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筑在生长,但城市正在疏离。

—— 托马斯·赫斯维克

白衬衫 ,黑马甲,脸上总挂着微笑。时隔半年,我再次在上海见到托马斯·赫斯维克

从上海世博英国馆“种子圣殿”,到关闭两年后即将重新开放的纽约“大松果”。这位年轻的实力派建筑师,曾创造了众多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独特的建筑风格,他还登上了今年高考全国卷的英语试题。

他设计的西岸漩心,半年前才刚在上海的黄浦江畔亮相。 在西安,他的新作品“生命之树”从兵马俑和陶瓷之中汲取灵感,也将在不远的未来和大家见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次的设计上海2024,他带着中文版新书《人本主义》,做了一场精彩的演讲,演讲的主题是“人本主义——情感即功能”。

赫斯维克在论坛上侃侃而谈:从建筑到情感、从德国到新加坡、从历史到未来……走下台,他又急急忙忙跑去工作室的区域,给等待许久的粉丝们签售。

他说话轻声细语,坐在椅子上,会先仔细地问你想签的姓名,然后一笔一划写下:For XXX,Thomas。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赫斯维克看来,过去一个世纪的城市建筑是一种悲剧,各种各样的现代主义建筑,出现然后又被拆除。

设计了这么多作品之后,他也觉得是时候重新思考,建筑和人的关系,究竟该是怎样的。

“这份职业有时候很难,我们总会觉得自己是宇宙的造物者……”他说, “我还是想继续保持谦卑,尽管这并不容易。 ”

以下是赫斯维克的自述:

99%的建筑

都没有让城市更好

疫情开始之后,人们退回了自己的房间。你可以在家点点手机,买到一切,你甚至可以躺在床上,就读完一个博士。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建筑的“内”很重要,因为这里是我们生活的空间,人们活在大楼里,看着外面。

但是建筑的“外”,同样重要,因为屋外的人,要比屋里多得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筑行业已经成为了我们历史上最宏大的行业之一。成千上万人,每天要路过成千上万座楼。

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如果你不喜欢艺术,你可以不进画廊,不买画册;如果你不喜欢音乐,你可以不听演唱会,不买cd。

但是建筑呢?如果我们不喜欢它,我们要逃到哪里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前有人做研究,当你看着大自然40秒,就会开始感到愉悦。让我们想象一下,当你望向窗外的街道,会有类似的感受吗?

所以我觉得,一个好建筑应该可以吸引你的注意力。

但这不是说我们需要把每个建筑都变成悉尼歌剧院,或是鸟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们总在考虑:大楼是否有弧顶,看起来是不是有趣……但这不是真的关键,出挑的建筑已经够多了。

建筑的灵魂不在于哗众取宠,它之所以能吸引人,在于“与人共生”:它真的让你愉悦了吗?真的做到better city, better life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句话是上海世博的,我很喜欢2010年的世博,我在这里也留下了作品。但我依然觉得,99%的建筑,都没有让城市变得更好。

所以我最想去思考的,是如何以人为本。

我最关心的

是大楼最底下12米

其实人们的感情是随处流露的,只是在做建筑设计的时候,往往被我们所忽视。

在伦敦我有一个作品,我不说它别的方面了,只说电梯。电梯的按钮,被我设计成了不同的、具有个性的形状。

这一点都不昂贵,也没有用什么不一样的材质,只是花了一点点心思。但我发现,人们就会被它们吸引,许多按钮被人反复按,以至于都开始发亮。

这就是人们的感情,他们会想去触碰一座建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你坐上直升机看着城市,看到的是一个无边无际的、庞大的场域。但拉近一点,你就会看到街道;再近一点,就能走到门前。

城市和街道,在不断扩展,但人与人的距离,实际上与几百年前是一样的。一个小房子,用各种细节,就会让人愉悦。

这就是我说的“Door distance scale”,门前尺度,而它的背后隐藏着一个“Human scale”——人的尺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比于那些宏大的设计、高级的材料、精巧的布局,这些看起来最不起眼的门前,却是最值得我们来思考的。

所以在设计的时候,我会最关注一个房子的最底部40英尺(12米),因为这是人们最记得的部分,他们会路过这里。

再往上,哪怕你造一座400米的高楼,这个距离连走路都要花5分钟,又有多少人能有感受呢?

让我们关注人们的感受,而不是工艺和炫技。

做个好的建筑

倾注一点细节就足够

什么样的建筑才是艺术

其实对我来说,艺术只是文化的一部分,一座桥是文化,一个垃圾回收站是文化,一场医生的手术也是文化。

我们回看过去,许多建筑都是规规矩矩的长方形。但里面许多纹理、细节、合理范围内的视觉复杂性,都能吸引到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新加坡,我给大学设计一栋建筑。我们找了一个当地的艺术家,把他的800幅绘画做成模具,然后浇筑混凝土,做成外立面的装饰。

在西安,我们用陶瓷来做墙砖,它们都是工业级别的,但绝不千篇一律。

这些陶瓷本身的纹理,里面藏着一个无穷的世界,每个都不一样,非常独特。我看着它们,能看上一整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建筑的艺术,完全不需要在那些最显眼的地方,它可能在角落,在回廊和走廊。它不应该是装饰,而应该真正参与建筑之中。

所以,做一个好的建筑,你不需要成为设计师或者艺术家,倾注一点细节就足够,就可以使人疯狂。

人们都很聪明,他们生来好奇,就让这些“天才”们来慢慢揣摩。

设计界的灵感

应该走出封闭的圈子

每个建筑师都是科班出身,我们接受训练,培养技巧,然后完成作品。 我们遵循建筑的功能,以一种很无聊的方式,就连我自己的工作室都是如此。

但这真的正确吗?

150多年前,建筑师们认识到建筑可持续的重要之处。我们设计了各种指标,用数据和表格来衡量。

可时代在变化,建筑界对于很多事情,都显得过于固步自封了。来到一个“超数字的时代”,新的解题方式在哪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我看来,保持交流和开放才是答案。

比如英国的学校午餐。在我上学的时候,很没营养,面包也不好,普普通通的白面包而已。

虽然大家都知道很烂,但是很少有人真正关注,提出呼吁。后来有一次电视辩论,这个话题被放到了大众面前讨论,人们才开始认识到这一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觉得,我们需要不断对话,只有对话,世界才会有变化。

对于建筑师也是一样的,我们学到了专业知识,但这不是一切。如果说建筑的灵魂在于爱,那我希望它们能够时刻与人保持连接(Stay connected)。

建筑的“文艺复兴”

也许就在中国

中国对 于我来说,是一个不一样的地方。

我第一次来是在22年之前,这么多年过去,我对中国文化是感激的,这里的街道生活,时刻给我一种乐观的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0年上海世博,我设计了英国馆,那时候我开始思考,世博是如何引领人类的?一个国际的对话,是怎么卷入所有人的?

在英国,我们的设计喜欢复制过去,做一些老建筑,很多时候这也是公众的偏好。但中国不一样,很多新建筑在这里产生。

因为中国有太多独特的东西,比如苏州园林、太湖石、造景石,还有我刚才说的陶瓷,都很美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设计,实际上也启发了我,我们把英国以外的第一个工作室,就放在了上海,在天安千树的边上。这个工作室,比伦敦的还要美丽。

建筑正在开始一场新的“文艺复兴”,而中国很可能会引导这场变革。我甚至觉得,如果遇上一个机会,中国也可以引领世界。

这里有这么多优秀的书法家、工匠、粉笔画家,如果他们也能来参与楼宇建筑,成为设计师,这该多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这需要社会来认可,更需要不断的交流和沟通,把像我们今天的这种对话传播出去。

当你的朋友,你的家人都开始讨论建筑和设计,那(这个任务)就真的完成了。

文、编辑:夏尔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外滩TheBund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