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封建”与“大一统”的博弈中探究民族基因

——读赵宗彪《<史记>里的中国》

金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香雪文丛》是山西出版传媒集团旗下的北岳文艺出版社2024年4月推出的,凡13册,有刘世芬的《毛姆VS康德:两杯烈酒》、周实的《有些话语好像云朵》、邢小群的《回首来时路》等,内容可谓别具一格,用主编向继东的话来讲那叫“望梅止渴”。窃以为,有一点让人高山仰止的引申意味。报人、作家、木刻艺术家赵宗彪的随笔集《<史记>里的中国》为其中较为亮眼的一本,这种吸人眼球的“亮”主要不是作者在书稿完成后自费“做了一次为期10天的朝圣之旅,途中画了速写,选了一些作为本书的插图”,从而图文并茂,而是其善于在“封建”与“大一统”的博弈中探究华夏民族基因。尽管相得益彰的与《史记》有关的古迹遗址的速写插图也属于这本随笔集的特色,是一般随笔作家难以企及的文字与木刻艺术的“天仙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宗彪对司马迁的《史记》颇有研究,他认为:“《史记》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史诗,是东亚文明前三千年的总结,是中国人的文化圣经。”这就像犹太人的民族基因于《圣经》里可见一斑一样,炎黄子孙的民族基因亦能于《史记》的细节内管中窥豹抑或以小见大。难怪赵宗彪说:“如果去一座孤岛,只能带一本书,我只会带《史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谓“汉唐气象”是指汉唐时期国家统一、安定,经济繁荣发展,政治开明,文化发达,民族关系融洽,对外交流频繁的欣欣向荣的繁盛景象以及一个泱泱大国开放的大家风范。这种中国人的精神气质,都可以溯源至春秋战国,都来自于《史记》的人物塑造:刘邦、陈胜、韩信、屈原、荆柯、伯齐、叔齐、孔丘、庄周、韩非、商鞅、程婴、范蠡、晁错、张骞、李陵……他们对抗如影相随的死亡,对抗命运强加在自己头上的不公,以自己永不屈服的斗志,成为一个个人格上的巨人,让我们看到了作为人的尊严、豪迈与自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学者以为:电视剧“《三国演义》那么多集看下来,印象最深刻的段落,都属于原作者,只有这一首歌《历史的天空》,属于现代。”这是否在说,没有词作者王健、曲作者谷建芬和原唱毛阿敏那“亮眼”的“画外音”,这部连续剧的思想价值将大打折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曾主要以杂文为创作目标的杂文名家赵宗彪十分清楚,随笔是评论的“近亲”——《<史记>里的中国》不能只是依赖《史记》本身材料的“自然深度”,那是司马迁的;而应注重“释放内蕴”,使得读者领悟:“生命本来无所谓意义。但是生命一旦被确定了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这个生命就有了意义。人的精神世界的尊严,是可以通过自己的生命旅程来建立的:有的宏伟、有的卑微,有的光芒万丈,有的晦暗如漆。司马迁以超越时代的眼光,以悲天悯人的情怀,给每一个努力建立起自己尊严丰碑的人唱起了赞歌。而这些不朽的赞歌,原来都只能属于神的。”

赵宗彪还非常清楚,《史记》的内容体现另有一个更为重要的特点。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一直有西周封建说、春秋战国封建说、魏晋封建说,分歧的症结在于“封建”的定义。《诗经·商颂·殷武》里“命于下国,封建厥福”指的是把土地分封给部下,让他们建立从属于王朝的相对独立的诸侯国。“分封”“建立”这种状况商朝已经出现,周王朝的权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广泛实行分封制,同宗法、姓氏、土地、兵役等制度相配套,呈现出糅合各个族群、扩及四方、层层分封、权利和义务明确、各自相对独立的封建系统。战国后期由于长期的战争,各国为了取得战争的绝对优势,纷纷进行“变法”,核心是加强国家对于社会各类资源、税赋、人口的直接征调与控制。换言之,变分层权力结构为中央集权体制。其中最为彻底的是众所周知的秦国的商鞅变法。分权的“封建”的消亡与集权的“大一统”的兴起是贯穿《史记》波澜壮阔的一大时代背景,一若《历史的天空》为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营造的荡气回肠:“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兴亡谁人定啊,盛衰岂无凭啊,一页风云散哪,变幻了时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唯其如此,《<史记>里的中国》是在“从‘封建’到‘大一统’”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视野下来言说:人不能为奴隶,如同人不能听从命运的安排;人是有尊严的,尊严是需要自己维护的;人格独立,是人存在的价值;历史的进程,本质上是人的思想的进程……

高明的随笔创作者一如高明的烹饪者:“有味使之出,无味使之入 。”比如,杭州张生记的“老鸭煲”就要把鸭子“与生俱来”的鲜味给“拔”出来;比如,苏州得月楼酒家的“八宝豆腐”就要让豆腐之外的其余食材的味道慢慢“渗”进去。在文章学领域——“有味使之出”就是要将具有“自然深度”的材料“释放内蕴”而“飞入寻常百姓家”;“无味使之入”就是要给“寻常百姓家”的材料“注入深意”而“听君新翻杨柳枝”。赵宗彪就是这样的随笔作家,据说为了写作《<史记>里的中国》他先后阅读了140余种《史记》参考书,实在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史记>里的中国》传达出的那种奋发向上的正能量一定会令读者诸君产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

匆匆于2024年5月27日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