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月18日,兰州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培训班开班仪式暨实地调查动员部署会在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举办,这意味着我市普查工作实地调查阶段全面启动,最终普查成果计划于2026年6月正式向社会公布。

推动文化强市建设的有为之举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坐落在黄河之滨的兰州,经过千百年的沉淀,形成了独特的黄河文化、丝绸之路文化和多元民族文化,白塔山、五泉山两大建筑群烙印着兰州千年文明,金天观、城隍庙承载着兰州人的记忆……他们是兰州发展的见证,更是研究城市发展的历史宝库。多年来,我市文物工作者不断践行着传承、保护历史文脉的誓言。

2018年,根据国家统一部署,我市认真组织完成了兰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和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摸清了兰州市文物资源家底。在普查摸底过程中,全市共发现各类不可移动文物861处,其中,古遗址458处,古建筑204处,古墓葬67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111处,石刻及其他21处;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0处,市县级文保单位201处。市县博物馆、纪念馆共有藏品18987件,一级品105件、二级品225件,三级品1141件。

“近年来,兰州市文物保护事业稳步开展,在城市的快速发展中,珍贵的文物需要得到加倍地保护,才能让这份城市记忆‘历史再现’。”市文旅局党组书记、局长毛玉铎表示:“兰州历史悠久,文物资源丰富,现存各类文物和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蕴藏着兰州人民的集体创造和共同记忆,不仅书写着鲜活的历史,也留下了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因此,做好文物普查工作,便是夯实新时代兰州文物事业发展基础,扎实推动文化强市建设的有为之举、必为之举。”

科学规划制定任务书时间表

2023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决定从2023年11月起全面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今年3月,全省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对全省普查工作做了全面部署。市委、市政府对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高度重视,迅速成立了普查领导小组,印发了《兰州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5月23日召开了兰州市第四次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为全市文物普查画出了“施工图”、明确了“任务书”、列出了“时间表”。

据了解,这次普查将以县域为单元开展,主要任务有三项:一是对三普已认定、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开展复查;二是对三普尚未登记、2012年以来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开展调查;三是依法开展不可移动文物认定、登记和公布,建立不可移动文物目录和数据库。

推进时序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23年11月至2024年4月,主要任务是开展动员部署,建立普查机构,组建普查队伍。第二阶段为2024年5月至2025年5月,主要任务是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实地开展文物调查,做好文物数据采集、登记工作。第三阶段为2025年6月至2026年6月,主要任务是依法认定、登记并公布不可移动文物,建立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目录和数据库,公布普查成果,召开总结会议。

依法保护所有普查登记对象

记者了解到,这次普查将使用全国统一的普查系统,执行全国统一的标准规范,普查中将建立健全文物普查责任体系,强化事前事中事后数据质量检查核查,强化专业支撑,确保普查成果完整无缺、数据精确无误。各县区普查办要如实填报登记信息,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普查资料。

同时,将严格依法保护所有普查登记对象,在完成文物认定前,一律不得拆除、迁移。所有已认定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实地调查期间,按要求不得撤销。要严肃依纪问责,文物部门将对人为破坏、监管不力造成已登记文物遭破坏、撤销、灭失的,依法进行调查处置。此外,对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伪造、篡改普查数据的,将依规追究法律责任。

根据省普查办的整体安排,100处以下的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安宁区、红古区和皋兰县,在年底前,田野调查工作必须全面完成,榆中县、永登县今年要完成普查总量的70%,任务艰巨。

深化交流合作打造专业队伍

据悉,兰州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培训班专门邀请了省四普办、省考古所、兰州理工大学、省测绘工程院的专家教授前来授课,旨在紧紧围绕文物事业发展需求,加强教育培训,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增强文物“保、利、管、研、活”能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求实创新、敬业奉献的文物工作队伍。

“这些授课老师都是行业内专家中的翘楚,培训内容丰富,紧密联系当前的四普工作实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兰州市文旅局文博科科长陈媛霞告诉记者:“我们将协同各大媒体,依法对妨碍文物普查、危害文物安全、破坏文物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反映社情民意,共同维护文物安全。同时,也将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的热点问题,努力营造全社会支持普查、支持文物保护的浓厚氛围,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关心热爱和参与支持文化遗产保护事业。”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超 实习生 杨瑞

(来源: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