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在中东上演。

伊拉克和伊朗为了争夺地区霸权,打得那是你死我活。然而,就是这场消耗巨大的战争,却意外地成为了,中国军工企业的"救命稻草"。

那一年,中国的武器出口,甚至还创下了,至今都无法超越的,辉煌记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请理性观看

“疯狂”的两伊战争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下令出兵伊朗,彻底拉开了,两伊战争的序幕。

这场战争,也是中东地区,20世纪最为惨烈和持久的战争之一,整整持续了8年之久。

最初,萨达姆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趁伊朗伊斯兰革命后,国内动荡之机,一举吞并油田丰富的,阿拉伯河流域。

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这场战争会像一个无底洞,彻底的“拖废”了,两个中东大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伊拉克和伊朗,都是中东地区石油储量,最为丰富的国家。

得益于石油出口,带来的巨额财富,两国都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这也使得它们能够在战争中,投入大量资金,购买先进的武器装备

所以战争伊始,双方都痴迷于,用武力证明自己的实力,都妄图在战场上,一下子击垮对手,进而赢得战争的最终胜利。

然而,战事的发展却出乎了,两国领导人的预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交战的战线,在两国边境地区,不断的拉锯,胜负迟迟无法分出。

据统计,在这场长达8年的战争中,伊拉克和伊朗的经济损失,高达6000多亿美元,伤亡人数多达270万。

数以万计的士兵,死于炮火,也让两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脚步,几近停滞。

然而,战火越是猛烈,对武器弹药的需求,也就越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伊拉克和伊朗而言,仅仅依靠国内的军火储备,是远远不够的。

两国虽然都曾是,美国和苏联的盟友,但面对战争带来的巨大消耗,再多的储备,都如杯水车薪。

更何况,先进武器如战斗机、防空导弹、主战坦克等,都需要较高的工业基础,两国本就无力自产,只能从国外采购。

就这样,伊拉克和伊朗开始疯狂地,从世界各国采购武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枪炮到导弹,从战斗机到坦克,只要能够增强战斗力的装备,两国都来者不拒。

军火订单如雪片般,飞向世界各地,而中东的战场,也成为了全球军火商的淘金场。

军火交易的数字节节攀升,战争的烈度,也随之不断提高。

硝烟弥漫的波斯湾上空,笼罩着死亡的阴霾,也笼罩着金钱的味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等来了,"天降馅饼"

就在两伊战事,如火如荼之时,远在东方的中国,军工企业却正面临着,"甜蜜的烦恼"。

改革开放后,中国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军队也进入了"忍耐期",军费开支相应的锐减。

许多兵工厂,面临着无订单、少资金的窘境,一些企业甚至被迫,转产民品,濒临倒闭的边缘。

就在这时,来自中东的订单,如同"天上掉下的馅饼",给中国军工企业,带来了转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伊拉克和伊朗虽然是死对头,但对中国武器,却同样欢迎。

一方面,中国武器在当时,属于性价比较高的选择;另一方面,面对美苏的军售禁运,中国成为了,他们为数不多的选择。

于是,一时之间中国各大兵工厂,全都忙碌了起来。

坦克、战斗机、火炮、导弹......中东客户们想要什么,中国几乎就负责提供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仅1987年一年,中国的武器出口额,就高达37.5亿美元,其中90%全都来自中东地区。

这一数字,至今仍是,中国军贸的巅峰纪录。

而在两伊战场上,中国武器可谓是"低调的主角"。

像是,伊拉克空军的主力之一,就是中国生产的歼-7战斗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统计,伊拉克通过约旦等第三方,从中国引进了,近百架歼-7。

尽管歼-7的性能,不及美式F-14或苏式米格-29,但凭借其廉价、易维护的特点,直接成为了,伊拉克空军的,重要补充力量。

除了战机,中国的坦克,也大量出现在战场上。

59式、69式等中国产坦克,均都成为了,伊拉克装甲部队的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1年,伊拉克一次性,从中国购买了,2860辆69-II式坦克,创下了军贸史上的纪录。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轰-6轰炸机,也在战争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1987年,伊拉克从中国购入,4架轰-6D型轰炸机,并配备上了C-601型反舰导弹。

这些轰炸机,在随后的"油轮大战"中,为伊拉克取得了,数次击沉油轮的战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辉煌过后的代价

对中国军工企业而言,两伊战争带来的辉煌,是喜人的。

仅战争期间,中国就从武器出口中,赚取了50亿美元的外汇,远超同期外汇储备总额。

中国也因此一度跻身,世界第四大武器出口国,占据了12%的,全球市场份额。

然而,这场军火盛宴,终究是短暂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战争的结束,中东地区的武器需求骤减。

进入90年代后,中国武器出口额一路下滑,到1997年仅占,世界总额的2.17%。

更令人尴尬的是,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中国制造的坦克表现平平,给外界留下了,"粗制滥造"的印象。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武器的国际声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望那段历史,两伊战争给中国军工企业带来的,是一场短暂却绚丽的繁荣。

它让濒临倒闭的兵工厂起死回生,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出口奇迹。

然而,战争带来的教训,也是沉重的。

单纯依靠战争经济,是不可持续的,武器出口也不应,以牺牲质量为代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中国正致力于,向世界推销更多高端武器,以期重塑"中国制造"的形象。

这需要军工企业,在科研、生产的每个环节精益求精,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可靠性。

同时,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也应恪守国际准则,加强军品出口管制,防止武器落入非法之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记

那场意外点燃中国军工业的战争,已经成为历史。

但它留给我们的启示,值得中国军工人永远铭记。

展望未来,中国军工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以创新求发展,以质量赢市场,我们有理由相信,属于中国军工的辉煌时代,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