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撰文/ 唐 锐(纵目科技&蚕丛机器人创始人、CEO)

编辑/ 钱亚光

设计/ 赵昊然

在竞争激烈的智能驾驶领域,通过创新做出差异化,为车厂创造更多的价值,成为智驾初创公司生存下去的关键。

6月15日,纵目科技&蚕丛机器人创始人、CEO唐锐在第十六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发表了名为《Drop’n Go,我们如何去做智驾时代主机厂的生态伙伴》的主题演讲,向我们阐述了智驾公司怎样拒绝内卷、发挥想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在演讲中称:“今天的AI需要帮助我们替代一些Task,让这些Task变得更容易,而不是替代我们的一些Job。”他认为,有可能、大概率,乘用车在封闭园区的场景,L4还是有可能最先实现的。

纵目基于环视摄像头和4D成像毫米波雷达的第二代Drop’nGo技术(低速自动驾驶),在下雨或者摄像头被遮住的时候也可以做到代客泊车。

唐锐的另一个创业项目蚕丛机器人,是为解决停车场给车进行移动充电的问题,现在移动充电机器人可以给任何一个车提供充电服务。

Drop’n Go加上移动充电机器人,把所有停车场自动停车、充电等一系列动作串联起来,并且为深度渗透的一二线商业地产提供一张网络,能够持续地创造更好的用户体验和更高的价值。

以下是唐锐演讲实录,有删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非常感谢有机会能够和在座的各位汽车圈的行业同仁分享我们的一些感想。今天的主题是“想象”,刚开始的时候贾校长也在旗帜鲜明地反对内卷,前面余总、尤总、秦总更多的是,从车企的角度探讨在今天这样一个内卷的年代,怎样拒绝内卷、做出价值。

纵目科技一直以来都是在国内智驾行业的一个标签,今天我是有两个身份:作为纵目科技的创始人,同时我也是新的业务——蚕从机器人的创始人兼CEO,下面就以这两个身份来讲作为智驾公司怎样拒绝内卷、发挥想象。

一直以来,国内有一个很强的认知,认为纵目是在低速自动驾驶、泊车方面做得很出色。问界M5刚上市的发布会上,余总当时还在夸我们的泊车系统做得很好。我们也一直在打造低速自动驾驶的品牌Drop’n Go,所以今天我有一个小题目叫“Drop’n Go,我们如何去做智驾时代主机厂生态伙伴”。因为今天是高度内卷的环境,行业中都有很多探讨和分析,怎样才能创造价值?怎么避免智驾企业和主机厂之间的零和博弈,因为这是行业中挺不健康的状态。

为什么我们把智驾Stack叫做Drop’n Go?因为我们想把L4推到大规模量产的地步。今天行业内的智能化水平在逐步提高,我国也有发布L3的测试牌照,L4一直都是整个行业的最高目标。

过去几年行业追逐最重要的皇冠上的明珠是L4 Robotaxi,但距离实现还有多远呢?现在其实争议非常大,有人觉得已经很近了,确确实实在各个地方都有商业化的试运营,但我觉得也存在非常多的挑战。特斯拉的马斯克最近在Twitter宣布,8月8日上线Robotaxi,很多人都在拭目以待,8月8日真的能够大规模迎来L4 的Robotaxi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月前,《汽车商业评论》发布了一篇编译文章,翻译得很好、很有意思,其中的观点也值得分享:其实比起Waymo,特斯拉Robotaxi Business至少落后四年。特斯拉开始招聘远程操作员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他们对Robotaxi是认真的。

我个人对L4的Robotaxi能否很快进行真正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持相对保守的看法,因为我觉得不单纯是技术问题,还有很多法律法规和社会性的问题。今天很多时候网约车司机是失业人员找到下一份工作之前最重要的避风港,很难想像Robotaxi真正大规模商业化以后把这样的工作从社会上夺走。

我觉得,今天的AI需要帮助我们替代一些Task,让这些Task变得更容易,而不是替代我们的一些Job。这个观点也是借用原来李飞飞在之前一次AI论坛上谈到的,AI应该帮助的是,让我们的工作、生活和Task变得更简单,而不是替代我们的Job。

L4的落地一直以来都是整个汽车行业追求的目标,我们的观点是:有可能、大概率,乘用车在封闭园区的场景,L4还是有可能最先实现的。

因为相对于高速、城区和封闭园区,封闭园区具备两个特点,最有可能转化到L4:第一点,封闭园区确实不太会出现致命事故,因为在高速和城区容易出现致命事故,主机厂很难有很强的意愿从L2升级到L3甚至L4,这意味着要把潜在的致命风险揽到自己的肩膀上来。通常很多主机厂的看法是比较保守的,封闭园区速度比较低,不太容易出事故。

第二点,当我们到达封闭园区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是到达了旅程的最终点,这和高速和城区是不一样的,方向盘后面的人是不可能被释放出来的。要是在封闭园区花很长时间寻找车位,那还不如从车上下来直接drop off,go away,去自己的目的地,无论是办公、上班、看电影、吃饭,还是去进行娱乐活动。我们把L4封闭园区的技术协议栈名叫做Drop’n Go ,这也是我们孜孜不倦地在推动、在进展的方向。

L2到L4最大的跨越,其实不在于技术,而是商业模式上的变化。L2很多时候销售的是一个产品,可能是智驾系统卖给主机厂,或者是主机厂把一辆车卖给乘用车客户,L2基本上就是产品的商业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一旦进入L4的情况下,责任就从产品的使用者转移出来了,不管是Robotaxi的模式还是在园区里的自主代客泊车的模式,都是需要通过持续服务,因为只有通过持续服务才能真正意义上转移出来,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做到不仅对车主负责,而且对交通道路参与者负责。

举两个例子,原来一些公司要做Robotaxi的时候需要远程调度员,没有办法处理很复杂的博弈场景,怎样通过远程驾驶能够把这些车挪走?事实上,在公开道路上,这种远程操作有的时候会非常低效。我曾看过一个报道,在旧金山,Waymo的车突然困在路中间,远程系统是否能够及时有效地把车挪走?其实是很痛苦的事情,因此L4可能没有那么快。

同样,在停车场,今天的AVP能不能真正意义上做到L4也是强依赖于运维,因为如果没有这样极端情况下的运维帮助,解决挪车、脱困等问题,AVP同样没有办法进行大规模量产。这是我们在过去几年思考的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在2019年,我们就在思考解决AVP落地场景两个最复杂的服务产品:如果没有运维,AVP没有那么快,即便会比Robotaxi在公开道路快很多。

从我们2017年做第一代的Drop’n Go开始到今天很多车企都发布自主代客泊车产品,但我们真的可以有信心在很短的时间内买到一台车,能够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80%-90%的停车场使用AVP的功能?我觉得这一天没有那么快。我们需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通过运维来实现责任的转移;第二,高效、低成本地生成混合停车场的地图。

结合今天当下行业非常激烈的竞争,我对企业的发展以及整个行业的思考,做了一些战略上的调整。就像刚才说的,我们2017年就发布了第一代Drop’n Go技术,在北京地下停车场,用环视摄像头为主的AI神经网络技术,已经演示我们可以在光线良好的停车场实现自主代客泊车或者远程召唤。

2019年,我们发布了基于环视摄像头和4D成像毫米波雷达的第二代Drop’nGo技术,在下雨或者摄像头被遮住的时候也可以做到AVP。今年年初,我们发布了BEV Transformer+OccupancyNet的新一代Drop’nGo技术。在技术的发展过程种除了技术的迭代,我更多的思考是怎样把Drop’nGo这项服务进一步升级和进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想打造的是一种L4体验,意味着可以Drop Off,然后Go Away,后面的事情对于消费者来说都应该是无忧的、无感的。自主代客泊车是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但Drop’nGo自己的内涵和外延都可以进一步延伸。从Drop Off、Go Away,让车自己去停的内涵,演化到为很多给车主提供停车场服务,包括抢占车位、自动的位置计算,包括移动充电等等后市场增值服务。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避免跟车企在智驾行业直接正面竞争。今天很多人都很焦虑,独立的智驾公司有没有存在的空间?行业中有很多替我们着急的文章,其实更多时候,我们应该思考怎样和车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互补,而不是简单的价值上的博弈。因此我们想做一件不一样的事情,通过持续挖掘停车场的生态和服务为车企提供价值。

基于此,在2022年底,我们创立了蚕丛机器人,最早的思考就是解决停车场给车进行移动充电的问题,过去的充电桩利用效率很低,都是车去找桩,今天我们的移动充电机器人可以给任何一个车提供充电服务。

2023年底,我们进行了商业试运营,并且取得相当不错的成绩。我们的能源机器人不仅可以给新能源汽车充电,也可以给园区储能。我们最后发现这件事情的本质是,可以在今天分布式能源结构领域提供更有效的、利用自动驾驶+储能技术的结合,形成一种新型的能量或者电力的输配方式,它的应用包括给新能源车的充电、给园区的工商业储能,还有很多临时用电、紧急用电。

今年1月18日,我们做了一个比较大的移动能源互联网创新论坛和产品发布会,请到了很多法国、匈牙利、新加坡的政府和行业中的领袖人物跟我们一起见证产品发布。今年4月,我们的产品正式下线大规模量产。“五一”期间举办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型移动充电嘉年华,部署大概100台能源机器人——闪电宝在上海迪士尼度假村给里面的上万车主提供充电服务。

5月22日,我们走出国门,到了欧洲和北美。这些图片有的在北美,有的在匈牙利,我们参加了匈牙利GreenTech展,匈牙利的能源部长说我们的闪电宝是整个GreenTech展会最具创新的产品形态。

从纵目到蚕丛,我们希望做的是在智驾时代真正成为主机厂的生态伙伴。今年4月下线以后,5月已经在上海很多园区进行新能源充电机器人的部署。在此过程中,我们会提供充电服务、地图服务等等,明年我们的目标是做到5000个一线城市大型停车厂的移动充电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纵目和蚕丛其实是一体的公司,我们有配合主机厂的业务,希望能够持续作为智驾系统,无论是泊车系统还是行泊一体系统去赋能主机厂,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希望提供Drop Off、Go Away的SDK,能够在停车场为车主提供大量增值服务,包括On Demand移动充电、机动车位、找车、反向寻车、AR导航等等。我们会把一线城市主要的大型商业中心、办公园区、地上地下地图全部都测绘出来,并利用这种数字地图去做增值业务,会衍生出很多新的商业模式。

蚕丛机器人实实在在地在做两件事情:可以通过蚕丛机器人本身为新能源车主提供充电服务,同时,在部署综合解决方案的时候,还会部署很多大功率的双向能量网关FlashBase,除了可以给我们的蚕丛能源机器人进行双向充放电,也可以给未来新能源车提供高达100KW双向的V2G服务。

这些事情能够让我们把所有停车场自动停车、充电等一系列动作串联起来,并且为深度渗透的一二线商业地产提供一张网络,能够持续地创造更好的用户体验和更高的价值。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非常赞同贾可博士的话,这个年代需要一点想象力,需要拒绝内卷,需要手拉手走出去。不光是纵目智驾业务,我们还有移动充电业务,确确实实希望和主机厂成为非常战略性的合作关系。刚才提到,今年4月开始,我们就在渗透全球多个市场。我们也注意到,新能源出海的过程中,很多时候碰到的最大痛点就是补能网络的不完善。

我想用几个小故事结束我的讲演:图中是在匈牙利GreenTech展会有一台专门提供救援服务的新能源奔驰卡车,结果这辆救援车没电了,需要我们的FlashBot去救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张照片是我们在充电的过程中,有一个起亚当地代理商四处找不到充电桩,用了我们的服务之后说好,因为卖不动电动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办法很快地充电。我当时拍了一张照片发给蔚来的沈斐总,就说在这里碰到你们的车了,他们也很诧异。

其实不管是主机厂还是智驾生态,大家确实都面临着很大的压力。越是在这样的时间点,我们应该像贾校长呼吁的那样,发挥想象力,拒绝简单地去卷一些低成本、没有价值、不能给消费者和行业带来正向价值的东西,而应该去思考怎样真正意义上走出去,为这个世界创造更美好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