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充满重大成就和技术突破的一年。上半年,我们从航天领域的嫦娥六号探月任务,到第三大航母福建舰海试成功,再到深海工程的"海基二号"深水导管架的安装,以及天文学领域的行星际闪烁监测望远镜的建成等9大国之重器,都有了新的突破,体现了中国科技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

那么接下来,老陈就带着大家一起回顾一下2024年上半年,我们都有哪9大硬核科技,有了新突破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先回顾一下2月份的3大国之重器

先回顾一下2月份的3大国之重器

2月26-28日,接连三天传来好消息,依次分别是:我们的甬舟号盾构机涂装“瑞龙”下线、“地面空间站”正式运行、我国自主研制大功率重型燃气轮机样机总装下线。

甬舟号盾构机,是穿海利器,用于世界最长海底高铁隧道开挖掘进。这是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又一创新,盾构机作为隧道施工的关键设备,其下线标志着中国在地下工程设备制造方面的能力。盾构机虽然名不见经传,但是确实是大国重器,曾经也是被卡技术的科技,如今我们已经走上世界领先地位。

“地面空间站”的正式运行,是我国空间科技基础设施的重要补充,它为航天员训练、空间科学实验和空间站模拟提供了重要平台。该设施的建成和运行,体现了我国在空间科技领域的全面布局和长远规划,更展现了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领先地位。

我国自主研制大功率重型燃气轮机样机,是具有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首合样机,该机总装下线,是我国重型燃气轮机自主创新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同时,这也标志着中国在能源动力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功率燃气轮机是高效能源转换的关键设备,对提升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5月四项大国重器有新突破

3月26日,"海基二号"深水导管架安装就位,"海基二号"是亚洲高度最高、重量最大的导管架,也是中国深海工程的一个里程碑,代表了中国在深海资源开发领域的技术突破。该导管架能够在极端深海环境中稳定作业,其设计和建造技术在国际上具有先进性。

"海基二号"的安装就位,不仅提高了中国在深海油气资源开发的能力,也为深海矿产和生物资源的探索提供了新的平台。

4月25日,神舟十八号(神十八)发射成功,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又一里程碑。神十八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建设的持续进展,更体现了中国在航天员长期驻留空间站的技术能力。神十八搭载了先进的生命保障系统和科学实验设备,这些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为未来的深空探索任务奠定了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月8日,福建舰海试成功,该舰是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其成功海试标志着中国海军力量的进一步提升。福建舰采用了多项先进技术,包括电磁弹射系统,这使得舰载机的起飞效率和作战能力大幅提升。此外,福建舰还装备了先进的雷达和防御系统,提高了其在复杂海况下的作战和生存能力,这些技术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领先的。

5月10日,我国首个行星际闪烁监测望远镜的建成,这是我国天文学领域的一个重大进展,该望远镜的建成将极大地增强中国在太阳系外行星系统研究的能力。

据悉,该行星际闪烁监测望远镜是我国自主研制,采用了创新的观测技术,能够对遥远星系中的行星进行高精度的观测。其中,天线口径、噪声温度、探测灵敏度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该望远镜建成后,将有助于我国乃至全球的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宇宙的结构和演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月份双国之重器来了

6月份双国之重器来了

6月2日,我国自主研发的嫦娥六号,成功着落月球开启探月任务。嫦娥六号是中国深空探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月背"挖宝"任务在国际上具有开创性意义。可以说这是人类首次月背“按宝”之旅,充分展示了中国在月球背面的探索能力,开启了中国航天事业新篇章,还可能为人类提供关于月球起源和演化的新线索。

据悉,嫦娥六号携带的先进科学仪器,如月壤分析器和光谱仪,能够在月球表面进行高精度的化学成分分析,这些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6月10日,“海葵一号”完成海上安装,这是亚洲首艘圆筒型“海上油气加工厂”,也是集原油生产、存储、外输等功能于一体的国之重器。作为海洋能源开发的重要设备,“海葵一号”的安装完成,代表了中国在海洋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技术进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束语

结束语

2024年上半年,我国共有上天下海的9大国之重器,迎来了新突破,这是大国的底气。这9大硬核科技的突破,是我国科技工作者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果,也是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展现。在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上,我们一直在不断前行,很多科研者为实现科技强国,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值得我们点个赞。

下半年,乃至未来,我国还将会有更多的国之重器、先进科技,迸发而出,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