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针对优质项目用地指标短缺、低效闲置用地产出效益低、挤占发展空间、阻碍产业转型升级等问题,日照高新区探索开展工业用地绩效评价,着力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拓展项目落地空间,全区低效用地再开发及用地保障能力持续提高。2020年以来,盘活低效用地2640亩,为145个新上项目提供要素保障,年利税3.5亿元。

建立评价体系,将低效用地“理出来”。制定《高新区工业用地绩效评价管理办法(试行)》,构建突出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具有高新特色的综合评价体系,设置容积率、亩均税收、就业人数、高层次人才占比,以及是否是高新技术企业、规上企业、上市企业7项关键指标,各指标赋不同权重,分别由区党群工作部、经发局、税务局等部门进行评价。打造区工业用地调查与绩效管理平台,整合区内259家工业企业用地不动产数据,叠加党群、经发、税务等部门经济、人才数据,表单化即时展示企业发展各项信息,形成用地绩效信息基础数据库。同时,平台可直观显示企业地理位置、面积等影像,方便查询和管理用地企业土地情况,形成影像数据库。通过两个数据库,实现了工业用地上图定位、实时跟踪和动态监测。依据区工业用地调查与绩效管理平台采集数据和低效用地认定标准,每季度对全区土地利用情况进行赋分评价、绩效排名,认定高质量发展AAA级、AA级、转型升级潜力发展三类企业,将评价结果通报至相关企业、主管部门,并向社会公开发布。目前,已开展绩效评价8次,锁定3758亩工业用地纳入低效用地台账管理。

明确处置方式,将土地资源“控起来”。一方面,实行要素差异化配置。将工业用地绩效评价结果纳入全区工业企业“亩产效益”评价体系,实行差别化的价格政策、用地政策、排污机制、信贷机制。对低效用地地块企业,在“亩产效益”评价中认定为限制发展类,严控用地、用电、用能、信贷,加大土地使用税等税收征缴和安全生产、消防等监督检查。2022年度评价中,创典贸易、海达钢构等16家企业被认定为限制发展类,上调电费0.05元/度。对高效用地地块企业,在资金信贷、人才引进、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帮助企业提高发展质效。比如,为华车能源获得“技改专项贷”1500万元。

另一方面,对土地进行收回处置。对于低效用地,先由企业限期自行开发建设,约定项目投资强度、亩均税收等,从低效用地首次公布之日算起,建设周期1年,对超过1年且没有扭转低效利用的土地依法收回,不再享受各项扶持政策。2020年以来,共收回低效用地24宗、820亩。同时,针对资不抵债或无生产经营的“僵尸型”企业,通过司法拍卖等方式盘活。2021年以来,共司法拍卖转让21家企业,涉及土地面积760.06亩。

拓展盘活方向,将沉睡富矿“用起来”。鼓励现有项目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通过厂房加层、厂区改造等方式提高容积率、建筑密度,增加土地产出效益。比如,元晴生物科技体外诊断试剂项目3#厂房由2层调整为3层,建筑高度由8.4米调整为12米,容积率由1.1提高为1.17,总建筑面积由20800平方米提高至22191平方米。针对产业布局分散、产业集群效应不高、基础设施配套缺失等问题,将低效用地以“片区”模式统筹实施开发建设,按照“一个产业一个专业园区”思路,由国有企业建设运营标准化厂房,配套研发中心、人才公寓等,实现企业拎包入住,加快形成产业集聚区。目前,已建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应急医疗、黄海数字智谷等8个产业园区,总面积约86万平方米,入驻企业总数约211家,涉及半导体元器件制造、生物医疗器械制造、汽车零部件设计制造等类型。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园和智慧谷园区获评省示范型数字经济园区(试点)。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实现生态、生产、生活融合为目标,对低效用地进行潜力分析、再开发规划,打造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生活样板区。比如,回收原天昊、西海建设等90.69亩低效土地建成高新区文化体育中心,承办第25届省运会等省、市级体育赛事,成为市民休闲运动的城市生活集聚区。将经营困难、财政贡献低、破产倒闭等类型企业用地腾出来,以老换新、以劣换优,为重大项目落地腾出空间。比如,盘活原龙泰汽车470亩低效用地,开发建设日照中兴汽车。收回发达集团、金慧车辆等4个地块920亩低效用地,建设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二期,引进普拉沃夫等项目。普拉沃夫项目2023年税收466万,同比增长406%。收回世弘商贸等低效土地40亩,推进美正生物二期项目落地,2023年税收1868万元,同比增长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