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老中医治疗足跟痛(跟骨骨刺),下病治上,思路与众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可老中医治疗足跟痛(跟骨骨刺),下病治上,思路与众不同

温灵芝,女,47 岁,石膏矿工人家属。1974 年9 月下旬,患双足跟痛4 个月不愈,迈步困难,整日足不出户。经x 光摄片,确诊为跟骨骨刺(双)。肥胖体型,神疲、气短、畏寒,冬必冻脚。脉沉细,舌淡胖。局部皮色如常,不红不肿,冷感。考足少阴肾经经脉“入跟中”,肾虚精怯,经脉失养,加之湿盛气虚,气血失于周流,寒湿痹阻,不通则痛。拟补阳还五合附桂八味,当归四逆加吴茱萸汤合方化裁,下病治上,益气温经,活血通络:

1、生芪120克,当归、附子各30克,九地45克,油桂、川牛膝、木瓜、乳没、通草、细辛、防己、泽泻各10克,吴茱萸(洗)、茯苓各15克,白芍30克,炙草15克,化铁丸(楮实子、威灵仙)20克,“炮甲珠6克,象牙屑4克”(研粉热黄酒送下),鲜生姜10片,枣10枚,5剂。

2、防风、苦参、红花、甘草、透骨草各30克,水1500毫升,煎汁1000毫升,入白酒0.5 公斤,微沸,趁热搓洗,浸泡双足。

上法,内外兼治,一日痛缓,二日后可走路。5日后自觉症状消失,当年冬季亦未冻脚。古方化铁丸,软坚散结之力甚强,兼补肝肾,炮甲珠逆络,象牙屑善消骨刺。上方加减,治足跟痛症10余例,均获捷效,且无复发。惜病愈之后未拍片复查。不知本法对骨刺之实质改变,有无消散之功。

按:

余经治各类骨增生病约300 余例,资料散失,难作精确统计。肾主骨,治肾为本。肾四味、骨碎补,培元固本散,善后服之,可以根治。

分部用药:

颈椎病,遵仲景法,葛根汤类方专理颈项,疏通太阳经输,见效最速,主药葛根应60 克以上。

腰脊病,补肾督,强筋骨。

四肢病,益气健脾化湿,以荣四末。

寒湿骨痹,乌头汤用至止痛。

胸椎病,瓜蒌薤白白酒汤合丹参饮。

初治得效,以补阳还五汤大补气血,血肉有情补肾督,强筋壮骨,活血化瘀,虫类通络收功。

提示:文中处方,请在专业中医指导下使用。

方中药味具体分析

1. 川牛膝

【性味与归经】甘、微苦,平。归肝、肾经。

【功能与主治】逐瘀通经,通利关节,利尿通淋。用于经闭癥瘕,胞衣不下,跌扑损伤,风湿痹痛,足痿筋挛,尿血血淋。

【用法与用量】5~10g。

2. 木瓜

【鉴别】【检查】【浸出物】同药材。

【性味与归经】酸,温。归肝、脾经。

【功能与主治】舒筋活络,和胃化湿。用于湿痹拘挛,腰膝关节酸重疼痛,暑湿吐泻,转筋挛痛,脚气水肿。

【用法与用量】6~9g。

3. 通草

【性味与归经】甘、淡,微寒。归肺、胃经。

【功能与主治】清热利尿,通气下乳。用于湿热淋证,水肿尿少,乳汁不下。

【用法与用量】3~5g。

4. 细辛

【性味与归经】辛,温。归心、肺、肾经。

【功能与主治】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流涕,鼻鼽,鼻渊,风湿痹痛,痰饮喘咳。

【用法与用量】1~3g。散剂每次服0.5~1g。外用适量。

5. 防己

【性味与归经】苦,寒。归膀胱、肺经。

【功能与主治】祛风止痛,利水消肿。用于风湿痹痛,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疹疮毒。

【用法与用量】5~10g。

6.泽泻

【性味与归经】甘、淡,寒。归肾、膀胱经。

【功能与主治】利水渗湿,泄热,化浊降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泄泻尿少,痰饮眩晕,热淋涩痛,高脂血症。

【用法与用量】6~10g。

7.吴茱萸

【性味与归经】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

【功能与主治】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

【用法与用量】2~5g。外用适量。

8. 楮实子

【性味与归经】甘,寒。归肝、肾经。

【功能与主治】补肾清肝,明目,利尿。用于肝肾不足,腰膝酸软,虚劳骨蒸,头晕目昏,目生翳膜,水肿胀满。

【用法与用量】6~12g。

9. 威灵仙

【性味与归经】辛、咸,温。归膀胱经。

【功能与主治】祛风湿,通经络。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屈伸不利。

【用法与用量】6~1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