与生活中,构成长沙人基本性格的一部分。

为长沙留一份珍贵的史料,为长沙文化的研究添砖加瓦,为热爱长沙的读者提供他们想找而又难以找到的文本,这一直是我编这类书的初衷。

由于本书体例与篇幅的限制,我只能从大量"民国名人笔下的长沙"及"老报刊中的长沙"中精选出部分文章,以飨读者。我曾在一本书的扉页上为书友题签:我喜欢长沙,是可以说出许多理由来的,同时,又仿佛什么理由也不用说,我就是喜欢她,爱她,我用我自己的方式。比如这本书。这是一本勾引你和我一样热爱长沙的书。如果你因为这本书的缘故,来到了长沙,请与我联系,我一定尽好地主之谊。

作者:彭国梁

文:彭国梁图:视觉中国编辑:周怡倩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