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普森

车圈顶流们都在互联网上忙得脚不沾地。

雷军驾驶着小米SU7直播,回应被网友请求以《Are you OK》出山参加歌手2024,说“人的精力有限,我还是搞好小米汽车”。没过多久,雷军被别车,又大秀了句英语“哎哟,这个车cut in,这车真过分,真想举报他”;

周鸿祎在车展一席红衣,爬上猛士秀肌肉,成为全场唯一车模,被媒体笑称“周鸿祎在车(圈)顶(流)”,半个月后他回应却是“我不是顶流,做短视频也不算成功。”

只有负债累累的贾跃亭,真忙着要做网红挣钱还债和造车,借着拜登政府提高中国进口产品关税的由头,打造了个“中美汽车桥梁”的概念,让法拉第未来的股价几乎叫“起死回生”,连续熔断15次。

但就是很难再见“汽车狂人”李书福的影子。

而就在顶流雷军发布小米SU 7那天的下午,李书福邀请俞敏洪去吉利卫星超级工厂,坐着自家的银河E8,交流起卫星生意,说每年亏20亿。虽然李书福说有压力才有动力,但对于2023年总营收达1792亿元人民的吉利并不是什么大事。

9天前,李书福拿下第九个IPO,极氪美股上市。月初,曹操出行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将成为李书福的第10个IPO,此时的李书福又变成“上市狂人”。

资本动作不断,李书福不声不响。从狂言“造汽车没什么神秘的,无非就是四个轮子加一个方向盘再加一个发动机”到如今闷头干大事,李书福的发言还是多少有些谨慎,也就在两会期间,他说了句“新能源汽车的终极目标是取代油车”。

这句话不够李书福,据乘联会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上旬,新能源汽车的零售渗透率已达到50.39%,新能源汽车批发渗透率为50.19%,新能源汽车取代油车已成定局。

狂言狂语的李书福为什么不再疯狂开麦了?

扩张、转型:持续的勇敢者游戏

退回到2010年,吉利收购沃尔沃,李书福说:“3.2折‘迎娶’沃尔沃很划算。”1999年福特收购沃尔沃花了64亿美元,收购前市场估值不会超过20亿美元,相当于3.2折。

最后,李书福只花了18亿美元,加上后续流动资金,共计27亿美元,他觉得捡了个大便宜。

迎娶“洋媳妇”的代价就是负债百亿,其中银行贷款30多亿元,从香港资本市场调用资金20多亿元,配套商欠款60多亿元。李书福承认当时只有收购的钱,也就急需沃尔沃“造血”,又是一次悬崖勒马,李书福创业沉浮二十多年,还是爱玩勇敢者游戏。

而在8年后,李书福又花了90亿美元,买下奔驰汽车母公司戴姆勒股份公司9.69%具有表决权的股份,一举成为戴姆勒最大股东。

所以说,买奔驰还是买沃尔沃,都算是“图个吉利”。这也意味着,李书福带着吉利也已经完成脱离低端的转型。

从2006年起,李书福开启一波在海外市场疯狂买买买的操作:

2006年,李书福就进驻了英国锰铜控股,持有其19.97%的股份,双方合作在中国建立了合资工厂,主要生产英国锰铜控股出品的TX4出租车;

2009年,李书福以4740万澳元的价格收购了澳大利亚自动变速器公司DSI,增加了吉利在生产核心零部件上的竞争力;

2010年,李书福以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沃尔沃轿车100%的股权;

2017年,李书福收购了马来西亚宝腾汽车近半股权,宝腾旗下的英国跑车路特斯在这次并购案中归成吉利所有;同年,还宣布与美国太力飞行汽车公司达成最终协议,将收购太力的全部业务及资产;

2018年,李书福成为戴姆勒的最大股东;

2022年,李书福又入股阿斯顿·马丁。

变“洋气”或许是十多年前李书福的心结,有坊间传闻说,李书福与同事喝酒后号啕大哭,说:“我一不偷、二不抢,每天从早晨6点半工作到晚上11点,辛辛苦苦办企业,为什么别人总嘲笑我?”

这一切和那句经典狂言有关,“造汽车没什么神秘的,无非就是四个轮子加一个方向盘再加一个发动机”李书福说这句话的时候,是在参加一次全球汽车CEO高层论坛,这也让他迎来汽车行业的群嘲。

之所以李书福被群嘲,除了当时吉利致力于生产低端车,励志要让中国人买得起汽车,而在那时汽车还属于精英标配,还因为当时的吉利连“轿车”的准生证都没有。

直到2001年,国家经贸委发布了第七批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李书福才获得了“轿车”准生证。

在此之前,他在请求媒体宣传吉利豪情时,一定要说是汽车,不要说是轿车。同时,李书福为了轿车生产权上四处求告,在“跑部”两年未果。他甚至在给时任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的曾培炎汇报工作时说:“请允许民营企业家做轿车梦。如果失败的话,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吧!”

90年初,李书福就有造车的想法,但由于政策限制,他只能先从“二轮”摩托车开始。

1993年,李书福收购了浙江临海一家有生产权的国有邮政摩托车厂,并率先研制成功四冲程踏板式发动机。接着又与行业老大“嘉陵”合作生产“嘉吉”牌摩托车,不到一年的时间,他的摩托车销量占据国内踏板车龙头地位。

1996年,李书福向临海市申请了800亩地皮,说要“造的是世界上最豪华的摩托车。”打着造二轮的幌子造四轮。实际上,这里变成了后来的“吉利豪情汽车工业园区”。

为了生产权,李书福找到了已经停产,濒临倒闭的德阳监狱汽车厂,以2400万元收购了其70%的股份,与德阳监狱合资成立了“四川吉利波音汽车有限公司”。

当时德阳监狱汽车厂拥有小客车、面包车生产权,生产的汽车只要不带轿车特有的“小尾巴”就可以规避当时政策,李书福就有了相当于拥有汽车的生产权。

1998年,吉利第一款汽车“豪情”设计出来,但当时“豪情”并没有通过汽车淋雨测试,并不能合法生产,李书福又就找来一台压路机将已经生产的100辆“豪情”全部压碎。一年多以来的心血变成废铁,无疑是一次巨大打击,但李书福对造车的狂热并没有浇灭。

一年后,新豪情通过淋雨实验,正式投产,在2个月售空1200辆,2001年李书福又推出新车型“美日”,吉利也在这一年突破了万辆销量的大关,持续加码扩张。

彼时,李书福还未取得轿车生产许可,所生产的两厢汽车可能被随时叫停,李书福也可能随时出局汽车行业,无疑还是一次勇敢者游戏。

创业、上市:资本润物细无声

造车,已经是李书福的第六次创业。

1982年,李书福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带着父亲给的120元,买了台海鸥牌照相机,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给人照相,半年后赚到1000元,李书福开起了照相馆。在当时照相行业属于特种行业,李书福没有特种营业执照,多次接受教育与处罚,多次关门停业,但照相馆仍然坚持了近两年时间。

就在捣鼓相机生意的时候,李书福发现用一种药水浸泡,可以把废弃物中的金银分离出来,他开始把分离提取出来的金银背到杭州出售。但这项技术入门门槛很低,很容易被人模仿,市场很快是一片红海,李书福又开始寻求新的生意。

冰箱是时代给李书福的答案,造冰箱的故事最广为流传的版本是:

有一次,李书福去一个小鞋厂定做皮鞋,发现鞋厂的4个工人,在给冰箱做一种元件,这大概是小狗经济的雏形。李书福回家也开始研究生产冰箱零部件,一开始他自己单干,骑着自行车将零部件送到冰箱厂。

后来,李书福和几个兄弟成立冰箱配件厂,自己出任厂长。

当然李书福不可能将野心只停留在冰箱配件,他自己研发、生产出电冰箱关键零部件蒸发器,要自己开电冰箱厂。但1985年前后,民营经济还没有获得正式承认,电冰箱这种国家统一配售商品,不可能获得有关部门批准生产。

李书福创办黄岩县北极花电冰箱一举无非又在政策边缘试探,到1989 年5月,李书福的冰箱销售额已达4000多万元,并与青岛红星厂合作,为红星厂生产冰箱、冰柜。

在一个万元户都是中产的年代,26岁的李书福已经跨入了千万富豪的行列,他自己都对外吹牛,说我们冰箱的销量非常好。

但一个月后,国家电冰箱实行定点生产,李书福的北极花电冰箱并没列入定点生产企业名单之中,面临关门。

李书福自己打算去深圳学习深造,等他从深圳回来,发现装潢材料特别是镀铝装饰板材,市场需求量非常大,而全国已有的几家生产厂产品质量都不理想。

他找团队自己研发出了中国第一张镁铝曲板。这个产品投放市场后很受欢迎。后来又研发出铝塑板,这笔生意现在仍能每年给他带来上亿元的利润。

2001年对李书福来说至关重要,一方面是吉利汽车的“准生证”,一方面李书福跨入足球圈,直接搅动中国足球的一滩浑水。

彼时,李书福的疯狂开麦让他频频登上新闻,也让更多人知道了吉利。

之后,吉利与奔驰的碰撞比赛、柯受良驾驶吉利车飞越布达拉宫、与丰田打官司等事件更是让吉利名声大噪,但李书福的发言开始保守起来,就连资深汽车专家陈光祖当面指出:“书福还要更加疯狂起来”,李书福也理解为应该是“思想上的疯狂和战略上大的想法”。

2007 年 8 月 9 日,吉利汽车召开品牌求证大讲坛,李书福意识到品牌问题必须解决,需要进行一系列品牌转型,就有了后面一系列买买买。

而在大举进入资本市场之后,李书福也有所收敛自己的言语。

更是在2018年吉利遭遇“黑公关”事件,吉利控股集团发布的《世界本来就那么复杂 我们一定要安静下来》,李书福说:“今天中国乘用车自主品牌市占率只有34%,洋品牌近70%,中国汽车品牌任重而道远,我们一定要共同努力抓产品,而不是搞内斗。”

上市,不过是一个寻求自我造血的机会。而卫星、飞行汽车这些生意似乎还离消费者有一段距离,不如埋头研发,并未到为之摇旗呐喊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