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洗澡的时候告诉自己无论多累今晚要必须交稿,绝对不能让编辑开天窗,于是想着这篇稿子的落款就写:写在开展前夜。结果打开空白的文档一瞄电脑右上角:好嘛, 已经是开展当日了。身体在极度疲劳的状态下脑垂体会分泌泌乳素,以下“三屉馒头”可能语无伦次,皆是激素作祟。

2024年6月19号。今天下午,我计划跟刘松一起做场讲座。还有另外两位同行。题目就是“做书,做书展,做艺术书展”。邀请刘松时他说,别的话题我不能聊,书展真是可以讲。是啊,要聊做书展,我也有太多话想说了。

2018年到2022年,我做了五年艺术书展。曾经的“破产姐妹”最终没熬过YQ分道扬镳。2023年再次走进北京坊的时候,第一次在书展上享受到了久违的轻松。而这种轻松很快变成了具体的失落。从工作人员变成观众,从主人变成了别人,这种失落有时把我的心揉成一团,让我想远离过去的圈子。之前的《P.PAL》杂志做完第二期就没再准备新选题,“初学者电台”也嚷嚷了几次重启最终也没能兑现。年初见猫助,她说你是不是状态不好。我说可能是因为做了一年乙方,感觉自己好像什么都能做,就是有点找不到自己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艺术家毛病儿画的我

算算十几年来的工作经历,似乎老是五年一清盘,从没机会躺在功劳簿上睡觉,就要换条路重新来过。开始独立策展之后,我也终于在项目中拥有自己的署名。开始我会因此忐忑,怕露怯。而最近我常常回想起刚开始写展评的时候前辈对我说,作者就应该署本名,文责要自负。做策展人,也应该为自己交出的工作负责。实在是感觉自己不配写什么策展手记,相比身边做当代艺术的同行,我做策展依旧是做乙方,花甲方预算,用有限的时间完成任务。能尽力发挥主观能动,不违背本心,不糊弄自己,对得起观众。要是大家还认为我的工作有意义,那就足够了。

所以这次我的策展主题“纸之路”,是一场纸上寻路。以往做“art book fair”,每年迎来送往上百展商,接待上万观众,几千平场馆排展位、招商洽谈、在无数优秀的选题中筛选合适的内容合作方,我轻车熟路。而这一次,在国家会议中心不到1000平的展线,要满足售票观看的特展+可以自由交流的版权交易的标展、同时必须是“展览”的需求设计,两月余筹展时间,确实是极限操作。这期间还要团队磨合、适应,也收到不少碰壁薄凉,一 度怀疑好运气是不是都在前几年用光了。

我在今天的讲座介绍里忍不住写“做书难,做书展更难。做艺术书展则难上加难。书籍作为艺术的独特载体,如何更好的展示其媒介特征,如果在非白盒子空间展示艺术内容,则是对于策展提出的更高挑战。”几乎是内心呐喊了。

但不得不承认,我很享受策展带来的集体协作。这意味着在项目中临时集合起一个团队,我就又有“同事”了。策展人就像是做主唱,享受着完整乐队编制的丰富架构,也能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重要的是共同完成合唱,感觉还是很奇妙的。这次真的很幸运,我找到了最优秀的乐手,谢谢你们陪我走完全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摄影:胡亚萍

4月份看刘松年中总结,忍不住在朋友圈感慨,像是看到了平行世界中不服输的自己。决定必须得去捧场一直办一直亏还要一直办下去的“做书市集”。5月17号开展第一天,坐在崭新的工体吹风喝咖啡,心下觉得,还是做书好啊。看到乐府出了吴为的新书,回想第一次《芬芳一生》还是投给abC艺术书奖的手工书版本。 那时候就是因为我相信,小出版最终会走到大出版。当时我说,书奖可以像电影节创投,链接行业就能给有作品的人被看见的机会。 和出版社编辑们聊起来,不少人认为书展是行业交流的最佳场景,因为好内容线上缺少发声机会,尤其艺术书选题曲高和寡,出版机遇需要恰当的时机。做艺术书展这些年,我常听到做书的朋友说,过去一年也卖不了几本,因为有了线下书展,每年都会做更多新书,能看到本土的好作品越来越多... 而我总觉得艺术书的存在是一种智识需求,会激发不同人的价值认同。这样的书即便不“畅销”,但一定会比其他的媒介影响力更持久,从而成为“长销”的书。这些声音最终变成了一种咒语,不时让我觉得自己做书展是天降大任。所以这次给BIBF策划艺术书展,我也告诉自己,要珍惜这个机会,要为自己的不甘心,也为了让艺术书被更多人看见,再努力一次。

关于展览的内容,可以讲的很多,但更重要的是,那些凝聚着每一个创作者心力与热爱的作品,必须要在现场触摸翻阅才能感受得到。另外,展览标题“PAPER ROAD”借自Erik Mueggler的同名人类学著作。这本书的PDF还是虎萝发给我的,很羞赧我到现在都还没读完,却借着她的读书笔记及网络书评得来的二手知识窃来做文章。这本书中有一处动人的描述启发了我 ——代表西方实证科学的英国植物学家与代表本能经验的纳西族探险家用各自的方式描绘道路,而地球正是一本可勘阅读的大书。这些头脑中瞬间绽放的火花最终推动着我完成了这一次的展览。我很高兴得以用植物的视角介入这个书展,也借机开启了一次“纸的研究”。或许做个蹩脚的策展人之余,我还是更希望做一个园丁/植物爱好者,双手抓紧泥土,好好体会这个世界。

谢谢,欢迎大家。

本文作者赵梦莎,编辑、策展人。艺术家书与自出版文化的研究者。ABCA文献库负责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