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山西大学和湘潭大学这两个没有a类学科的高校,成功入选双一流,因此走进大众视野。

虽然是双非院校,但这两所高校的保研率非常高,不输省属211,例如山西大学的2024年保研率约13%。

但是,山西大学位于太原市,相对于江浙沪,对于考生的吸引力偏低。

扬州大学,1999年便是重点本科招生,硕博点数量,在双非院校处于顶尖水平,2024年的保研率约7%。

它的确有a类学科,却是冷门专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放弃山西大学,选择扬州大学的那些人,后悔了吗?

一种观点认为“

2017年的7月,我收到扬大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可以说是心如止水,虽然高考与设想偏差了不少,但当时几乎很快就接受了,毕竟分数是自己考出来的,以这个分数作为高中学习生涯的结尾,心有不甘,但不至于埋没。

但会来到扬大,其实之前一直没有怎么想过,就高中时期对未来的设想而言,绝大部分人都是眼高手低的,我依稀记得当时高一班级墙上的理想学校榜单上,我填了一个苏黎世,现在想想果然还是太幼稚了,不过好在班里还有头铁填麻省、斯坦福的,显得我没有那么突兀。

当然,现实的打击来的比理想要骨感很多,虽然我们高中算是重点,但经历一学年的磨砺后,高二的理想榜单上还是少了很多花里胡哨的名字,取而代之的是东南/华科,当时很少有写扬大的,不是不清楚自己的实力,而是还有一年的时间可以改变,其次理想榜单是一个指引,谁都不希望将自己的上限定低。

当然,现在回头看,就当时的分数选择,以扬大为归属我很庆幸。

对于近十年的江苏考生来说,扬大的综合认知一般在省内8-12位,省外看情况,毕竟有信息差,而在全国的榜单上一般在75-95之间,当然,每个大时间节点都会有一些不一样,现在的扬大相比起十几年前与苏大/南师竞争211的时候,已经不同了,希望未来能够出现转变(下一轮双一流应该能上车了吧)。

城市与生活习惯:

扬州历史上算是名城,不过近几年的发展在省内算中游水准,泰州分离后体量变小,各类榜单上,2-3线城市之交。

而且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文昌阁周边限高的原因,中心校区附近的高楼很少,新老城区重心不明显,以致于我待了几年仍旧不清楚扬州实质的城市中心到底算哪里。

交通方面尚可,江浙沪公路网一直都很发达,铁路看情况,虽然有机场但是离南京很近,有必要一般去禄口。

城市的绿化和环境还是不错的,尤其到晚春4月底临近扬马的时候,下一场小雨,走在运河边上,很有人文气息。

气候:

就江苏正常水平,冬冷夏热但幅度变化不大,饮食可能有的同学会不大习惯,毕竟淮扬菜确实清淡了点,但也不是所有都这样。

优点是节奏慢,环境安逸。

学习与研究:

高校本科阶段的学习水平离不开生源,实际上由于专业的问题,扬大的生源在分数段上极其广泛,尤其在外省。

高的部分,单科偏差,有遇见过省内数学192(满分200),但是双语拉胯的,综合成绩有2018年384分来扬大的,之前也有湖北同学622能报苏大的,觉得两个学校差不多,然后报过来的,低的部分同样有,之前的模考,一次都没过一本线,最后发挥超常的,只能说分数差异大。

部分是因为信息和认知偏差,有的是因为选修问题。

总之你会发现生源总体的上下极差是相当大的。

在分差较大的情况下,优秀的人其实并不少,我认识一个学长在UCLA读硕,之前也有同院的学长远赴我心心念念的苏黎世理工。

2020年,以我所在的水科院(原水能)为例,一届总共230多人,考研人数接近一半,其中上岸的就有93人,所以说优秀的人还是会互相吸引,共同进步,当然,在此背景下也有重修+留级的,只能说这纯粹是个人选择。

而对于师资力量,切实来说,讲师和水课部分的感受可能参差不齐,但重点课程和专业课配备的老师都很负责,印象比较深的几个是大三时候做课设时,老师十一点还在实验室给我们网络答疑,还有一个是公选课教宇宙新概念的马来西亚教授,他的博士毕业时的论文是霍金组里的课题。

平时学校也会邀请各类专家来扬做讲座,去年最挤的一场应该是北岛来的那次。

当然,该有的试验和实习也都不会少,部分专业研究生毕业的标准也卡的比较高。

课余 :

扬大的社团活动配备横向对比不是特别清楚,之前比较关注辩论但成建制的代表辩论队好像并没有太听说,不过2018年开始好像有了,希望能够走出去。

其他社团方面这几年变动比较多,自己参与过的主要有校青和主持队,社联,吉他社,大一刚来时其实对模联和杂志社也挺感兴趣,可惜精力不够。

2018年暑期的时候,本来准备和同学一起报贵州或者大别山的支教活动,但因为八月份有其他安排所以还是跟原组织去了仪征“爱尚”做志愿,那段时间应该是大学阶段截止目前最开心的时光,没有什么压力,也能做自己开心的事情。

总之还是建议大一大二时期积极参与,大学最终目的在于提升能力面向社会是一方面,但对于我们来说,理想中大学生活的体验,不可谓不重要。

本科阶段的科创方面:

首先看你的个人能力,扬大近几年的总批准经费其实不低,但一般是老师的项目,和我们没啥关系,所以本科方面要申请基金还是要靠自身,如果达到的话,学校在这方面还是比较宽松的。

大挑和物联网+国赛这两个大头,扬大成绩都不错,我自己八、九月份和同学组队以及院里的队伍参加了专业相关的两场也深有体会,尤其在“华维杯”颁奖公布高校排位时,这里引用学长的一句话,“就个人成长而言,也许扬大不能够让你在面对顶尖高校时有学历本身的自豪感,但他绝对有能力给你托付青春的平台。”

就业 :

扬大的就业率虽然比较高,但近几年高校书面上的就业率并不能作为参照标准,而且升学趋势也比之前更加明显。

具体的就业,不看专业就点评 那肯定不合实际,建议结合专业排名和主流需求看,学院层面上基本辅导员都会在毕业季安排专项招聘会,并且帮忙联系,学校也会安排大类或者校区、定点等的招聘会,这个想要了解可以自行登录学校就业平台查看。

缺点 :

城市依托力略显不足,扬州虽然不错,但是扬大想要更进一步,腹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硬性条件不够充足,与南京、苏州高校圈相比,明显少了些活力。

其次专业面太广,导致优势资源只能集中在少部分,而扬大的优势专业还是偏冷门的多些。

最后,虽然扬大很早就是一本,但是在某些省份二本招生期长,省外认可与知名度不够。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

其实,大学本身就是你从小学到高中学习及志愿填报的产物,有自己,有其他外在的因素所决定的,其实最终能够决定你来不来扬大的还是你考试的分数,分数不够,不会录取,分数过高,比如达到南理工什么的,你也不会报考扬大,正应了那句话,改变不了环境只能改变自己,或许扬大提供不了你优秀的学习环境、优秀的导师,如果你不信命,就该拿出自己一百二十分的努力去搏一把,以我自身为例,当初阴差阳错的进了动科方向,发现自己不适合也不想将来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所以自己通过自己考研的机会,跨专业到机械方向,也许自己运气好,但不能抹灭我那一年多的辛苦付出,人生无法一帆风顺,需要的一颗坚强的内心,还有能够付诸行动的执行力,光靠埋怨和嘴说,那都是假把式,换不了脱胎换骨的自己。

最后还是想说,非常感谢扬大四年的生活,我所遇到的导师学识渊博,也没遇到那么多糟心的事情,纯粹个人原因没能从事当初选择的专业罢了。

你们觉得呢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