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日练习

黄某,女性,25岁。

归国华侨,云南某大学学生。

患呃逆证已一年余,曾经多方治疗,效果不显。每于精神紧张之时,呃逆更甚。自觉胃中饱闷,时有逆气上冲,气冲有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近来逐渐加剧,以致情绪不安,心情烦闷,睡眠差,影响听课学习。1964 年夏,患者来中医学院就诊于余,呃逆频作,面色少华。舌淡质嫩,苔腻微黄,脉象沉缓而弦。

处方:__。 (请将答案留言在下方哦)

服二剂后,呃逆减少,间隔时问有所延长,脘闷气逆亦感减轻。患者自知服药有效,情绪亦好转,睡眠、饮食均有改善。脉沉缓,关部尚弦。腻苔已退,苔薄白而润。前方加减治疗,连服四剂,呃逆不再发作。

答案下期公布

上期答案:附子泻心汤

注: 答案非唯一,仅供参考

上一期:

上期原医案

严某,男性,42岁。

2008年2月5曰初诊。

胸脘堵闷、身冷3天。5天前,出现恶寒、发热、头痛等症,经用中西药治疗后,热退而出现胸脘满闷,身冷,口干,纳呆,大便如常,舌苔黄腻,脉弦细尺弦滑。

处方:大黄6g,黄连6g,黄芩6g,川附子(先煎)6g。

上4味,大黄以开水浸泡,用其汤煎3味,服1剂,证解。尚纳差,与茯苓饮善后。

按语

尺脉弦滑,舌苔黄腻,口干,纳呆,胸脘满闷,阳明里实热。身冷,见于中西药治疗后,津伤而陷于里虚寒。太阴阳明合病,上热下寒,为附子泻心汤方证。

相关经典条文学习

伤寒论》第156条: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一切遵医嘱,切不可给自己妄下诊断。

版权申明:

1.文源: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

2、本平台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尊重知识与劳动。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3、责任编辑:有道君,微信:ycyd-duzh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