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大鲍岛很多人会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它就在我们身边,陌生的是现在很少有人提起,但是上“街里”却是指的去这个地方。

那什么是大鲍岛,这个岛又是怎么来的呢?让我们打开历史的相册去寻找这往日依稀的大鲍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大鲍岛的三层含义:

大鲍岛的第一层含义,据《胶澳志》方舆志岛屿篇中记载:大鲍岛在小港口北上建灯塔以便出入大小二港之船舶。由此可见大鲍岛是在小港口以北的一个岛礁,并在岛上设立灯塔,根据德占老地图显示,大鲍岛的具体位置,皆以证明。据青岛档案馆聂惠哲老师考证并翻阅了1935年《青岛港务行政年刊》中记载:当时曾对大鲍岛礁石进行测量,并于海图内标注有关暗礁情形,以便航船避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鲍岛的第二层含义,原青岛原始村落——大鲍岛村。据《山东德意村镇志》记载:青岛开埠前,大鲍岛村是位于胶州湾东畔,靠近青岛村北部的一个小渔村。鲍去到鲍岛东山(今青岛市上海路一带)以东建房,逐岛,原是麻湾(今称胶州湾)一个小岛,人们把鲍岛对面岸上的一个渔村叫鲍岛村,由于人口的增多,村里有些家族搬迁出渐形成另一村落,叫小鲍岛村,原来的鲍岛村就叫作了大鲍岛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大鲍岛村的起源众说纷纭,相传有这样的几种说法:大鲍岛村有居民很早。金兵入侵中原,在胶西(今胶州市)一带烧杀劫掠,有些渔民不堪忍受就从胶西来到了这里,男人们出海捕鱼,女人们种一点薄地。最早来到这里定居的渔民为陈姓。明代时,江苏太仓一户渔民,因受当地渔霸盘剥,借了高利贷买渔具无力偿还,渔霸要索他的女儿偿还借款,他们一家便逃离太仓漂泊到鲍岛落户,这家渔民姓顾。因此,鲍岛人说话带南方口音,夹杂着南方方言中的词汇,如山东人叫的“锤子”,鲍岛人叫“榔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代,因裁减明代卫所,原卫所的军户转为了自食其力的农户或渔民,移居大鲍岛村的人多了起来。大鲍岛村在胶州湾内,风浪小,适合捕鱼,村民即多为渔民,同时为供应渔具、修打船只,工匠应运而生。大鲍岛村北有一片岭地的土质特别适合烧砖烧瓦。那时候,虽然贫困人家是用土坯为墙、草为顶,较富有的人家还是盖砖瓦房的,而胶州湾一带使用的砖瓦多由大鲍岛村供应,王家窑厂在清末时已是远近闻名。

大鲍岛村成了一个大村,设有集市,农历逢五逢十赶集,与李村的二、七,浮山所的四、九集相互交叉开。此时的大鲍岛村成了后来青岛市区内青岛口之外的第二个大村庄,并且因为它的海产品交易及工业作坊,村庄带有了市镇性质,不仅有渔行收鱼、贩卖各类海鲜,有客栈、酒馆、饭店,还有打造渔船的作坊,另外集市上有“劈柴市”——也叫“柴火市”,其旧址在青岛建为城市后,成为一处以娱乐、餐饮为主的知名市场,改叫“劈柴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鲍岛的第三层含义,大鲍岛区的设立以及演变。

德占之后,由于整体的城市规划以及华洋分治的原因,原大鲍岛村被推平并重新规划为华人区,也就是大鲍岛区,形成在规划中“中国城”的雏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98年9月2日,德国国内首次公开青岛新城规划(含第一版城市规划图),对青岛实行华洋分治,大鲍岛华人区的位置被定格在西至中山路、南至四方路、东至济宁路、北至沧口路这范围内。但随着大鲍岛华人区不断的有外来人口流入,且商业经营出现奇迹般地繁荣,据《胶澳发展备忘录》记载原大鲍岛范围明显不满足使用,急需另辟建筑用地。

1900年-1901年便开发了德县路以北,四方路以南,中山路以东、安徽路以西的地块,完成了大鲍岛区的第一次扩建。三江会馆、水龙池子等耳熟能详的建筑也在这个时期出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在四年之后大鲍岛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了,这便是第二次的扩建。据1905-1906报告年度:在大鲍岛,直隶路涵道建成后,修整了济南路,埋设了所有管道,路面加固,可行汽车,因为这条街道是由港口通往大鲍岛和铁路货栈的要道。

1906-1907报告年度:在大鲍岛,大沽路自汉堡路起路面已修至济南路。

1907-1908报告年度:在大鲍岛区新建了7幢住宅楼、3幢办公楼、33处已经建成楼房的附属楼和偏楼14座坚固仓库等等。

1908-1909报告年度:在大鲍岛建成有19幢居住用房和商业用房,5幢仓库,8幢附属房屋和2处较大的改建工程。

在1908年5月31日《青岛育报》刊登的《清除垃圾规定》中,大鲍岛区城范图为:西起济南路,北至沧口路,东至济宁路,向西南延伸至安徽路,南至德县路、大沽路、保定路。

1910年前后,青岛市区由9区变为4区,即青岛、大鲍岛、台东镇、台西镇。原孟家沟和小鲍岛并入大鲍岛区。在德租后期,正如“青岛”既是内界市区的名称,也同时是内界的一个区名一样,大鲍岛既是大鲍岛区的区名,也是大鲍岛区内的一个组成部分,即9区变4区后的大鲍岛区是广义大鲍岛区,与孟家沟(大窑沟)和小鲍岛共同组成广义大鲍岛区的大鲍岛是狭义大鲍岛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次日占时期原孟家沟、小鲍岛被规划为“新市街”,从而脱离了大鲍岛的区域划分。而聊城路作为“新市街”的西界,已是事实上大鲍岛的东界。大鲍岛的范围被确定在西起济南路,北至沧口路,东至聊城路、禹城路、济宁路、安徽路,南至德县路、保定路、大沽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1904年德国出版的《青岛及周边导游手册》中描述大鲍岛“乘坐人力车。青岛比起中国的其他沿海城市来说有一个巨大优势,就是中国人居住的城区与欧人区完全隔离。大鲍岛是中国人住的地方。“大”的意思是巨大,“鲍”的意思是晾干的鱼或者类似海鲜,“岛”的意思就像青岛的“岛”。前往小港的道路经过大市场(马路右侧)和中国电报局(马路左侧)。很有意思的是中国人在店里面的营生,这些店德国人什么都不用买也可以参观。还经过小港的东南海岸。在大鲍岛东北方的高坡上会看到新教传教会,再往远处有华人医院。”

二、里院深深大鲍岛

阿尔弗雷德.希姆森与他的祥福洋行开启了华人区建筑的一个新的篇章,这位来自德国汉堡的商人也与青岛这座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

根据1899年的建设规划原属工业用地的山东街(今中山路北段、德县路、保定路以北地段)更改为商业与居住用地。位于山东街与保定街路口西北侧的h街区,于1902年被希姆森购得,1905年完成开发。此地段建筑外立面几经改建,局部建筑仍保存至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占时期,右侧第一个建筑为XXVI地段希姆森建筑,作者收藏】

根据《阿尔弗雷德希姆森回忆录》一书的介绍:位于山东街(今中山路北段)以东、霍恩洛厄街(今德县路)以北的XXVI、XXV、XVI等三个街区是祥福(地产公司)进入青岛后,在大鲍岛最先开发的区域其中最早建成的是XXVI街区,位于四方街(今四方路)与霍恩洛厄街之间,面向山东街的商业建筑采用了希姆森描述的联排布局模式,精美的立面以清水砖做成辅以抹灰和小纹理面为点缀,使用了大量的线脚、窗拱、壁柱、巴洛克山墙等元素甚至连烟筒都做了细致的艺术处理,雕塑感强烈,光影效果非常生动。建筑二层的窗户安装了百叶遮阳板,面向山东街的转角设置了装饰性塔楼和出挑的铁艺阳台,建筑临山东街和四方街共有七套希姆森描述的房屋,并可以沿着临四方街和潍县街(今潍县路)的空地以相同的单元继续扩建。整组建筑充满了浓郁的华南商埠风格。

稍后完成的XXVVI街区约1901年建成与XXV1街区相比四方街(今四方路)与海泊街(今海泊路)之间,以及海泊街与高密街(今高密路)之间的两个街区立面装饰略为逊色。仅立装饰较为精致,抹灰水平向的线脚、清水砖壁柱与窗框构成了立面的基本结构,面向街角的一层商铺入口两侧设科林斯式壁柱,入口上还设小三角山墙。与山东街(中山路北段)的立面相比其他几个立面处理相对简单。一层用半圆拱券作为商业门店,二层则仅对窗台和窗楣做简单装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3年,希姆森将XI街区转售予人,其他两个地块在日本占领青岛期间被没收,后来被分割售予中国业主。XXVI街区在20世纪20年代末被拆除,原址用于建造明华银行大楼,后改为新亚旅社,2002年被拆除。其他两个地块也陆续进行过改造,目前仅XXV街区还保留了一点希姆森建筑的痕迹。

约1901完成的XVI坊建筑较为典型的早期里院。希姆森在回忆录中写道,为大鲍岛中国城的华人房屋,他设想了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沿着完整的方形地块四周,是临街店铺和楼上的住间,街坊中间留下一个大的内院供交通之用,也可以成为儿童游戏的场所。每套房屋在内院一侧还用一层高的墙围出一个私人的小院,院内是一层高的厨房和厕所。希姆森的设定形成了几个街坊相同的生活模式—楼下经商,楼上居住。建筑合围的空地,是希姆森表述的供儿童玩耍的中央庭院。这便是青岛里院的初期形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的1904年山东章丘商人孟洛川在位于现胶州路,海泊路购买了大片的土地,建起了两处中国传统的院落,翌年三江会馆与广东会馆也相继成立。孟氏家族的建筑风格完全按照中国的传统礼教有明确的等级划分“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依照这两处里院的风格形成了往后青岛的里院特征,“前铺后居,下铺上居”成为了青岛里院特别是大鲍岛地区的标准。由于齐燕会馆,三江会馆和广东会馆在大鲍岛地区的建成,伴随着也建立了一些院落。如三江会馆的东侧建设了“三江里”,供会员居住。

随着大鲍岛区的第一次扩建,黄岛路、平度路这两条街区的出现,作为华人区最为中心大鲍岛地区也达到了一个繁荣高峰。作为广东会馆的会长古成章,开发了博山路、海泊路等地段,并在博山路开设“大成栈”,特别是在博山路靠近海泊路地段所建的一处房屋,只占据了该区街坊土地的一小部分,其他部分均为闲置状态,一直到1912年古成章将这部分土地及房屋整体转让给三江会馆会长浙江商人周宝山(字季芳),这块地段也就是日后被称为“广兴里”的地方。与此同时周宝山与莱阳商人宫世云完成了对黄岛路街区的开发,使得整个大鲍岛地区完全进入里院的时代。

随着1928年北伐战争之后青岛被南京国民政府接管,将胶澳商埠局改为青岛特别市,由南京政府直接管辖。自市长沈鸿烈主政青岛后,青岛迎来了新的繁荣,外来的移民也到到一个高潮。为满足众多人口的居住问题,对于老的德占时期留下的里院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并建起了几处大规模的高层里院建筑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十年代此地段的俯瞰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十年代此地段航拍图】

如原希姆森院落XXVI街区,拆除后重建了四层高的庞大的里院群,此里院群共有五个院落合聚而成,在位于四方路与潍县路的拐角处开设“华壹氏大药房”,与西侧的明华银行大楼紧邻,明华银行大楼曾是原希姆森院落XXVI街区的雕花山墙处所在,1935年银行倒闭后改为新亚旅社。

南侧区域因地势原因建起了三层高的里院,著名的清真餐馆“馅饼粥”便位于此处。位于黄岛路与芝罘路拐角的平康五里(本名:镇海楼)也建起了四层的庞大里院体系,这里曾是青岛著名的风月场所“天香楼”的所在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位于中山路200号的宏仁堂也建起了四层高的庞大里院体系,此里院共有三个院落组成,体量相当大。位于四方路与易州路交汇的平康东里也曾是有名的风月场所,现在此院落有著名的“苟不理”包子店。

建于1934年胶州路与芝罘路的“广合兴”大楼于1992年拆除建起了现在的东方贸易大厦。

位于北京路与河北路口则建起了五层高的“洪泰商场”老青岛亲切的称之为“五起楼”,此楼也是青岛最高的民用建筑。

而位于黄岛路,安徽路交岔口的一处大型的里院建筑则是著名黄县商人刘鸣卿出资修建,此处里院与其他的里院不同是,房间相当的宽敞明亮,院子里也非常的整洁干净,总体的架构坚固异常。属于比较在那一片区内较高规格居住型建筑。

三、大鲍岛,华人的商业帝国

在老青岛有这么一个童谣“头戴盛锡福,脚踏新盛泰,身穿谦祥益,手戴亨得利,看戏上中和,洗澡天德堂,吃饭春和楼,看病宏仁堂。”这一个个店铺、一家家商号无不诉说着大鲍岛的繁华。

“春和楼”是青岛市区最早的饭店之一,也是青岛至今唯一的餐饮百年老字号,山东省历史最久的著名鲁菜餐馆。清朝光绪十七年即1891年,一位胡姓掌柜和其妻周氏,在下青岛村的“行街”开设了一家小饭馆,这应该是春和楼饭店的雏形。十九世纪末设于北京路,后在天津路3号投资扩建,最后门牌号改为中山路。20世纪30年代初实行合伙经营制,由十名股东参股经营,曾更名为“春和楼利记”。1933年,当时经营饭店的经理、主厨等12人共同出资,将其扩建成上下两层楼,被誉为“岛城第一楼”1956年公私合营后,店名正式定为“春和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国元年(1912年)3月,胶县人胡秀章在青岛开设“新盛泰”商号,“新盛泰”三字的含义,“新”指的是日新月异,“盛”指的是兴盛,而“泰则指的是泰和。当时国人多穿布鞋,皮鞋是从西方传入的,所以早期很少有成品鞋。买皮鞋穿,都要去皮鞋店定做。胡秀章秉承“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诚信经营,款式新颖,用料上乘,手工精细”经营理念,使新盛泰很快成为享誉岛城乃至整个山东省的名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盛锡福”最初并不是在中山路上,1947年6月6日,“盛锡福”青岛发行所在河北路32号创立,隶属盛锡福天津总号,初建时共有14人,经理刘少卿、副经理张林生,主要经营礼帽、草帽、四季帽等。货源大部分由天津盛锡福帽庄提供,少许是由青岛盛锡福制作。院内为生产车间。1948年,青岛发行所设立了两个人的加工厂,以反旧礼帽为主业同时加工压型夏季草帽。从此,它便兼备了生产,经营两种职能,成为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后在中山路设立销售店。

“谦祥益”初建于1911年,1931年改建,是章丘旧军孟家祥字号企业和青岛老字号绸布业商店之一,位于现北京路9号。是当时青岛最大的绸缎布匹店兼营百货,内设金柜,还经营金银首饰。改建后的现有三层大楼,店内外牌匾、楹联,显示中国商店的传统风格。室内木板地,中堂高悬“云霞万色”匾额,两侧挂“万华云锦文章富,百福瑶图组织新”楹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乐大戏院”,始建于1903年,在今中山路北端,现在的青岛工艺美术的原址处,它曾是青岛最早的大戏院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霸占了戏院,成了日本人的产业,改为电影院,取名为"乐乐座",主要放映日本电影。直到1930年才重归国人之手,更名为"青岛大戏院"。1929年秋,戏院经过装修后更名为"国民大戏院"。1935年又更名为"中和戏院",以演出京剧为主。抗战胜利后,1946年,改名为"华乐大戏院"青岛解放时,华乐大戏院楼下有观众座席500个,楼上有座席200个。

“亨得利”位于中山路144号。是青岛历史最久的大型钟表眼镜专业店。1924年,浙江宁波人郑章华来到青岛,在其弟郑章斐的支持下,在中山路这个当时最繁华的路段,创办了首家亨得利钟表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德塘”位于博山路56号,1930年由民族资本家高学志投资修建,楼高四层,是老青岛建筑面积最大的澡塘,也是最早开设女子部的澡塘。里面还装有老青岛难得一见的电梯,许多普通百姓就是为了坐一次电梯而到天德塘去洗澡。至解放前,当时征税按澡塘拥有资金和设备条件分四个等级,青岛市的一等澡塘只有天德塘、三新楼两家。后来在四层楼的基础上又加盖了两层做为旅馆部使用,建筑面积达3250平米。天德塘在长时间里是岛城绝对的行业老大。

北京同仁堂乐家第10代继承人叫乐平泉,膝下有四子:乐孟繁、乐仲繁、乐叔繁、乐季繁。某年,弟兄四人决定分家。问题是家中财产分割相对容易,但“同仁堂”这个无形的金字招牌怎样分?商量来商量去,四兄弟决定都用“乐家老铺”统一字号,下面再加一具体店名。乐孟繁开了“宏仁堂”,乐仲繁开了“颐龄堂”,乐叔繁开了“宏济堂”,乐季繁开了“达仁堂”。从此后,乐家四支除了扎根京城,还着手到外地发展。

1934年,胶济铁路展览会在山东青岛汇泉跑马场召开,北京同仁堂乐家老铺派专员赴青参展,成交量可观,认为青岛很有发展前途,于是决定由乐家第11代传人乐孟繁先生,于1935年初创“宏仁堂药店”,总号设在北平(北京),青岛开设“北平宏仁堂乐家老铺青岛分号”,经理乐衍孙,资本98600元,初始有员工23人。

建店伊始,宏仁堂遵循乐家祖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以“方名、料优、艺精、药灵”享誉坊间。据宏仁堂史料记载,当时宏仁堂经营的丸、散、膏、丹、汤剂、饮片、参茸、药酒及各类药材共计2000余个品种。又因祖上是内廷供奉,掌有部分宫廷御医秘方,青岛宏仁堂从总店进药同时,也自产成药,包括虎骨酒、安宫牛黄丸、乌鸡白凤丸、国公酒、苏合香丸、再造丸、紫雪散、活络丹、女金丹等495种,均来自宫廷秘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上述流传至今的老商号外,在大鲍岛这个地方还有众多的商号、钱庄、饭庄、酒楼等也是老青岛绸缎布匹业、鞋靴业、图书印刷业、钟表眼镜业的重要集散地。数不清的财富在这里汇集,数不清的账单在这里划过,一张张售货票据向我们诉说着大鲍岛的过往。

后记:

随着上世纪90年代后期市中心的东移,大鲍岛便安静了下来,逐渐的被人们遗忘。成为了人迹罕至的地方,褪去光环的大鲍岛在销声匿迹的多年后迎来了新生。大鲍岛改造工程自2019年开始,大鲍岛曾是青岛最繁华的区域之一,承载着青岛百年的历史文脉和独特的建筑特色。它不仅是青岛本土文化的发祥地,也是繁荣商贸业的摇篮。

改造旨在尽量还原大鲍岛的建筑样貌,保留历史痕迹,同时注入新的活力,使其成为集文旅商业为核心的“城市会客厅”。

修缮工作注重保护原有建筑特色,对于能够显露出时光痕迹的功能器件和装饰物,修缮时尽量予以保留。改造后的大鲍岛将融合工业设计、青年文创、国潮产业等元素,打造购物休闲文旅潮趣街区。一些老字号商铺,如“苟不理”包子店修缮完成后回归,继续经营并迎接老顾客。

大鲍岛的改造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评价,甚至有报道提到央视《新闻联播》对此进行了点赞。改造后的大鲍岛希望吸引更多人带着记忆中的情怀而来,在熟悉的场景中发现新鲜的体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王清波,青岛市民,钱币及金融票据收藏爱好者,山东省收藏家协会会员。青岛文史爱好者,青岛里院文化爱好者。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