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团队精心指导 四川仪陇粉色木耳端上川渝火锅店的餐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博士团队精心指导 四川仪陇粉色木耳端上川渝火锅店的餐桌

封面新闻记者 苏定伟

住在一楼一底的别墅里,每天要喝4次山泉,首次引进的粉色木耳喜获丰收。6月中旬以来,四川仪陇金山村4万棒木耳进入大规模采摘期,一片片粉色的木耳,端上川渝两地火锅店的餐桌,成功背后是博士团队的精心指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仪陇种植粉木耳(受访者提供)

全村新希望,成功种植彩色木耳

仪陇县马鞍镇金山村粉色木耳大棚,一排排整齐的菌棒上生长着薄而有弹性的粉色木耳。据金山村党总支书记代云东介绍,每一棒可以产木耳1.5斤左右,按市场价可以卖到30元。从没种植过木耳的金山村,为什么偏偏种植这种市场少见的粉色木耳呢?代云东表示,村上曾为产业发愁,到底引进什么产业呢?传统的瓜果、鸡鸭太多了,销路是个大问题。

在省直机关驻村第一书记帮助下,村里去年试种了几千棒木耳,收成还不错。今年金山村开始大规模引进“粉耳1号”木耳。现在的金山村由3个村合并而成,其中一个村的村委会空置下来,而且还有一场很大的坝子。在帮扶单位的帮扶下,村上筹一部分资金,建成一楼一底900平方的木耳大棚。5月中旬,首批4万棒木耳开挂,不到一个月就陆续采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采摘粉木耳(受访者提供)

博士团队指导,村民背后有“高人”

彩色木耳颠覆人们对木耳的传统认知,村民能种植成功,背后是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李小林博士团队的精心指导。

这是村里第一次搞木耳,而且还是稀有的粉色木耳,承载着全村人的希望。在李小林博士团队精心指导下,村民小心呵护这些宝贝儿。每天浇灌4次山泉水,时时和李小林博士视频,解决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李小林博士去了金山村三四次,团队其他成员去的次数更多。

相对传统木耳,粉色木耳对种植环境要求比较高,主要体现在湿度、温度、光照等方面,对水的要求尤其严格,其pH值一定要达到中性。

看到大棚里呈现出一片片粉色,村民们喜不自胜,粉色木耳外表粉嫩、耳片肥厚、鲜香清脆。单株菌棒的生长周期为4到6个月,一年可收获3到4茬,预计总共实现产值140余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增加70余万元收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仪陇金山村粉木耳大棚(摄影 刘远华)

国内首个,野生木耳驯化选育成功

李小林博士介绍,2020年8月,在成都市狮子山一段枯木上,他和团队成员叶雷偶然发现一朵野生的粉色毛木耳,之前从来没见过这种颜色的野生木耳,估计是一种野生自然变异子实体,便带回实验室进行研究。通过采集野生自然变异子实体,经分离、初筛、复筛和示范栽培等,最终驯化选育出了特色毛木耳新菌株“粉色木耳”。

李小林博士告诉封面新闻记者,这是国内首个粉色木耳新品种,新鲜幼嫩,通体粉红,成熟子实体单片簇生型有耳基、耳脉,腹面呈粉红色,背面有短绒毛,干耳呈浅红色,蛋白质含量也比普通木耳更高。经人工驯化选育出的特色木耳新菌株,品质极佳,与传统木耳品种相比,蛋白质含量高26.2%,谷氨酸含量高29.3%,多糖含量高1倍以上。

目前,全川只有德阳、巴中和南充个别村在试种,下一步要观察市场反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仪陇种植粉木耳(摄影 刘远华)

火锅的最爱,粉色木耳端上川渝餐桌

粉色木耳成了火锅的最爱, 金山村的粉色木耳大多送进了川渝两地的火锅店。“粉色木耳在市场上很少见,网上几个大商城也很难买到。”代云东介绍,粉色木耳产量高,村上建起了烘干房,对其进行初加工,便于储存和销售。村上还注册了“清青金山”商标,正在通过线上线下同步销售,进一步拓宽销路,打开市场。

代云东表示,金山村将采取“村集体+农户”的种植模式,发动群众参与种植,由村集体统一收购、销售,让群众从粉色木耳产业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如果市场接受度高,我们计划明年再种植10万个菌棒。延长产业链,为村民增收致富增添新路子。”粉色木耳产业培育成功,不仅解决了村上部分脱贫户的就业问题,也给金山村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