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将整个世界视为一个帝国,那么首都一定是君士坦丁堡!—拿破仑,1807年

这是一座城市和一个王朝家族的故事

君士坦丁堡是这座城市使用次数最多的名称。几乎没有人始终用一个名称来称呼这座城市。其他的名字、绰号和简称包括:伊斯坦布尔、伊斯兰堡、斯坦布尔、库什塔、君堡、君士坦丁波利斯、沙皇格勒、罗马人的大城市、新罗马、新耶路撒冷、朝圣之城、圣徒之城、世界之眼、寰宇庇护所。

君士坦丁堡

Constantinople

01

君士坦丁堡曾经是拜占庭帝国的首都。

它不仅仅是一个城市,还是从亚洲通往欧洲的门户。控制君士坦丁堡意味着控制整个黑海和马尔马拉海,这也是为何君士坦丁在罗马世界的不解中选择这座古墨伽拉人的城市作为新首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君士坦丁献上新罗马

君士坦丁采用古罗马的风格,郑重地巡行新城一圈并划定城池边界。传说皇帝率领朝廷众臣步行前进,用他的枪尖划出城市的界线。他沿着金角湾一路向西,离出发点旧拜占庭城城门已有2英里多的距离,随从们也愈发惊异于他计划的宏大。最终群臣发现,皇帝划定的区域已经超过了帝国首都所需求的面积。但君士坦丁回头斥责随从:“我要继续前进,直到无形地指引我的神明认为可以停下为止。”在神秘预感的指引之下,皇帝一路走到距离拜占庭城东端3英里的位置,这时他才调转方向,将马尔马拉海与金角湾之间的半岛,以及半岛上的七座山,全部纳入城中。

330年,城市落成典礼结束之后,皇帝颁布敕令,将这座城市定为新罗马,刻着这份敕令的大理石板就放在皇帝的骑马雕像旁边。但“新罗马”最终仅仅用于诗文和修辞之中:从一开始,世人便坚持以建造者的名字命名这座城市,称之为君士坦丁堡。

从公元330年正式成为罗马帝国东都开始,在漫长的一千一百余年间,一直是西方世界最耀眼的中心城市——取代了此前的“永恒之城”罗马在西方的地位,被学者誉为“中古时代的巴黎”。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的铁骑踏破狄奥多西二世城墙,君士坦丁堡被攻陷,这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自此拜占庭千年帝国落幕,伊斯兰新兴强权崛起,为近东、欧洲带来了政治、经济与文化上的深刻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狄奥多西二世城墙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王朝更替,砖石老去,无所谓先有城还是先有堡。马尔马拉海的波涛依旧拍打着岸边,奥斯曼成为这里的新主人,作为一个地跨欧亚的帝国,东西方文明在此交汇……

王朝

02

王朝在塑造城市方面与民族身份、气候和地理一样具有决定性的力量,本书就是凭着这一观念写成的。15—19 世纪,像巴黎、维也纳、柏林这样的王朝都城使里昂、法兰克福、纽伦堡这些因地理或商业而兴盛的城市相形见绌。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君士坦丁堡这座最伟大的王朝都城的故事。因为奥斯曼王朝和君士坦丁堡之间的相互作用造就了唯一在每个方面都发挥作用的首都:政治、军事、航海、宗教(既对穆斯林也对基督徒)、经济、文化和美食。

穆罕默德二世及其后人在君士坦丁堡统治的帝国是一个王朝国家。陷于自身民族主义困境中的欧洲人经常称苏丹为“土耳其大公”(Grand Turk),称奥斯曼帝国为“土耳其”,似乎奥斯曼帝国是一个民族国家。而帝国的官方名称传达出它的王朝本质:它是“被真主保护的”或者“崇高的”“奥斯曼家族的疆土”,可简写为“崇高之国”或是“崇高国度”。军人、官员和法官组成的统治精英,以及 19 世纪中期以后的全体国民,都以王朝名称而被称为“奥斯曼人”。直到 19 世纪末,“土耳其”一词都是指代安纳托利亚农民的贬义词。如同哈布斯堡王朝创造了维也纳一样,君士坦丁堡也是奥斯曼人的创造。他们需要一座配得上他们帝国的世界城市。穆罕默德二世和他的后继者称他们自己为“世界的征服者”“世界之王”。对于苏丹和他们的城市而言,最受欢迎的称谓之一很快变为“寰宇的庇护所”。君士坦丁堡似乎恰如其分地为这个帝国创造出一个多民族首都,根据后来的统计,这个帝国包括七十二个半民族。多民族主义成为君士坦丁堡的本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说君士坦丁堡从成为奥斯曼帝国首都的那一刻起,就是一座竞争激烈的城市。帝国的小宇宙并不独享土耳其、希腊、亚美尼亚、犹太和意大利居民的忠诚。“征服者”的首都要么是他们的会场,要么就是他们的战场。

奥斯曼作家常用的文学手法就是比较帝国和首都诸多民族的优点和相貌。在 15 世纪,人们能犀利地感受到更多基于地理和历史而非种族的民族差异:奥斯曼治下的第一位普世牧首金纳迪乌斯称希腊人为“大地上最优秀的民族”。中世纪的一句波兰谚语说道:“只要世界还是那个世界,波兰人就不会是日耳曼人的兄弟。”16世纪杰出的历史学家穆斯塔法·阿里称赞奥斯曼国内民族的数量是帝国的力量来源之一 —土耳其人、希腊人、法兰克人、库尔德人、塞尔维亚人、阿拉伯人和其他民族。19 世纪,苏丹的大臣杰夫代特帕夏称奥斯曼帝国是一个伟大的社会,“因为它的人民说许多种语言,并且因为它从它的许多民族中挑选了最好的天才、习俗和举止”。

君士坦丁堡的民族多元化骄傲地展现在绘画、照片和苏丹亲卫队的组成等方面,在20世纪,它又由政治游行队伍和被派去废黜苏丹的代表团体现出来。然而,现实政治是君士坦丁堡民族多元化的首要原因。“征服者”需要庞大而富有的一群人在他的新首都里服务宫廷和国家机器。但穆斯林土耳其人的数量不足以把君士坦丁堡变为一座完全的土耳其城市。这一阶段帝国人口的主体是基督徒。土耳其人需要遍布帝国各处,在巴尔干的城镇和安纳托利亚的乡间殖民。因此,历史学家克里托夫洛斯写道,1453年后苏丹“从亚洲和欧洲各地”把人民聚集到君士坦丁堡,“他小心翼翼,尽可能快地转移各族人民,特别是基督徒”。在新首都里,每个邻里(mahalle,城市的基本生活单位,拥有自己的礼拜场所、商店、喷泉和夜间警卫)保留了居民故乡的城市名称,以及特有的风俗、语言和建筑风格。

君士坦丁堡是欧洲唯一的多民族首都,它接受了比其他任何一座城市更多的外语命名。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和俄罗斯人欣赏“沙皇格勒”之名 —皇帝的城市。亚美尼亚人住在“君士坦丁波利斯”—君士坦丁的城市。希腊人在口语里 —现在有些人也是如此 —直接叫它“波利斯”:独一无二的城市。它的官方希腊语名字为“君士坦丁波利斯新罗马”,奥斯曼人也这么称呼它,它在钱币和绝大多数官方文件里叫“康斯坦丁尼耶”(这也是它在阿拉伯语里的名字)。在奥斯曼书面语里,它叫“德里— 萨阿代特”(Der-i Sa’adet),“幸福之所”,因为它有幸成为苏丹的居所,或者也可用波斯语“阿希特哈内”(Asithane)称呼,即“王朝所在地”。然而,即使是在征服前,它在土耳其语日常口语里的名字都是希腊语“进城去”(eis teen polin)一词的误读:伊斯坦布尔(Istanbul)。和名字一样,行头展现出城市的多民族特性。君士坦丁堡的居民无论信仰何种宗教,一般都身穿简单的长袍或是短上衣,就像今天海湾国家阿拉伯人的穿着,但是颜色更深。他们在上衣外穿绸缎或者亚麻的土耳其式长袍,冬天垫上棉衬,还系上腰带。他们嘲笑那些用镶边、褶裥和切口把衣服弄得乱七八糟的西欧人。到 19 世纪,为了体现穆斯林的优越和助长民族冲突,奥斯曼强迫不同的社群穿不同的衣服。只有穆斯林可以包白色或绿色的头巾,穿黄色的拖鞋。希腊人、亚美尼亚人和犹太人通过天蓝色、深蓝色(后来是红色)和黄色的帽子,以及黑色、蓝紫色和蓝色的拖鞋各自得以区分。少数民族服装的穿着规矩定期被重申。比如在1580年,“考虑到伊斯兰教法的观点和逻辑,对他们的态度应当是羞辱和鄙夷”,犹太人和基督徒被正式禁止“穿得像穆斯林”,即穿着丝绸、毛皮,或者红鞋子,取而代之的是他们被命令穿着深色或是蓝色的衣服和鞋子。他们也再三被禁止住在清真寺边上,以及建立高楼或购买奴隶。

君士坦丁堡

举世向往之城,1453—1924

Constantinople:

City of the World’s Desire,

1453-1924

03

一座城市,两个世界,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地

500年多元文化的碰撞,凝结成难忘的旧日传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Constantinople

内容简介

君士坦丁堡横跨欧亚大陆,占据着得天独厚的战略要冲之地,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地和战场。本书以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作为一个征服者骑着白马进入君士坦丁堡为开端,引人入胜地叙述了该城在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之后的双重角色:既是欧洲体系的组成部分,又是吸引着从巴黎至伊斯法罕的民众和思想的磁石。本书的结尾是奥斯曼帝国的最后一任统治者阿卜杜勒迈吉德乘坐东方快车匆忙驶离君士坦丁堡。在这两大事件之间的漫长岁月里,作者透过该城熙熙攘攘的表象,通过叙述奥斯曼苏丹及其王朝对于它的影响力、在君士坦丁堡定居和效力于苏丹的主要家族的经历,比如泰斯塔家族、柯普律吕家族和马夫罗科扎托斯家族,记录下它曾经作为帝国首都、圣城、贸易转口港、娱乐胜地的历史。就其文化和智识生活来说,它亦是一座现代化实验场所,无愧于“举世向往之城”“众城之女王”等美誉。

作者简介

菲利普·曼塞尔(Philip Mansel),是宫廷史和王朝史方面的知名学者。菲利普·曼塞尔1951年出生于伦敦,在伊顿公学接受教育,后毕业于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他是英国皇家历史学会的成员,著作颇多,包括Louis XVIII、Levant: Splendour and Catastrophe on the Mediterranean等。他还为包括《金融时报》《国际先驱论坛报》《泰晤士报文学副刊》《旁观者》在内的多家出版物撰写文章。

译者简介

陈功,福建省福州市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师从昝涛教授,曾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中央欧亚研究系和土耳其海峡大学历史系访学,现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近东研究系博士候选人,师从哈尼奥卢教授和雷诺兹教授,研究方向为20世纪初的奥斯曼帝国,已发表数篇相关的中英文学术论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453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对奥斯曼土耳其人的成长和拜占庭悲剧的精彩简要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