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与电影之间相互滋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和香港是少数几个可以用城市命名电影的地方,城市跟电影之间是一个相互定义的过程。城市本身孕育了上海电影,我们可以在城市里发现跟电影有关的很多场所,这些电影也让我们去更好地想象这个城市的过去、今天和未来。”在6月18日举行的“交融与共生:电影与城市论坛”上,中国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北影节策展人沙丹以一个旁观者和专业电影研究学者的角度,道出上海这座电影之城的独特魅力与电影创作间相互支撑的关系。

“交融与共生:电影与城市论坛”现场 钟菡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交融与共生:电影与城市论坛”现场 钟菡 摄

在同日举行的上海大学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成立十周年活动上,上海温影院长、导演贾樟柯则感谢上海承载的电影历史对电影教育的赋能,“在这里,我爱上了电影教育”。

城市和电影间互相滋养

6月7日一大早,离上影节抢票还有5个小时,沙丹就在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奇爱葛格”上帮助上影节吆喝,给观众推荐今年最难得的电影:“每年我都要请年假来上影节交流学习。当下最大的困难是年轻人走进电影院的动力不足,如何让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回到电影院,是我们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在上影节,沙丹尤为关注《神女》《铁扇公主》等老片的重新修复,其中《铁扇公主》由中国电影资料馆与上海的公司合作修复,在今年的上影节做世界首映。“如果是在北京放这部影片,会带有学术意味,但拿到上海来放,有一种电影回家的感觉,因为这部影片本身就是在上海创作的。在美琪大戏院看阮玲玉的《神女》时,想到这里是她生长的地方,也会有一种别样的感觉。”在他看来,不同城市文化会带来不同的观影文化体验,这也让上影节和北影节有着不同的观看滋味。

中国电影资料馆保存的中国老电影里,大部分是上海拍摄的。而上海不仅仅存在于老电影的影像里,还存在于科幻电影的未来想象中。今年科幻电影周展映的影片《她》中,就出现了上海陆家嘴的场景,并将其作为未来城市的形象。在导演罗冬看来,很多电影喜欢在上海取景拍摄,因为这座城市有和其他大城市不一样的包容性和多样性,所以产生的故事也更加多元化。“上海给电影很多可能性。”

多伦多国际电影节首席执行官卡梅隆·贝利认为,来到上海是一种非常精彩的体验。在这里能看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历史建筑,看到中国改革开放后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能看到未来感。“上海是一座伟大的电影之城,也像伦敦、巴黎一样是文化交融的地方。”他认为,电影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在城市里拍摄、制作,也是能代表城市的符号形象。正如很多人说,走在纽约的街头,就像走在电影里一样,6月的上海也给参加电影节的各地观众带来类似感受。“电影在讲城市的故事,也帮我们思考和想象城市的未来。”

“上影节有461部电影,只要你有时间,可以从早上一直看到晚上,这也是上影节的文化包容性和魅力所在。”沙丹今年来了四趟上海,还特地跑到黄河路打卡,“以前经过时没有注意到,但《繁花》火了后,必须去看看实景和影视中的关系。”

今年电影节推出城市漫步路线,邀请观众观影之余欣赏城市之美。沙丹认为,上海是一座电影化的城市,观众在电影中看过城市景象后,再走上街头实地寻找,会发现银幕内外潜在的流动关系,对城市本身怀揣敬意。“好的电影可以让城市的魅力更好地流淌出来,散播至大千世界。”

电影节培养观众对电影人的尊重

6月18日下午,《法式火锅》结束放映,影院里照例响起掌声。影片导演正是本届金爵奖评委会主席陈英雄,他和为影片担任服装造型设计的妻子陈女燕溪出现在舞台上,接受观众的再次致意。时间已经到了饭点,但观众依然守着他的映后交流环节,他笑着说,“感谢大家来看电影,希望大家不要太饿。”妻子则补充,“这是我们的影片第一次在中国上映”。她穿着明亮的柠檬黄连衣裙,和白色衬衫、长裤外套黑色马甲的陈英雄仿佛有意呼应背景的主视觉海报,他们一起融入“电影之城”的光影里。

《法式火锅》映后交流 钟菡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法式火锅》映后交流 钟菡 摄

现场交流踊跃,市民孙小姐没能抢到提问的机会,但整场活动下来依然收获满满,“电影节不仅是电影盛会,也是影迷聚会。对我来说,宅家和在影院的观影感受完全不同,与几百人一起感受笑与泪,是每年必须经历的仪式感,无可取代。”

导演、艺术家杨福东去年在上影节看了《菲律宾暴力史》,发现大家对7个小时的电影依然有耐心。今年他看了《大路》,影院里有时响起笑声,余光里能感受到身边有人在流泪,让他觉得,“这才是生活”。当影片结束时,观众一起鼓掌,心情也不由得跟着激动起来。

良好的观影氛围,以及市民对文化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默契度,是专业影人对上影节的感受。“我喜欢上影节观众。”小说家、纪录片导演陈丹燕发现,以前每部电影放完,演职员名单出来时,大家都巴不得“黑屏”快点结束,但作为电影导演拍摄了《萨瓦流淌的方向》,她才明白“黑屏”上每个名字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在上影节,我最感动的是大家安静看完最后黑屏的五分钟,即便没有映后,也会为此鼓掌,那是对电影制作者极大的尊重。”她认为,在电影节不光是看好电影,也培养起观众对电影人的尊重。

以培养国际化影视创制人才为目标的上海温影,走出了大量“黑屏”上的电影人。去年,上海温影电影制作系校友陈仕忠导演、编剧,温影班底主创的电影《寻她》获得上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让贾樟柯颇感欣慰。“《繁花》的声音部门几乎都是由我们的校友参与。陈仕忠获得的上影节奖项名为‘最佳艺术贡献’,这一奖项正是奖给电影技术。这部影片幕后的工作人员全部是我们的校友,上影节的肯定,也坚定我们的办学方针,成为培养国际创意性人才的学院。”

贾樟柯在活动上发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贾樟柯在活动上发言
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十周年活动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十周年活动现场

“大都会观摩类电影节要倾听观众的声音,把观众想看的电影弄来,也要有发现、引领的能力。”沙丹认为,在电影节上有不少冷门佳片,原本它们并不为人知晓,但通过电影节可以放大它们的魅力,找到未来的某种可能性。今年上影节,他最关注的是“电影发行新生态”论坛,该论坛邀请多位知名电影人通过对国内外发行现状和趋势的分析,探讨“分线、分众、分区”等差异化发行机制的特点和优势,共同展望精细化、多元化、市场化的电影发行新生态。

“从展映片中找到可以投放市场的生力军也是电影节的作用。观众的热烈参与,可能会让未来资方、发行方坚定进入电影市场的信心。电影节不光有产业本身的功能,还有文明互鉴的作用。参与电影节是策展人的重要工作,干这行有很多挑战,也很辛苦,但能干这一行让人觉得很幸福。”沙丹发言赢得热烈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