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二三十年,在一些较为偏远的地方,商品经济不发达,因为各级政府发行了各种不适合流通的银辅币,导致只能使用铜元为辅助货币,小面额的铜元占领了农村市场,成为小额交易的主要货币。为此,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一些苏维埃政权在革命根据地除了印制纸币之外,为了交易之需,还铸造了少部分银元和铜元。尤其是铜元的铸造,充分地从各苏区当地社会经济角度出发,尊重当地百姓使用钱币的原有习惯,保障市场交易顺利进行。如,中央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皖西北特区等都铸造和流通了铜元,作为辅币参与流通。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以原江西省苏维埃政府造币厂为基础,于1931年11月在瑞金县洋溪村正式建立中央造币厂。1932年2月,红十二军在地方游击队、赤卫队的密切配合下,进攻武平县城,击溃国民党钟绍葵部。接着,红十二军又一举占领上杭城,缴获了大量军需物资,其中包括一套铸币机和钢模。红十二军立即派人将这套铸币设备运回瑞金,交给中央造币厂。后来,红军攻克福建沙县,又缴获了一台铸币机。至此,中央造币厂的机器设备日趋完善。开始大规模鼓铸银币和铜币。

中央造币厂铸造的铜币有一分和五分两种。二者正面均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字样,以及镰刀和锤子图案;背面上方饰有一颗五角星,五角星下竖写面值“一分”或“五分”字样。两旁左饰稻穗,右饰麦穗。一分铜币,虽然体形较小,但上面的图案和文字却小中见大,立体感、层次感强。五分铜币正面图案设计有中国地图,象征中华苏维埃政权要在全国建立。因图案设计原因,五分铜币的版别比一分铜币要复杂很多。同时明确规定,在苏区铜元一律十足通用,以满足市场交易需要。一元银元兑换一分铜币100枚;交换五分铜币20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华苏维埃铜币壹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华苏维埃铜币五分(连岛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华苏维埃铜币五分(无岛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华苏维埃铜币五分(离岛版)

1933年初,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工农银行在通江县西寺设立造币厂,但是铸币设备较差,主要铸造“镰刀、锤子、五角星”图案的大200文铜币,制作粗糙,图案模糊,大小不一。1933年,红军缴获了军阀刘存厚造币厂的进口机器,造币厂的铸造技术和设备得到提高,铸造了“赤化全川”小200文铜币以及500文铜币。这两种铜币铸造工艺统一,制作精良,标准一致,质量尚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川陕省苏维埃铜币200文(大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川陕省苏维埃铜币“赤化全川”200文(小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川陕省苏维埃铜币500文

在鄂豫皖苏区,1931年5月初,皖西北特区苏维埃银行在安徽省金寨县成立,同年11月迁驻麻埠,设立造币厂开始鼓铸造银币、铜币。据资料记载,曾铸造有两种面值三种版式的铜元,分别是二十文、五十文和伍拾文。早期铜币正面上缘镌刻“皖西北苏维埃造”,晚期镌刻“皖西北道区苏维埃造”。

铜币原料主要是利用废子弹壳重新熔铸而成,多系黄铜,质地较硬。因为当时铸币条件落后,都是用民间土法铸造而成, 用一二百斤的花岗石石碓人工冲压币模,不仅压力不够,着力点不均匀,故铜币外地章不平整,无论图案还是文字,都较为模糊,漫漶不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皖西北苏维埃造铜币二十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皖西北苏维埃造铜币五十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皖西北道区苏维埃造铜币伍拾文

此外,1935年7月,陕北省苏维埃政府财政部在陕西延川县永坪镇以陕北省苏维埃银行的名义发行货币,曾铸造过二分面额的铜元。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下,苏区红色造币厂依靠简陋的生产设备铸造出各类铜币,在图案和文字设计上充分反映了当时苏维埃政权的革命性和斗争性。这些铜币尽管流通时间短暂,但对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声明:本文转载自“ 钱法堂”微信公众号,作者:王纪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