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持续强降雨和北方数省干旱持续发展,再次让人们感受到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实现了防御水旱灾害能力的整体性跃升,洪涝灾害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上一个十年的0.51%降至0.24%。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但同时,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水旱灾害的不确定性、突发性增强也带来很大危害,比如,中原某省的一个城市曾因暴雨、排水不及时,造成多人死亡和财产损失;今年北方的严重旱情使得夏季粮食作物播种成了大问题。这些也暴露出水利基础设施存在的短板。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事关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以更大力度、更高标准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补齐短板是一项长期艰巨任务。

首先,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持续加大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2022年,我国的水利建设年投资首次突破万亿元,2023年这一数字为11996亿元,相信以后还会逐年增加。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日前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用好增发国债资金的同时,继续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银行贷款、社会资本投入。这说明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所需要资金来源。

这里重点要说的是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今后要更加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股权合作、战略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水利项目建设运营,特别是运用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吸引国有、民营企业通过募投建管一体化方式参与。

同时,还要积极推进水利基础设施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充分发挥水利投融资企业作用,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水利投融资体系。

其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要“抓大强小”,进一步实现整体性跃升。

去年5月,《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印发,明确了国家水网总体布局和重点任务: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畅通国家水网大动脉,建设骨干输排水通道,统筹发展和安全。现在,省级水网建设规划已全部批复实施,72%的市级、40%的县级水网建设规划编制完成。这些是“抓大”的体现。

在“强小”上,一方面要利用城市建设标准化、整体提升城市功能的契机,抓紧补齐城市排水防涝等短板。在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中,水利建设方案要完善,工程质量要保证;在旧城区改造过程中,要将水利工程改造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不能城市地上一片新,地下一团糟。这方面要舍得投入并保证投入的长期有效性。

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新农村建设、乡村全面振兴的契机,抓紧补齐防汛抗旱的短板。今年2月,水利部下发了《2024年乡村振兴水利保障工作要点》,其中明确,要完善防洪工程布局,以防范水库垮坝、中小河流洪水、山洪灾害等风险性灾害为重点,以流域为单元科学布局水库、河道、堤防、蓄滞洪区功能建设;在供水水源不稳定、洪涝干旱易发、粮食主产区建设一批中小型水库和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

有了这些“强小”措施,虽不能说可以避免旱涝灾害的发生,但起码可以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

其三,要建立先进的预警机制,让猝不及防变为及时高效应对。

当前,水利部正在大力推进数字孪生水利建设,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最新信息技术和水利业务深度融合,将江河湖泊、水利工程实时映射到数字世界,精准预报,超前预警,快速预演,制定预案,为防洪、水资源管理等水利工作提供智慧“大脑”。

在去年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期间,数字孪生水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珠江流域的北江特大洪水量级大、发生早,通过水情有效预测预报和防洪工程科学调度,也缓解了北江的严峻防洪形势。类似这样的新科技、高科技要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充分利用起来。

总之,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近年来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再次给人们提了个醒。为此,需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投入进来,既要补齐水利工程等方面的短板,也要补齐预警防范机制等方面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