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到中国新闻周刊发布“广东梅州市大水致5人遇难15人失联”的消息时,注意到通报里提到这样一个讯息,6月16日受强降水影响,梅州多地持续出现特大暴雨,全市多地受灾严重。截至17日,多个县多处又发生山洪,山体滑坡,造成5人死亡,15人失联,13人受困的局面。

也就是说,16号就淹水了,18号才有媒体开始陆续报道。

但如此严重的洪灾,可不是什么小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甚至17号,当地一些网友仍在网上求热度,希望全国能看到家乡的困境,帮助家乡防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梅州这次的洪涝并不小,13万户因为水灾而导致停电,覆盖范围相当之大;平远县内有几个镇子,洪水漫灌到了三层楼的高度;可为什么外界的人们却那么后知后觉呢?

关于这个答案,前几天写河南旱灾的时候我也说过,算法推荐的“狡诈”和媒体的沉默,以及缺少视频直接给出那些震撼人心的画面。没有画面,有些人会说“让子弹先飞一会儿,万一是谣言。”

外界媒体可能第一时间无法获悉,然而当地媒体呢?

事实上,此次梅州洪涝之患在16日就有很多当地网友在网上文字爆料了,只可惜狡诈的算法并不打算为他们助力,而大部分普通人是没有太多粉丝基数的,因此“虽有爆料,却无热度。”

至于说大v,现如今网上还有多少大v是有人性的,剩下的顶多只能算小v了。

所以这种热度的第一来源,本就只剩下当地媒体,而地方媒体对地方的问题,基本都是第一时间沉默,那毫无疑问就只能等它慢热,再让我们后知后觉的看见了。

只是这时候看见,怕是雨也快停了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也看到了与此相反的观点,认为这样的天灾本就没有必要去大肆传播,那反而是在个遇灾者的家庭伤口上撒盐。

这显然是混乱的逻辑,是心眼脏的人自带的buff。正常的人们看到这样的悲剧,看到那无数的家具、财物被水灾摧毁,只会是表达以及感到同情,同情是盐吗?

并且,遇灾的地方,向来会得到社会的援助和救济,以减少普通人的损失。就像去年河北涿州汛期,特大暴雨水灾严重,明星艺人,民间捐助纷纷。可如果消息被捂着,天灾都结束了,还怎么减少损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真正的撒盐不在于传播,而在于捂盖子。真正的文明不在于夸耀,而在于表达。

每年汛期都会出现一些大小不同的灾害,人力只能做到尽可能防患与减少损失,但今年的表现模式,相比之前,奇怪了很多。

我们需要看到那些悲剧,看到本身,就是一种帮助和潜在的传递。前几天的旱灾也是,只有看到干旱带来的艰难,才会知道河南那些土地上的农民有多么辛劳,才能在看到聚光灯下的奢侈和贪污腐败的肮脏时,自然而然的出现对比之心,形成正确的是非对错观念,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明白什么是人性,为何要有人性。

今天有个热搜,叫一斤小麦换不来一瓶矿泉水,原来一万斤麦子,才够我大学9月份的学费。我不知道这样的话题是怎么上热搜的,但我很清楚,这样的话题上热搜才真正有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这样的话题所带来的思考和疑惑,同样具有意义,能给人们带来新的感触与认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评论里提到的情况,如今恐怕50%的人都不知道。他们或许会沉浸在算法所推荐的内容里自豪与骄傲,沉浸在大v们的评论里感受世界的美好,沉浸在短视频以及各种大学生创业发财的新闻中发现赚钱的新大陆。转而对一斤小麦的价格,没有半点概念。

比如,谁会知道一斤小麦只能卖一块一毛二呢?

这就如同我们不知晓梅州水灾一样,因为算法认为你不需要这些信息,也不会给你推荐,你必须学会自己去搜索,自己去发现。那并不简单,也很奇怪。但那却是有必要、也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