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虚境•花语”田忠泉油画新作展

开幕式暨新书发布会

时间

2024年6月22日下午3:30分

地点

济南市美术馆一层大厅

虚境·花语

文/张淳大宝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两年田忠泉创作了三十余幅以“绣球”为主题的静物作品,画面沿用了他一贯的写实语言以及典雅的绘画风格。忠泉在自述中说,绘画带给他的最重要的美感是对真实和真相的揭示。所谓“真”,首先是对所绘植物外在形态与内在气质的把握和描绘。郭熙的《林泉高致》虽探求山水之“真”,却自花卉的“真形”引入,“学画花者以一株花置深坑中,临其上而瞰之,则花之四面得矣。学画竹者,取一枝竹,因月夜照其影于素壁之上,则竹之真形出矣”(俞丰译注《林泉高致今注今译:附笔法记》)。苏东坡说“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所谓“常理”指的是生长变化的规律,描写对象一定要以对象的实际状态为依据。因此对花卉既要有角度上的形态观察,也要借助形态获得神姿,这样才能把握自然物象的“真形”。“真形”并非指单纯的外表相似,而是由表及里的,符合其生长运动中的规律,所谓由真形入常理。忠泉擅长用细腻的油画语言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器物或场景,他在自家的小院里种了几株绣球,形态颜色各异,可以随时观察绣球的盛开和凋零,画家巧妙地运用了油画的层次感和色彩的变化,将绣球花的细腻纹理和丰满的形态表现得栩栩如生,花瓣的柔软质感和叶子的清晰纹理都令人印象深刻。

中国传统花鸟画有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艺术传统,以写生为基础,通过描绘自然生物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和精神追求,进而引发欣赏者在志趣、情操和精神上的共鸣,“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明清时期建造的江南园林常栽种绣球花,绣球花寓意着希望、永恒、美好、美满、团聚,忠泉选择绣球作为对象,自然是希望表达这样一种祝福。他通过真实入微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清新美丽的自然与艺术之境,让人们在欣赏绘画作品的同时,对由自然生物构成的美丽世界产生更富情趣的认同。

田忠泉的生活很安静、很单纯,甚至会让人忘记他身处上海这个大都市。真正的艺术都是向内求的,忠泉深谙中国传统文化,体悟禅道,擅长用简练和单纯的绘画语言来呈现丰富的内心世界。他受到佛教禅宗思想的影响,将形、神、意的呈现指向“空寂之美”的禅宗精神。这里“虚和静”既是一种追求,同时也是通往追求目标的过程本身。从《道德经》的“致虚极,守静笃”,到周敦颐《通书·圣学》的“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再到宗炳《画山水序》的“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都要求创作主体在创作前要有一个“泊然无著染”“得妙于心”的虚静过程,所以“虚静”也可以理解为进行审美活动时的心理状态。当人的精神进入一种不惧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一切的美和丰富性才会展现在眼前。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除了美好的祝福,忠泉的作品所要表达的“意”远胜于此。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当下,在日渐狭窄、日益定格化的生存空间中,人们越来越感到无奈、迷茫,也许田忠泉的安然自处与追求虚静之意带来的启发,以及作品中展现的东方智慧远超植物本身的形象、象征和寓意。王弼《周易略例·明象》说:“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大概如此。

若朴200x100cm202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若朴200x100cm2021
湛兮160x160cm202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湛兮160x160cm2022
和光200×162cm202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光200×162cm2022
凌波130x195cm202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凌波130x195cm2023
风恬月淡时100×90cm202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风恬月淡时100×90cm2023
见素61×50cm202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见素61×50cm2023

田忠泉,1968年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1991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艺术系,199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高研班。职业画家,现居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