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对历史的了解,很大程度上都是来源于课本上。

古代一些名人逸事,如果对后人有可取之处,就会将它们编选入课本,用来提升小孩子文化认识以及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其中一些经典课文,至今仍然记忆犹新。例如孔融让梨让我们懂得谦让有礼,放牛娃王二小让我们学会勇敢爱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老师结合课文在讲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时,给我幼小又懵懂的心灵留下了不小印象,甚至还信誓旦旦的说自己要向这些人学习。

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提升,更加深入的了解历史之后,却发现很多课本上名人,长大之后的所作所为,彻底颠覆了自己曾经的认识。

那些曾经要学习的榜样,最后竟然成了坏到骨子里、令人所不齿的“坏人。”

例如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这几位,就是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悯农”诗人李绅

大家都学过他的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将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刻画的入木三分;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又告诉我们要珍惜劳动成果,不能浪费食物,因为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

这首诗可以说是到了老少皆知的程度,小时候每次读到这首诗时,就会感觉这个作者真的好伟大,他同情农民,为农民着想、即使做官也是会当一位为民做主的好官。

可屠龙少年最终却变成了恶龙,李绅在步入仕途后,变成一个滥施淫威、对百姓疾苦极为漠视的腐官酷吏,丝毫体现不出诗中的悯农之心。与李绅同时代的诗人如刘禹锡、韩愈等人都对他嗤之以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说刘禹锡有次参加李绅组织的宴会,看到那偌大场面时还写了“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这诗来讽刺他铺张浪费、妻妾成群、奢侈糜烂却习以为常的生活。

不过最终李绅也因罪落到了“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的后果。

凿壁偷光的匡衡

小时候不用功学习或者不爱学习的时候,家长和老师就会讲匡衡的故事。

匡衡小时候家中很穷,没有能力让他读书,白天要干活,只有晚上才能空闲下来读书。

可是家里穷的买不起点灯的油,晚上也就看不了书了,这可把他急得呀!

就在这个时候,他发现隔壁人家有光,于是聪明的他便想到了“偷光”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用刀将墙壁挖出一个洞让光能够透过来,这样就可以读书了。

就这样匡衡逐渐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后来顺利的走上了仕途。

"凿壁偷光"是勤奋好学,勤俭节约的典型例子,教育以及激励了无数学子发愤读书,匡衡也因此成了不少孩子的榜眼。

然而,飞黄腾达的匡衡,也忘记了自己的初衷,变成了一个坏官、小人。

匡衡封侯拜相之后,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势排除异己,贪赃枉法、为非作歹,欺压百姓,最终被弹劾贪污,被汉成帝贬为庶民。

《梦溪笔谈》的沈括

沈括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人、科学家,他具有很强的专业技能和钻研精神,在天文、地理、考古等领域都取得了比较高的成就。

沈括所著百科全书式《梦溪笔谈》一书,内容涉及包括但不限于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以及当时的社会科学,其价值堪称非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沈括为人真不怎么样。

当时读圣贤书的文人根本看不起那些搞天文地理以及科学等领域的人,认为这些只是奇淫巧技,所以沈括虽然博学,但这并没有对他的仕途产生帮助。

还是实干家王安石发现了沈括这人的亮点,所以在后来变法时才重用他。可沈括不仅不知恩图报,反而在王安石变法失败时,对自己的恩人落井下石,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从经济、人文学等多个方面抨击了王安石。

王安石认清沈括嘴脸后,对其极为的不屑,日后一直以“壬人”来称呼沈括,也就是见风使舵阴险小人的意思。

对了,苏轼“乌台诗案”的背后,沈括也出力不少。

当时苏轼也和搞科学的他交好,沈括则便利用友情拿到了苏轼不少作品,后来朝廷中有人攻击苏轼时,他转头就将好友作品中一些不合时宜言论重点标注出来,上交给了御史台,狠狠的在好友背上插上一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做法证明他简直就是一个反复无常、见风使舵的小人,而最后他的下场也不是很好,遭到贬谪郁郁而终了。

从这些名人的经历可以看出,历史是多样性的,也是多面性的,我们读历史,要了解一个人时,尽量从多个方面去评判。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