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期书单或许会让我们重新思考何为“远方”。

从葛兆光教授主编的《从中国出发的世界史》到柏琳的《边界的诱惑》,再到刘岩所著的《同时代的北方》,不管是境内或是域外,我们看到的是不可分割的共同命运。当走得足够远的时候,会发现丈量世界的尺度本就不是单一的。当然,我们也一如既往地观察我们生活中的那些变化,比如《倍速社会》里讲到离不开倍速播放的年轻人,而《我能帮上什么忙》则从更微观的视角,从心理医生的所见所闻延展出更多的思考。

而在虚构部分,李修文、麦家、马伯庸等名家都带来了新的长篇小说,孙一圣等青年作者也带来了短篇小说集。他们的作品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我们生活的土地,讲述时代之下,故乡、土地上的变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非虚构类

《边界的诱惑:寻找南斯拉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柏琳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单读/铸刻文化 ,2024-4

曾经有一个国家,名叫南斯拉夫。它曾是世界主义的乌托邦实验场,如今,它的形体已不复存在,却给整个东欧留下幽灵般的遗产。

从2018年到2020年年初,作者踏上前南斯拉夫的土地,走入它曾经的六个加盟共和国,与当地人相遇或分别、攀谈或争辩,透过来自不同国家、不同代际的记忆,让前南斯拉夫在不同版本的讲述中渐渐浮现。这片土地上的新一代人,该如何消化自己的历史,建造自己的未来?

这是前疫情时代的一次可贵记录。当世界趋于保守、封闭与隔绝,是什么造成了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重重边界?打开本书,打破边界,重建人与人的真实联结。

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葛兆光 主编

云南人民出版社|理想国 ,2024-4

本书由“看理想”深受关注和有影响力的节目《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转化而来,历经主编葛兆光教授和各位作者多次用心打磨而成。

本书讲述的是一种超越国家、笼括全球,联系的、互动的、交往的历史,采用了国际化的视野、前沿的理论成果和历史观念。以故事为原点,同时也观照“物”的历史,探讨人类与文明的起源与彼此之间的联系,讲述全球史中的帝国、战争与移民,商品、贸易与物质交换,宗教与信仰,疾病、气候与环境,大航海之后交错的历史进程。

同时代的北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经验与当代文化生产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岩

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 ,2024-4

小说、评书、二人转、影视剧、喊麦、春晚小品、先锋艺术、城市改建,消费社会里尚被忽视的“老/穷人”生命形式……

东北之为“北方”的历史,同时是它成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工业基地、文化工业基地和另类现代性前沿的历史。

本书是文化研究学者刘岩教授的全新论著,以当代文化生产为主要媒介,结合长时段视野,探究“北方”历史经验的同时代性,反思“东北文艺复兴”话语和被遮蔽的社群真实经验。在这一探究中,东北既是区域辩证的对象,也是尝试以经验克服景观、由记忆解放想象的方法。

《中国龙的发明:近现代中国形象的域外变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施爱东 著

九州出版社|后浪 ,2024-4

本书借助文化学、民俗学的基本方法,溯源龙是如何成为帝王专属,又是如何过渡到全民共享的,考证了不同时期龙形象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变迁。

在探讨近现代域外视野中龙形象的问题时,作者梳理了200多幅欧、美、日等国古旧书刊的罕见图片,从象征地位的皇家符号、时尚元素,到讽刺、攻击东方古国的惯用素材,揭示出龙形象及其背后含义的复杂性。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重温中西方文化碰撞的旧话题,不仅给我们一个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深刻内涵的新视角,更能脱离时代局限审视域外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以史为鉴,更好地总结经验教训,寻求现代文化困境的破解之道。

我能帮上什么忙?——

一位资深精神科医生的现场医疗记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加]戴维·戈德布卢姆、 [加]皮尔·布莱登 著,廖伟翔 译

上海教育出版社·万镜MirrorForest , 2024-4

现代社会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居高不下,但多数患者却没有接受过治疗。这背后既有精神疾病污名化的问题,也有精神科医生常被误 解、不受信任的问题。

当一个人想要寻求精神科的帮助时,他/她能得到怎样的支持?精神科医生可以帮上什么忙?资深精神科医生戴维·戈德布卢姆和皮尔·布莱登在这本书中讲述了真实的精神科故事,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以及人们想要了解的更多问题。

书中描绘了真实的诊疗过程,也向我们分享了工作中的思考与感悟:精神疾病患者的困境、精神医学的局限、治疗方案背后的权衡、人身限制与强制治疗等伦理问题、社会支持的重要性、医患关系……这些极具现实意义的观点,将给读者带来深刻的启发。

医生的愧与怕:情感如何影响医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丹妮尔·奥弗里 著,黄沛一 译

译林出版社 , 2024-4

坐在你对面的医生到底在想什么?

医生理应超然冷静,但生而为人,情绪难免。在旋风式的紧张工作中,在高频的生死抉择前,在法律与道德的双重评判机制下,他们努力保持爱和同情,却也无法回避惧与怒、愧与悲,甚至幻灭、崩溃。

“忽视医患关系中的情感部分,必定会降低治愈的可能性。”本书作者丹妮尔·奥弗里被誉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医生作家之一”,她认为,我们忽视的不只是医生隐蔽的情感世界,还有系统的缺陷、职业的危机,乃至患者的安全。

借由一个个震撼的临床故事、一场场真诚的医患采访、一项项权威的调研数据,以及对个人经历的勇敢自剖,奥弗里展现了医生从喜到悲、从怒到愧的复杂情绪光谱,也揭示了这些情感从何而来、为何普遍,又怎样渗透到诊疗的每一个细节中,最终影响患者的治疗。

移民路上的生与死:美墨边境人类学实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杰森·德莱昂 著,赖盈满 译

上海书店出版社|也人 , 2024-4

美墨绵延的边境线西部,是有着“不毛之地”之称的索诺拉沙漠,这里长期充当拉美无证移民的“走线”通道。高耸的隔离墙在此终结,闯过沙漠里一道道死亡关口,移民就能如愿成为美国非法劳动大军的一员。只不过,无数人命丧途中。

人类学家杰森·德莱昂亲历沙漠移民路线、采访越境者,收集衣物和骸骨等物质遗留,沿途救助伤者,亲眼见证死亡。在他看来,沙漠是美国政府精心打造的异质集合体:诱导移民铤而走险,把脏活外包,借自然环境“洗白”自身。这片死寂大地充满着生命消逝的苦痛,而背后是两个世界巨大的经济鸿沟与难除的政治顽疾。

倍速社会:快电影、剧透与新消费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稻田丰史 著,郭绮雯、杨诗雨 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 2024-4

是什么让我们等不及看完一部电影?

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用倍速观看视频。2小时的电影,如果觉得无聊,可以用1.5倍速;想提前知道情节发展,可以看剧透。倍速播放的用户多为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作品用台词表达一切?“作品欣赏模式”与“信息收集模式”有何区别?倍速视听的实质是“享乐主义”?

本书聚焦这些问题,调查发现的事实是:社会上存在着一种不得不这样做的迫切性。

永不停步: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加]罗斯玛丽·沙利文 著,陈小慰 译

中信出版集团·无界 , 2024-4

作家的正确道路不是全力以赴攻破男性设置的街垒,而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作家。

在阿特伍德出生的那个时代,女孩们还会因为创作野心而受到打压,但是她却坚信自己要写诗,要成为作家。这一点从未改变,无论是她在“波希米亚使馆”参加文学活动时,在多伦多大学和哈佛大学求学时,还是在一家市场研究公司做小职员时。

通过作者的描述,一位杰出作家的职业生涯图景徐徐展开,她“永不停步”的独门创作秘籍慢慢显露:为何她能创作出《可以吃的女人》《使女的故事》《猫眼》这样的作品?她的创作中有多少亦真亦幻的部分?她的艺术创作与个人生活又具有怎样的情感关联?如今,年逾八十的她,依然笔耕不辍,跨越题材,打破桎梏,永不停步地在创作。

是我的错吗?——直击韩国12起恶性社会事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韩]吴赞镐 著,玉鳍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野spring , 2024-4

为什么悲剧总是被反复遗忘?悲剧发生后,我们究竟能做些什么?面对“瑕疵的真相”,正确的态度是怎样的?

知名社会学家吴赞镐用饱含人文主义关怀的眼光,针对近年韩国12起引起亚洲乃至全世界强烈反响的恶性社会事件,深度追踪剖析。崔雪莉事件、“世越”号、“N号房”、新冠疫情……

跳出由无良媒体、互联网垃圾信息制造的信息茧房,通过详实的资料、朴素和细腻的思考方式,帮助读者整理当年疲于思考又不想妄下定论的思绪,在瞬息万变的时代,重拾面对伤痛的正确态度和勇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虚构类

《生死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尹学芸 著

译林出版社 , 2024-4

这是一群执拗的女性:有“小郭兰英”之称的曹翠芬在单位被排挤却始终不肯低头,母女相依为命,在一场场无妄之灾中艰难前行;李伟平的父母、妹妹皆死于非命,她肩负着从冥婚中解救妹妹的重担,以一种破釜沉舟的决心,开始了漫长的争夺;人到中年的安慧经历过两次出走,第一次离开了丈夫,第二次,她脱离了母亲的掌控。除了跟她有着三十年友谊的“我”和乔,谁都无法理解她的选择……

鲁迅文学奖得主尹学芸,以《生死结》为献礼,摹写普通女性艰难而悲壮的人生抉择,聚焦底层女性、中年“娜拉”,赞咏她们在被损害的人生中迸发出的生命力。

《全家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一圣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铸刻文化/单读 , 2024-4

一个留守村中的小孩因为老师要求上交一张照片,便踏上了一趟跌跌撞撞的徒然旅程。在马不停蹄的奔跑间歇,闪烁着若明若暗的回忆,拼贴出一个家的离散与寻回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没有兴亡的痕迹,没有历史的变迁,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只有转瞬即逝的瞬间,只有在一个长镜头下被我们遗落的人间真实。

孙一圣以他独有的奇崛又稚拙的笔法,写出了一个懵懂的孩子对未知世界的向往与开拔。这个世界,大人们已经熟视无睹,在孩子眼里却充满奇迹与发现。生活的艰辛和磨难,家人的隐痛与温情,孩子还只能隐隐去体会、去承受——他还意识不到,这便是“活着”。

《猛虎下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修文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 2024-4

镇虎山下的炼钢厂正在改制转轨,大厂的光环黯然逝去,作为炉前工的刘丰收,从前的骄傲与尊严碎了一地。时代的大变局下,生存成为前所未有的危机。

李修文回到历史和记忆的深处,打捞那些有名有姓的普通人,精细的田野调查通过象征、变形的艺术手法转化成一部浓缩时代精神与显影人性幽微的人间戏剧。真真假假、现实与虚幻的错杂形成了一个关于我们存在于世的哲学性隐喻。

《食南之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伯庸

湖南文艺出版社|博集天卷 , 2024-4

最贪吃的大汉使者唐蒙,来到了最会吃的南越之国。这里食材丰富,简直就是饕餮之徒的梦想之地。然而,在美食背后,却涌动着南北对峙、族群隔阂、权位争斗、国策兴废……种种波谲云诡,竟比岭南食材的风味更加复杂。

这个懒散的大汉使者,身陷岭南的政争漩涡。他唯一能信赖的伙伴,只有食物;唯一的破局之法,只有追求极致美食的心。谁都没想到,那一缕微妙滋味,竟关乎大汉与南越国运,乃至于整个中华版图……

《人间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麦家

花城出版社|新经典文化 , 2024-4

这是每一个普通人在尘世浮沉中为自己争取的人间。生死未卜的奶奶、隐忍一生的母亲、为了忘却而流浪的大姐、守着团圆愿望的小妹……“活着”因为她们变成了“生活”。

“他以为不会再见到她,她却在跟跑的人流中冒出来,跑得比谁都快而且久,一方方车窗都在追,都在探望。那么多人,只有她一直在持久地跑着、追着、望着,望穿眼,跑断脚。这很像乱世中的一景,彻头彻尾透着一身风卷残云的悲凉和凄惨。

《六个凶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师江 著

新星出版社 , 2024-4

根据真实故事创作的《六个凶手》,讲述一起轮奸案发生十余年后凶手被连环击杀的故事,而破案者正是受害者。

小说已改编为电影《命中罪爱》,由张静初主演,李师江、阿美任编剧。

本书收录四篇小说,每一篇能看到中国女性与男性对于性的禁忌与底线,在清晰坚决的同时,又是那么隐秘而模糊。

《盲眼海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韩今谅 著

中国工人出版社|尺寸,2024-4

《盲眼海豹》讲述了三代普通女性的故事。从闭塞的山东乡村到济南市区,从解放前到新世纪初,在被所有外力裹挟着的每个时刻,她们妥协了什么,又做出了什么选择。

她们只是平凡的普通女性,没有绝对清晰的“觉醒”和“反抗”,然而她们身上的自主性和探索永远无法被抹除,她们终其一生都在试探,除了母亲、女儿和妻子的身份,她们还可以是谁?

与此同时,趵突泉景区里,两只海豹在天下最好的泉水中缓缓游动,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为何而来,似乎总有什么放不下的事情,让它们沉默如谜,却永远无法安宁。

《暗处的女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意]埃莱娜·费兰特 著,陈英/王彦丁/黄语瞳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九久读书人 , 2024-4

在两个女儿跟随父亲去了多伦多后,中年离异的勒达一个人去海边度假,在沙滩上,她遇到年轻的母亲尼娜和女儿埃莱娜,勒达和这对幸福的母女产生了一种复杂的依恋。勒达故意拿走了埃莱娜遗忘在沙滩上的布娃娃,让尼娜的生活陷入彻底的混乱。

15年前,一个叫比兰达的英国女人在勒达无望的生活中出现过几个小时,彻底改变了勒达的命运。15年后,22岁的尼娜似乎也选择勒达来帮助自己出走,但勒达最终的坦白令她陷入恐惧。在这片海滩,勒达真正要面对的,是自己和女儿破碎的过往。

《暗处的女儿》(2006)是埃莱娜·费兰特的第三部长篇小说,由玛吉·吉伦哈尔改编的同名电影于2021年亮相威尼斯电影节,并获得奥斯卡奖三项提名。

《内陆之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奥地利]彼得·汉德克 著,韩瑞祥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 , 2024-4

小说一开始,8月初美好的一天,一位住在巴黎郊外的老人离开了宁静的巴黎郊区住所,这个被森林包围的“无人湾”,去往他在皮卡第的乡间别墅。他边走边观察周围的环境,不时提到一个被他称为 “偷水果姑娘”的年轻女子,她似乎也踏上了前往法国北部的类似旅程。

这个“偷水果姑娘”——读者后来知道她叫阿列克夏——起初似乎是他打算写或正在写的一部小说的主人公。她25岁,从青春期开始就一直“渴望逃离”,此刻刚从西伯利亚回来,马上又出门去寻找她的母亲。

在追寻她的脚步(无论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穿越法国内陆的过程中,叙述者正以自己的方式书写她,从而使小说得以诞生。叙述者一路上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闻到的、所感知的、所想象的构成了叙事的框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经历和事件,只有一个个不起眼的瞬间和不足挂齿的印象,表面上似乎毫无关联,却史诗般地汇聚成了一幅法国的现实图像。

本书是诺奖得主汉德克的最新长篇小说,他自称为“最后的史诗”。

《法国革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英]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 著,李博婷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贝贝特 , 2024-4

1789年夏,巴士底狱陷落触发了英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政治辩论——“革命论战”。沃斯通克拉夫特及其同路人对革命满怀热情和期许,希望英国效仿之。1792年年底,她冒险前往巴黎考察,写成此书。

沃斯通克拉夫特从道德视角透视法国大革命,视之为人类迈向理性、自由和平等的重要一步。革命虽带来混乱和暴力,但要理解革命真义,须超越其表面的动荡,深入其背后的理论原则和长期影响。

此作揭示了这位英国作家对法国革命的深刻哲学思考,以及她对人类进步和社会改革的乐观心态,也提醒我们,历史的进程是复杂而非线性的,革命和社会变革需要时间、耐心和持久努力方可实现其理想。

· END ·

整理丨硬核读书会

校对 | 黄思韵

今 日 话 题

今年你读了哪些好书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