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方玉

编辑 | 苏建勋

作为光伏行业的风向标,第十七届SNEC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上海)展览会(以下简称“SNEC展会”)终于落下帷幕。

此次SNEC展会是历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参展企业数和展会面积均创历年之最。据大会官方介绍,国内外参展商超3500家,展会面积超过40万平方米,注册观展人数达50万人,可谓热度空前。

但展会的热闹仍无法掩盖整个光伏行业在下行期中渗透出的阵阵寒意——展会前夕,业内不时传出关于光伏企业产线关停、裁员降薪、业绩暴雷的各种坏消息。拉长供应商账期、拖欠供应商货款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

一位接近展会主办方的光伏从业人士告诉36氪,为了预防供应商和员工在展会现场拉横幅讨要货款和工资,主办方特意加强了安保,并在展会第二天的入场安检中增加了开包检查环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SNEC展会现场 图片来源:企业授权

市场的寒冷本质上还要归因于供需的错配。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在SNEC大会上的演讲中表示,光伏行业正遭遇史上最强内卷,供需严重错配,产业步入冰河期。他指出,截至目前,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四大环节,基本上跌破现金成本,全产业链集体承压。

经过展会上供需信息的充分交换后,光伏产品价格并没能够止跌回升。36氪了解到,某光伏龙头企业在展会上就宣布降价,还有不少资金链紧张的中小企业正在甩卖清库存,这导致光伏各环节产品价格在跌破现金成本的情况下仍有进一步下探的态势。

产业何时走出“冰河期”,迎来向上的新拐点,可能是所有产业链上下游从业者和一二级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但从龙头企业管理层、到市场机构分析师,到证券投资经理,一个较为普遍的共识是,这一轮光伏洗牌会比以往经历更长的时间。

“行业内卷刚刚开始,明年还会加剧,这是必然的。” 经历多轮光伏周期的老将朱共山在SNEC会议上称。

最冷清的光伏市场

“这还是记忆中第一次出现全行业的亏损。”SNEC展会前的第十七届全球绿色能源领袖对话上,赛拉弗集团董事长李纲回忆起自2008年加入光伏行业后的从业经历如此表示。

回顾历史周期,上一次集体性亏损(并非全行业亏损)发生在2011年,由于欧洲市场削减补贴及美国发动“双反”调查,中国光伏业哀鸿遍野,行业老大无锡尚德宣告破产。

如今,美国再次发动“双反”调查,而光伏行业也再次触近下行周期的底部,有技术和一体化优势的龙头企业陷入亏损,面临着龙头座次的重新排序,而更多的二三线厂商则面临着减产、停产甚至是退场的困境。

在此背景下,光伏企业势必要捂紧钱袋过日子,在本届SNEC展会上所花费的每一分钱,都经过了精打细算的考量。

36氪了解到,为了降低参展成本,不少光伏企业都控制了参加SNEC展会的营销人员数量,一些展台粗糙的展品和略显拮据的活动也受到了不少从业者的吐槽。展会前夕,已经锁定从A股退市的光伏企业爱康科技甚至直接放弃了参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SNEC展会现场 图片来源:企业授权

展会是促进合作和交流展示的平台,大部分厂商也预期能够在展会上结识客户,签约订单,拉动销量增长。但从本届SNEC展会上厂商官宣的签约订单来看,规模相比往年也有所缩水。

“产品价格越是下跌,下游客户越容易有观望的情绪,反而不容易促进成交。”一位资深光伏从业人士告诉36氪,国外贸易壁垒升级,导致外需收缩,而国内也面临着分布式市场的消纳问题和电力市场化交易的不确定性,可以说是“内忧外患”。

36氪注意到,SNEC展会前夕,新能源研究机构InfoLink Consulting就发布报告指出,由于电网承载力受限、分布式光伏入市政策的不确定性等影响,今年国内分布式光伏市场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下半年分布式需求量很有可能会出现萎缩。

此前,曾有部分声音认为当下光伏行业跌破现金成本的价格水平只是短期的,将很快触底回升。但相反,SNEC展会成为了光伏企业持续价格战的“发令枪”,这导致市场整体价格进一步下探,光伏组件价格进入了0.7元每瓦的时代。

上述光伏人士表示,中小光伏企业库存压力大,为求生存给钱就卖,进一步放大了供需的不平衡,要等这部分产能实现出清,还需要一段时间。

除了脆弱的中小光伏企业在甩卖自救之外,李纲指出,还有一部分经营正常的企业“为了保证开工率,兑现投资人和地方政府的承诺,无底线低价抢单。”再加上“买方买涨杀跌,持续观望,再加上低价中标,内卷变得更加严重。”

新一轮周期的拐点何时到来?

回溯中国光伏的成长史,往往与周期性紧密相随,呈现出繁荣和低迷的交替。

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2011-2012年欧美“双反”、2018年“531新政”三次下行周期后,本轮周期是我国光伏业成长的第四轮下行周期。

周期性困境下,光伏产业链又一场残酷的淘汰赛正在进行时,从去年年底以来,龙头企业遭遇集体性亏损,实力弱的二三线企业则在不断减产、停产与退出市场。

当下,按照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的说法,光伏行业已进入“冰河期”——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四大环节,基本上跌破现金成本,全产业链集体承压。

何为跌破现金成本?一位机构投资经理告诉36碳,一般意义的赔本指的是亏生产成本,其中包含企业的日常运营费用、购买设备和原材料的费用、支付员工薪酬费用和设备的折旧摊销,而现金成本则剔除了折旧摊销。在极端情况就会有厂商以低于现金成本的价格出售产品,以求把竞争对手先拖垮。

因此,当行业都在亏现金的时候,也就意味着行业的洗牌进入到了深水区。

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对于现在的光伏企业而言,还能持续再亏现金亏三个季度的企业,已经不多了。

换句话说,目前全行业亏现金的情况不会持续很久,光伏各环节产品的价格会在见底之后反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SNEC展会现场 图片来源:企业授权

不过,光伏产品价格的反弹和拐点,并不能代表整个光伏行业周期的拐点。

36氪了解到,多位光伏行业的资深人士有着较为普遍的共识,即光伏行业这轮周期,与以往有着很大的不同,可能需要更长的洗牌周期。

光伏行业前资深分析师张治雨在近期文章中指出,目前国内做好准备随时能开的光伏产能还是太多,只要价格稍稍合适,就会又有潮水般的产能涌现出来。他认为,“本轮光伏周期的洗牌深度将会是史无前例,必将以众多企业的实质性退出作为周期终结的终结。”

宁泉资产创始人杨东在其报告中指出: “这几年新增的很多光伏产能都有国资的土地和厂房建设等投入作为助力,要退出都不太容易,这回要再次实现供需平衡可能需要比以往更多的时间”。

隆基绿能总裁李振国则在去年SNEC展会期间就预警,“就像2012年-2014年的光伏行业洗牌一样,今后两三年会有超过一半的光伏企业被淘汰出局。”

如果以众多企业的实质性退出作为洗牌结束的标志,那么当前光伏行业的淘汰赛虽已开始,还未进入到赛点和高潮,企业还未面临至暗时刻的终极考验。

光伏展会的火热与行业寒冬的裂痕中,如何留在牌桌上继续追光,将是光伏企业们下一步要面对的关键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