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很多优秀的诗人,尤其是唐宋两代最为出色。

盛唐三大家是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

其中李白崇道,王维尊佛,杜甫则敬儒。三人的个性决定了自己的诗风,可谓是各有千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宋朝时有位诗人却深得儒释道三教精髓,并且能将三者融会贯通,达到如火纯青的地步。

说到这大家应该猜到是谁了。

对,他就是苏轼。

林语堂曾用“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的话来形容苏轼兼具三家思想非常正确。

正因为如此,他在人生的高峰时,能够和李白般挥洒浪漫与豪情;而在人生的低谷时,他更能够以佛家苦中作乐的圆融给予我们生活的力量。无论是进或者是退,他更能以儒家坚韧执著,给予我们未来的希望。

正是他具有如此别样的魅力,这才使的他的人生经历、处事态度,还是相关作品,都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治愈一颗一颗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首词,就是如此。

《点绛唇·闲倚胡床》

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

王安石变法后,苏轼因不满新法多次上书发牢骚,被新党抓住小辫子制造了”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直到旧党执政时苏轼重新回朝。

黄州的贬谪生涯让苏轼认清了现实和内心,在其位谋其政的他发现旧党也就那么一回事,又开始抨击旧党。

至此他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好在他此时也看得开,得失无意,便自求外调。

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再任杭州。次年,他的好友袁毂来杭州看望他。一日词人与袁毂、刘季孙(景文)登山玩水,赋诗唱和。

上面这首《点绛唇》就是当时唱和的词作之一,又名“风月平分”词。光看词名,就让人心醉不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闲来无事靠坐着胡床,从庾公楼的窗子朝外望去,只见楼外诸峰重重叠叠,如千朵鲜花开放。和哪个一同倚坐?明月、清风、我(或他)。

词的上片从眼前之景起笔,“闲”、“倚”等字写出了当时的闲适心态。眼下只有他一人,他不会因此感到孤独,反而不禁感叹:明月清风都来与我为伴。

内心丰盈的人,即使是孤独也会感到自由和庆幸,只有懂得与自己相伴的人,才会明白孤独的高贵。

所以苏轼虽然只是一个人,但他却不会感到孤独,因为在他的眼里,大自然取之无禁,用之不竭,都是他伴侣。

上阕简单数十个字,便将苏轼那种身心幽闲、旷然天真、潇洒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统一的绰绰风姿完美的表达出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

词人闲倚胡床享受时,好友突然来访。有朋自远方来,苏轼当然开心,所以带着朋友游山玩水,酬唱赠答。自从那江上清风、山间明月的享受,自然是你我各一半了。

词的下阙,特写友人来访的欢聚场景以及独特享受。

没有人的时候,苏轼他就一个人享受这份孤独宁静。既然朋友来了打破了这份宁静那也无妨。和朋友就该好好玩,玩个痛快。那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就一起享受吧。

苏轼最后一句“风月平分”来形容这种与好友共享美景的快乐非常浪漫,也是整首词的点睛之笔。

他们共同享受着大自然的清风明月,也感受着彼此间的深厚情谊,表达了朋友之间那如同清风明月般纯净而持久的友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遇而安不是让你随波逐流,而是告诉你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学会让自己活在当下,活得心安。

就像我们独处的时候,可以从容不迫的品味那份孤独与宁静;而当有人陪伴时,就尽情地和朋友一起享受那份欢乐与热闹。

如此才不会辜负当下每一刻的美好时光,让自己始终都能过得充实心安。

“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苏轼这首词里传达出来的态度和境界,正是值得我们终身去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