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中午,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拥翠乡安立村委会瓦车村的“幸福小院”里飘出阵阵饭菜香,结伴而来的老人们围坐在一起,聊着家长里短,等待着开餐,现场欢声笑语不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瓦车村是典型的小山村,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有110多个,近三分之一的村民外出务工。为更好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难题,今年3月,瓦车村对村内闲置场地进行修缮,新建公厕、硬化地面、改造厨房、安装护栏……为老人们打造出一个家门口的“幸福小院”,大家每天都可以到这里聊天、休闲、吃饭。“政府给我们修了这么好的场所,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确实是办到咱老百姓的心坎上了。”村民吴国旗高兴地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为“幸福小院”?今年以来,南涧县聚焦“一老一幼”群体急难愁盼,从“小切口、微改革”入手,将基层党建和农村“一老一小”工作有机融合,通过完善阵地、增设服务事项、开办便民食堂等方式,因地制宜、因村而异建设乡村“幸福小院”,为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生活娱乐场地,解决就餐问题,并为村民们提供就医、代购、缴费等综合服务,切实让村民们感受到“家门口的幸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院’建设坚持不改变老人休闲习惯、不大拆大建、不包办代替,坚持增设施、增服务、增幸福感。通过改造一个活动场所、配备一个幸福食堂、添置一批桌椅板凳、建设一间卫生厕所等,让村头巷尾的闲房发挥最大效益。”南涧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幸福小院”建设坚持“就地、就近、就亲、就熟、就便”的原则,科学整合村组现有的党支部活动室、老年人活动室、村民议事点、闲置校舍等资源,采取“政府补一点、村集体投一点、上级争取一点、社会捐赠一点”等方式,打造行政村级融合式和村民小组级互助式“幸福小院”服务村民,实现花小钱办大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幸福小院”好不好,村民最有发言权。走进宝华镇虎街村,曾经空置数年的小学校舍摇身一变,成为了集膳食供应、医疗保健、休闲娱乐、体育锻炼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虎街“幸福小院”。该“小院”设置有卫生室、图书阅览室、棋牌室、老年幸福食堂等多个功能场所,并配备了相应的活动器材。同时,虎街村还将村委会、养老协会、幼儿园整合到“幸福小院”中,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满足村民们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地方真是太好了,吃饭、办事都很方便,还有电视机、图书、棋牌等,我基本上每天都来。”今年60岁的虎街村村民陈华森笑呵呵地说,上午在幸福食堂吃饭,下午还可以和大家一起参加活动,日子过得舒心又充实。

随着“幸福小院”建设运行,各村还成立了“小院”管理班子,制定出管理办法,由退休老干部、离任村干部、老党员等担任“院长”,负责小院的日常管理。每个“小院”还设置了服务对象花名册,为留守儿童和老人建立“阳光幸福档案”,并通过成立农村党员志愿服务队和养老互助员,为农村“一老一小”提供更为精细的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幸福小院”推动县级部门重心下沉,成为了各部门志愿服务的阵地和活动平台。南涧县卫健局将老年人健康体检、家庭医生服务、老年人慢病服务等送入小院;共青团、妇联将亲情陪伴、学业辅导、自护教育等志愿服务送入小院;县司法局到小院开展“五老调解”服务,让老年人参与农村矛盾调处化解,让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县老干局将“阳光幸福课堂”送入小院,让老年人足不出村就能了解到新知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南涧县已印发关于建设“幸福小院”的实施意见,计划今年内在全县建设一百个“幸福小院”,切实以党建引领推动形成以关爱“一老一小”群体为主的基层治理机制,让农村老人“养老不离家”,全力托起“一老一小”在家门口的幸福。(李丽)

来源: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