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随着气温升高,蜱虫进入活跃期,由蜱虫叮咬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简称发热伴)也进入高发季节。监测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市发热伴疫情总体呈上升趋势,今年报告发病数显著高于往年同期。

01

什么是发热伴?

发热伴,俗称“蜱虫病”,是一种由大别班达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以发热、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常伴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02

发热伴有哪些临床特征?

潜伏期一般1—2周,多为6—9天。

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和危重型四型。

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老年患者、既往有基础疾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的患者,预后较差,严重者可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03

发热伴传染源及传播途径有哪些?

(1)蜱。发热伴主要经携带病毒的蜱叮咬传播,以长角血蜱为主。

(2)患者。人与人之间可通过接触患者或因本病死亡患者血液、血性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等而传播。

(3)动物。有通过接触发病或死亡的猫、犬等动物而感染的报道。

04

发现被蜱虫叮咬该怎么办?

一旦发现蜱叮咬皮肤,应尽快将蜱取出。

可先用酒精喷涂在蜱体,用尖头镊子等工具贴近皮肤夹住蜱口腔部,垂直拔取,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自我观察身体状况两周。一旦出现发热、恶心、腹泻、食欲不振等疑似症状或虫咬伤口体征,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05

日常生活中应如何预防?

(1)减少暴露。应当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如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等。

(2)户外活动前防护。在蜱活跃季节,进行园艺、采茶、放牧等农业林业牧业活动前,可使用含有0.5%氯菊酯的产品处理衣物和装备。裸露的皮肤可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异丙啶等。

(3)进入室内前检查蜱。蜱可附着在衣服和宠物体表进入室内,要仔细检查外套、背包和宠物体表,发现蜱应及时清除。进入室内两小时内淋浴可降低蜱传疾病风险。

(4)谨防院感与人-人传播。除被蜱虫叮咬外,接触患者的血液和体液也可能被感染。在抢救或护理该病患者时,医务人员和陪护人员应加强个人防护。对本病死亡患者,应尽量不举办遗体告别仪式,遗体应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表面消毒处置。

来源:淮安疾控

融媒体编辑:刘娟

责任编辑:丁文

审核:王礼富

复审:王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