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商务部宣布取消澳洲葡萄酒“双反”已近3个月,面对国内酒商的采购热潮,部分中小型澳洲酒庄以涨价应对,而更具实力的头部生产商则通过重新梳理产品线、规划渠道体系、落地推广方式等手段深度布局中国市场。保乐力加旗下澳洲品牌杰卡斯近日为中国市场量身打造的2个新产品系列,便是一个成功且有效的动作。

01

杰卡斯:上新中国限定新品,适配全新需求

在澳洲酒被“双反”的3年里,中国市场的葡萄酒消费频次、品牌偏向、消费场景以及消费价格段等都发生了明显转向,相比投注全部精力和资源恢复原有产品的市场热度,部分酒企则另辟蹊径,用新产品来匹配新需求,杰卡斯近日发布的2个系列新品便是典型例子。

首先来看酿酒师臻选系列(WINEMAKER’S SELECTION),其是针对中国地区限定供应的系列,定位于优质且易饮,“霞多丽”、“西拉加本纳”、“梅洛”3款酒可以广泛搭配各种中餐食物的风味,与节庆家宴、私人聚会等当下主流消费场景都有一定适配性,而较高的性价比也符合消费降级的趋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杰卡斯一直致力于为中国消费者带来“当代、有代表性、澳洲风味”的优质葡萄酒,产品充分融合了澳大利亚葡萄酒的典型特征,而基于与中国消费者的深入互动和沟通,杰卡斯观察到了他们对于葡萄酒的口感诉求主要在“希望喝到柔顺不涩口的葡萄酒”,所以特别为中国消费者打造了“酿酒师臻选系列”。

再来看“金桶系列”,其定位于高端产品,该系列中的每一款葡萄酒都在优质橡木桶中酿成,拥有完整的橡木韵味和高度复杂性。其瞄准了当下“喝得少但喝的更好”的新趋势,此外澳洲高品质“西拉”、“赤霞珠”也可以命中葡萄酒老饕的痛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比三年前,酒商的葡萄酒选品有哪些新方向?从产酒国来看,法国、意大利等老牌产酒国的知名产区,澳大利亚、德国等热门国家更受喜爱;从品牌来看,大酒庄、大品牌、大企业的酒款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从产品定位来看,“高质量的平价葡萄酒”、“面子轻奢葡萄酒”在不同场景下具有一定需求。

杰卡斯作为在全球范围内销量领先的澳洲葡萄酒品牌,背靠酒业巨头保乐力加,具有优秀的品牌实力,其新品从优质易饮和高端复杂两个方向出发适合中国市场的M型消费结构,而澳洲酒回归的热点话题则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02

富邑、卡塞拉:联手“新强”,重新梳理渠道体系

在中国葡萄酒市场的盘整期,经销商渠道也在重新洗牌,逆势向上者通过修炼内功、收购合并等方式成为新的强者,还有些酒商通过转换赛道挖掘新的机会,实力不佳者则在浪潮中被淘汰,重新梳理渠道体系,是澳洲葡萄酒生产商回归后的重要动作。

奔富母公司富邑集团是先行者,WBO在《富邑全新布局的“渠道江湖”| WBO独家》中深度解析了其全新的渠道体系:取消进口商合作模式,所有签约一级经销商全部从旗下易富(上海)贸易有限公司拿货;敲定多家全国区域大代理,部分产品授予大商独家代理,并设置了上亿元的打款任务;引入区域7家托盘商概念,由托盘商供给省级代理商,原专卖店转为代理商拿货前置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新的渠道体系集结了多个国内实力突出的大商,防窜货体系的升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产品价格体系的稳定。

此外,正值品牌180周年之际,奔富近期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在内的中国十座重要城市开启十城联动品鉴活动,将与合作伙伴针对中国市场重新梳理Bin389、Bin407等重点产品的定位,与中国市场建立更深的连接。

无独有偶,黄尾袋鼠母公司卡塞拉集团也在进行合作伙伴的筛选,据知情人士透露,卡塞拉集团高层在今年3月份就已经逐家拜访了多个国内头部进口商,近日部分进口商已经前往酒庄进行考察,或将为黄尾袋鼠探索新的合作可能,此外卡塞拉旗下的高端品牌也正在国内寻找新的合作伙伴。

03

强化市场曝光,提升终端体验

澳大利亚虽然在“双反”前快速攀升至第一大葡萄酒进口来源地,但因过去几年的缺席,部分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认知度受到损伤,强化市场曝光度几乎成为澳洲生产商的共识。

在刚刚过去的2024 VINEXPO ASIA香港展会上,有来自澳洲23个产区的超60家精品酒庄设展,吸引了大量从业者的关注。而在“双反”结束前,杰卡斯、奔富、黄尾袋鼠等就通过引进新产区产品、参与多种展会、持续进行市场推广等方式在中国市场保持声量,这也是他们旗下澳洲产品能快速回归的重要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举办全国巡回品鉴则是澳洲生产商赋能经销商、提升终端体验的长线策略。据了解,部分品牌已经划定了重点城市及时间表,将携手业界知名讲师开始全国推广。

“更加落地”是澳洲生产商全新的推广基调,相比澳洲知名品牌不愁卖的高峰期,当下中国葡萄酒的市场现状,更适合决心深耕的澳洲企业。

在4月的进口数据中,澳洲瓶装葡萄酒进口量额同比分别大增3337.35%、502.81%,此外部分产品已到岸的酒商表示,第一波的销售业绩还算理想,该热度是否能持续还要看中秋乃至春节期间的动销情况。不过与其过度纠结热度,不如关注那些真正想做好中国市场的澳洲企业,毕竟葡萄酒行业需要的是长期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