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三夏时节,是农人们最为忙碌的时候,今年也不例外。与以往不同的是,如今的农业生产有了高科技的加持,仿佛变得简单了不少。在济南市长清区归德街道,两台精播机不停地穿梭在广阔的田地里,一颗不漏地播撒玉米与大豆种子。而在槐荫区吴家堡街道,无人驾驶插秧机不仅实现合理密植,插秧效率还提高了2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精播机用上高科技,不会漏播一粒种子

6月15日一早,新黄河记者驱车来到归德街道王庄村,远远地便看到两台机器在田间“劳作”。此时,张有国站在地头,目不转睛地盯着机器播撒种子。从早上6点开始,他就出现在这里。不远处,就是他所经营的德汇家庭农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拥有了20多台农机,流转土地种植面积300多公顷。

正值夏种,两名村民把玉米种子倒进精播机的大漏斗中。接下来,机器就开始了它的“表演”。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机器开始缓缓向前行驶,它后面伸出的“钢爪”,将一粒粒种子埋入地下。“一台机器每天能播种大约六、七公顷,而且还能实现无人驾驶。”张有国说道。

眼前的两台精播机,是张有国今年新增的智慧化农机。它们与传统农机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不会漏播种子,同时播撒肥料也更加精准均匀。像这样的精播机,他一共增添了7台。“机器采用基于北斗导航技术的无人驾驶系统,科学施肥测土配肥等管理方式,从粗放式管理过渡到精细化管理,提高了作业效率,增加了土地利用率,预计至少可以提高产量20%。”他告诉新黄河记者。

除了高科技的精播机,张有国还在今年5月建设完成了集监测、浇地、冲肥等7项功能的数字化农业系统。高清监控摄像头、田间气象站、土壤墒情监测站、植物病菌孢子捕捉仪、物联网虫情信息采集设备等高科技设施安置在田间地头。依靠这些设备,农田就可实现全智慧化管理,天气、农情、调度尽在“掌”握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豆玉米长在同一块地,玉米不减产还多收一季豆

“这台机器种的是玉米,另外一台种的是大豆,”张有国伸手指向不远处。一块地同时种大豆和玉米,是什么操作?原来,这是他尝试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该技术改单一作物种植为高低作物搭配间作,改等行种植为大小垄种植,实现了间作技术、农机和示范推广的有机结合。

据张有国介绍,他的大豆和玉米种子全部选用紧凑型密植品种,采用4:4种植模式,亩播种玉米粒在4600粒左右,播种量与传统单一种植玉米一致,采用大垄双行种植模式,发挥玉米通风透光作用,提高光合作用,确保玉米不减产。大豆采用行距45厘米,株距8厘米的种植模式,亩用种量4斤,“玉米大豆同时播种,采取封地植保模式,确保后期不会杂草丛生。玉米亩产1300斤,大豆亩产150斤,真正实现了玉米不减产,多增收一季豆的经济效益。”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成功,同样离不开高科技的加持。长清区在归德街道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主要种植区域内,建设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国家数字种植业创新应用基地建设项目(大豆玉米品种)。通过数字化赋能、品种选择、配套改进解决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中存在的除草、收获等难题。重点配套遥感应用系统、物联网测控系统、北斗导航系统、无人驾驶系统、智慧农场管理系统等数字农业集成应用技术,培育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信息化建设应用模式,解决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全环节作业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插秧机实现无人驾驶,在济南尚属首例

离开归德街道,记者又来到吴家堡街道济南五洲农业示范园。来到这里,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排排整齐的秧苗。今年,五洲农业将3台插秧机升级无人驾驶智能套件,在济南市尚属首例。与传统插秧机不同,无人驾驶插秧机利用北斗系统对地块边界精准定位,并据此自动直线行驶,边行驶边插秧。结合高标准农田的数字化,无人驾驶插秧机可以根据所在地区的光照条件确定稻田行距、秧苗间距、插秧深度,通过科学合理密植,最大程度提高稻米产量和品质。

稻田内横平竖直的秧苗,就是得益于无人驾驶插秧机。“插秧机上坐着的工作人员,是往机器里放苗的,根本不用驾驶机器。”济南五洲农业示范园负责人武如义告诉新黄河记者,无人驾驶插秧机比人工驾驶走线更直,插秧更到位,插秧效率也得到大幅提升。目前,3台无人驾驶插秧机已经插秧67公顷水稻,比往年节约时间20%左右。同时,现在只需1个人就能完成插秧,节省了1到2名劳动力。

近年来,济南以科技驱动农业强省建设,提升设施装备支撑能力,创新完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高智”“高效”发展。今年,全市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依托中国工程院赵春江院士团队,制定数字农业农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策划不少于100个农业数字化项目。(济南时报·新黄河 记者:王铮 王倩 编辑:俞丹 摄影:王铮 摄像/剪辑: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