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梅号”龙舟队。向莹 摄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梅号”龙舟队员。向莹 摄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训练中的“杨梅号”。向莹 摄影

20余年,有多久?足使思乡人白了鬓角,一代人成年。200余公里有多远?或许只需二三小时车程,然而,这支“南迁”龙舟队回家,却用了20多年。

“回家了,我们回家了!”6月16日,在一声高过一声的乡音中,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龙舟协会会长全飞再也控制不住游子归家的浓郁情感,挥舞着那面引领归途的龙舟队旗,划着满载亲情与乡愁、团结与奋进的龙舟回家了,回到了朝思暮想的故土——沅陵。

这支特别的龙舟队,就是由沅陵外迁至靖州的老乡自发组成的“杨梅号”龙舟队。这些漂泊他乡20余年的沅陵老乡,今天回到家乡,与乡里乡亲泪目相望。

“老宅难舍系情深, 多年犹梦故乡云”

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修建五强溪水电站,沅陵十万移民做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这其中包括盘古、肖家桥、沙金滩等乡镇的395户、1782人外迁落户至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开始了举家迁徙,背井离乡的生活。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回家回家,沿着来时的路。回家回家,循着亲人的牵挂……”每当想念家乡时,靖州老乡们就会唱起这首《回家》。多少个难眠之夜,望着故乡的方向思绪万千;多少个传统佳节,向着远方的亲人举杯遥敬;多少回梦里回乡,挥桡劈浪赛一场老龙船……

“古村古渡淹旧路, 新地新家喜扎根”

时间好快,转眼便是20余年的光景。

外迁靖州的沅陵人始终以龙舟精神自我激励,充分发扬拼搏奋进、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克服重重困难,在靖州土地上团结奋斗、互帮互助,展现了沅陵人不忘故土、积极建设靖州的情怀与担当。如今,他们事业发展顺利,生活幸福美满。

虽然已经扎根他乡,但是这群游子仍然难舍乡情,特别是对家乡的传统龙舟念念不忘,一直以传承沅陵龙舟文化为已任,凝聚沅陵外迁靖州老乡的力量,于2023年成立了靖州龙舟协会,并回沅陵参加了2023年中国沅陵传统龙舟赛,深受家乡人民的欢迎与支持。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永不服输的激情在每一桡迸发,奋勇向前的基因在每一条臂膀显现。此次为了回乡参加龙舟赛,老乡们紧紧地团结在一起,积极筹措、刻苦训练。

老乡们的亲人家眷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父亲为挥桨的儿子传经授道;妻子为争先的丈夫保障后勤;孩子为拼搏的父亲摇旗呐喊。带着年幼的孩子回故土,看看父辈曾经生活的地方,他们浑身充满力量……虽然经历了队员生病受伤、人员不齐、经费紧张、开支拮据,甚至船只被暴雨冲走,众人合力冒雨寻舟等困难,但是耕植于心的不老乡情与难舍的龙船梦战胜了一切,终于,“杨梅号”如期向沅陵父老乡亲报到,驶入沅江宽阔的赛道。

“如发沅陵,我们回家了”。游子的家乡情怀是如此的纯粹、耀眼与厚重,红绸上简单的九个字,让人热泪盈眶、喉头哽咽,不禁千般思绪涌上心头。

沅陵的亲人对老乡的回家给予了莫大的热情。在近日举行“龙舟出征 赏红壮行”文旅互动活动上,数十只龙舟队以及岸上数万名群众为“杨梅号”进行了隆重的授旗仪式和“赏红”,“欢迎回家”的声音响彻奔腾的沅水和恒久的青山,久久的回音一直萦绕在每个人的心里。这是对当年他们为了支持国家建设远赴他乡生活的致敬,也是对如今他们不忘乡情,挥桡击浪的助威。

同时,社会各界纷纷为“杨梅号”慷慨支助,餐饮店安排了丰盛可口的家宴,群众解决了温馨舒适的住宿,自媒体老乡送上了沉甸甸的心意,兄弟龙舟队英雄相惜,沅水江上交流共竞、携手前行……一切只想让他们感到久违的乡音好熟,相拥的臂膀好暖,回家真好!

“心有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

沅陵龙舟的“横渡”,不仅渡出了南北两岸的宽度,更渡出了沅陵蓬勃发展历史的长度。他包容、奋进、顽强、不弃,与沅陵在发展的洪流中砥砺前行,遇水架桥通四方,众志成城托金盆的坚韧与智慧相融,呈现出了与众不同的龙舟文化和强劲的城市前行力量。

沅陵龙舟的“速度”,不仅是分秒之间的决胜,更是激情的燃烧、斗志的昂扬、共情的感知。一艘船、一座城,血脉相连、精神交融,正以乘风破浪之势,为新时代发展注入新内涵,澎湃新动力,全力以赴奋进向前。

“杨梅号”,正是秉承沅陵龙舟精神的典范之一。

故土难忘,乡情难舍,熟悉的乡音迸发出彼此炽热的激情,湿润的双眼饱含双向奔赴的曙光。一脉血肉跨越200余公里的路途,一叶龙舟划过20余年的光阴,一头系着老乡的回首,一头牵着亲人的挂念。 今天,包括“杨梅号” 在内的43支龙舟队即将同江竞渡,一解游子乡愁,划出万年不老乡情。(李周颖、向莹、瞿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