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来,“热”成了全社会关注的话题。高温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挑战。当气温持续攀升,人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蒸笼之中,苦不堪言,容易陷入一种被称为“苦夏”的状态。

苦夏”不仅仅是对高温的生理反应,更是一种身心的焦躁与不适。但“苦夏”并不可怕,中医药在应对“苦夏”方面有着独特而深厚的智慧。灵活运用,就能更好地适应“苦夏”,保持身体的健康与平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苦夏”之“苦”从何而来

“苦夏”之“苦”,人人表述不同。闲话家常,聊到盛夏之苦,就是“热得人啥都不想干,饭都不想扒拉一口”“人就像被抽走了精气神儿,干啥都没劲头”。

中医学中,苦夏也叫“疰夏”,古代医学典籍中常有论及。“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气升散,易耗气伤津。”这是中医对暑邪性质的概括。《素问·举痛论》载:“炅则气泄”。炎热的暑邪容易导致人体之气随汗而泄,津气耗伤,从而使人感到疲倦乏力、精神不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热”与“湿”作用于人体,易引起“苦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指出:“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胕肿。”夏季雨水较多,湿气较重,湿邪容易困阻脾胃。脾喜燥恶湿,湿邪困脾后,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食欲不振、腹胀、泄泻等“苦夏”常见症状。

从阴阳理论来看,夏季属阳,阳盛,则阴相对不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阳胜则热,阴胜则寒。”这种阴阳的不平衡也会引发身体和精神上的一系列问题。中医还强调人体的气血运行与季节的关系。《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夏季气血运行相对通畅,但如果人体自身气血不足或运行不畅,也容易出现各种不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神操作、黑科技和医家妙计

应对“苦夏”,古人有不少神操作和黑科技。比如,唐代张仲素的《杂曲歌辞·宫中乐》讲到“江果瑶池实,金盘露井冰。甘泉将避暑,台殿晓光凝”,讲的就是唐代的“含凉殿”,也叫“凉屋”,其运行原理大致如水车,依靠水循环的方式推动扇轮摇转,将水中凉气送入屋内。到了宋代,这样的“凉屋”“凉亭”依旧广受欢迎。爱好风雅的宋人,还会在凉屋四周或是厅堂里摆置各式鲜花,使冷风带香,透着赏心悦目的高雅意趣。

饮食方面,到了宋代,冷饮逐渐走向市井,《东京梦华录》便提到了“甘草冰雪凉水”“荔枝膏”“冰雪冷元子”等多种夏日饮品。北宋市井经济繁荣,六月一到,沿街遍布冷饮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医家这里,因暑邪所致的“苦夏”,中医常运用清热解暑的方法。《伤寒论》中的白虎汤,能清热生津,对暑热亢盛者有良效。《温病条辨》中的清暑益气汤,也是应对暑热耗气伤津的经典方剂,可帮助恢复体力和精神状态。

应对湿邪困扰,中医强调祛湿化浊。《金匮要略》云:“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通过发汗祛湿的方法,使湿邪从体表而出。同时,健脾利湿也是重要手段,如白术、茯苓等药常被用于增强脾胃运化功能,促进湿邪排出。饮食的调理也至关重要。《饮膳正要》记载:“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不可一于热也。”夏季宜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绿豆、西瓜、冬瓜等,具有清热解暑、利尿消肿的功效。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煎炸等助湿生热的食物,以防加重体内湿热。

俗话说“夏天吃苦,胜似进补”,在夏天适当进食一些苦味食物有助于健康,胜过各类养生进补产品。不单是清热解暑,苦味食物大有益处。传统中医认为,苦味属阴,多为寒凉性质的食物,具有清热败火的作用,对于内热过剩的人群,苦味饮食可以缓解其烦躁不安,咽干口燥的症状。正如《本草纲目》中所记载的“除烦热,解劳乏,清心明目”,证实了苦味食物有去除火气,保持健康的作用。夏季苦食,最典型的莫过于苦瓜,这种口感特别的蔬菜是夏季养生消暑的得力帮手。其含水率高达90%以上,适合夏季补水,同时热量低,维生素C含量比橙子高约三分之一,钾含量也较高,利于消除水肿。此外,莲子、百合、莴笋等,具有一定的苦味,也能起到解暑去火,清心安神的功效。

中医的一些特色疗法也能发挥作用。对于“苦夏”伴有脾胃虚寒者,艾灸中脘、足三里等穴位,可起到温胃健脾、祛湿散寒的效果。还可通过按摩一些特定穴位,如内关、涌泉等,能帮助调节气血运行,改善身体不适症状。由此可见,中医对“苦夏”的应对是全方位的,从调理身体的内在平衡到适应外在环境,从药物治疗到生活方式的指导,都体现了其独特的优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化解“情绪中暑”

“苦夏”也算一种“情绪中暑”,被称为“夏季情感障碍综合征”。在炎热夏季,人们可能会出现心烦气躁、思维紊乱、爱发脾气、记忆力下降等情绪和认知方面的异常表现。在社会心理层面,当较多人出现“情绪中暑”时,可能会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彼此因为一点小事就容易争吵。

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怎样破解呢?《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意思是,建议在夏季昼长之际,不要躲避室外的阳光,总是待在室内甚至是人工营造的冷环境,寒气容易损伤阳气。情志应保持愉悦,切勿发怒,使气机宣畅,通泄自如,以顺应夏天万物生长自然之道。

上述夏日的“精神调养”,在文学家嵇康的《养生论》里也曾提到——“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心静自然凉”。“心火旺”,多因情志抑郁化火、火热之邪内侵等所致,常有心悸失眠、心烦易怒、盗汗、口干、口腔溃疡、小便短赤等症状。盛夏时节,炎热的气候又容易使人烦躁焦虑,这也会让人心跳加速,加重心脏负担,令血压升高,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疾病。所以,因发怒、焦躁而“伤心”,实在不值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文化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也能为苦夏增添许多乐趣和清凉感。比如举办一些夏日诗歌朗诵会,露天的书画展览,传统的消夏戏曲演出,夏夜故事会,夏日文化主题的手工作坊,人们沉浸其中,就会忽略暑热,那些轻松愉快的氛围也能驱散夏日的闷热感,享受文化带来的愉悦和宁静。山东今年夏天这类消暑活动丰富多彩,比如“海上避暑游”,游客可以在海边享受清凉的海风、沙滩和海水,还可以参加游泳、冲浪、帆板等各种水上活动;夜游和露营也是消暑的不错选择,在一些景区或露营地,游客可以参加夜间活动,如篝火晚会、星空观测等,同时享受夜晚的凉爽;济南的佛慧山防空洞是一个集台球、乒乓球、阅读、影院、健身于一体的避暑胜地。这里常年保持18摄氏度,游客可以在这里进行各种活动,同时躲避夏日的酷热。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其实苦夏并非不可战胜,夏季也未必让人叫苦不迭,具备了这些应对苦夏的锦囊妙计,我们可以将夏天转变成一个美好舒适的季节,让苦夏之苦成为过去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养生TIPS:

防暑降温食疗方——

绿豆荷叶汤:绿豆50克鲜荷叶15克(或干10克)加水1000毫升,煎煮15分钟,放冷代茶饮。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田可新 实习生 乔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