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随着大会执行主席敲下木槌,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

10年前这一历史时刻的意义,今天更加凸显。大运河绵延千里的故事里,沧州段大运河完成了一次次精彩蝶变,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运河新景 边志明 摄

千年运河 世界瑰宝

这是哪里的水?这么活泼灵动,又如此豪迈大气。这是沧州人依恋的母亲河——南运河,京杭大运河的一段。

她就像缠绕莽原的玉带、伏卧燕赵的银蛇,让人惊叹于如此磅礴的雄姿。

南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公元206年,曹操北征乌桓,又命董昭开平虏渠,以便征伐,南运河始具规模。

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隋炀帝因漕运和北征高丽之需,征用民工数百万,历史性地开通了京杭大运河北段——永济渠。两年后,又开江南运河,通镇江至杭州段,长400公里。自此,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北达北京、南到苏杭的京杭大运河在隋炀帝的擘画下,在地球上流淌成诗。

大运河在沧州的大地上蜿蜒216公里,成就了一个流经里程最长的城市。她不仅滋养了狮城这片热土,也塑造了这座城市的精神品格。沧州的繁荣,离不开大运河的馈赠。从明清时期的漕运重镇,到上世纪70年代断流前的物流枢纽,运河如同城市的血管,输送着生命的源泉,流淌着经济的活力。

漕运的繁荣,带动了与运河码头毗邻的锅市街、缸市街、晓市街、钱铺街、鸡市街等商业街的繁华与兴盛,并促使码头沿运河而兴,大小不一,星罗棋布。沧州段从南向北就有桑园码头、连镇码头、东光码头、泊头码头、沧州码头、兴济码头、青县码头等十几处较大码头。长芦盐、沧酒、金丝小枣、泊头鸭梨、御河棉等地方特产……运河上的船只满载着这些沧州味道,驶向四面八方,将沧州城池的繁华带给世人。

昔日的码头熙熙攘攘,商贾云集,那些热闹的市井画面,至今仍能在老人们的记忆里找到痕迹。而运河的水声,似乎也融入了沧州的武术魂、杂技韵,它们在这里生根发芽,成为沧州独特的文化名片。沧州人始终与运河共生共荣,共同抵御风雨,共享岁月和平。

如今,大运河再次焕发新生,申遗的成功是对它历史价值的认可,也是对未来保护与发展的期许。沧州正在用新的方式讲述古老的故事,让大运河的智慧和活力继续滋润这座城,灌溉我们共同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运河健身步道上休闲的市民 崔顺卿 摄

文旅相融 激活古城

刚刚过去的这个端午假期,舞麒麟非遗表演、沧州坊相亲活动、金石传拓体验……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大运河畔上演,吸引了大量游客,特别是来自京津两地的游客。

大运河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以来,我市积极响应,充分利用境内大运河资源,打造独特的运河文化旅游。

2022年,我市制定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沧州段)建设保护规划》,提出以大运河为纽带,聚力打造9处旅游景区度假区、8处文化产业公园、15个古镇古村和文旅小镇,以及33个文化生态公园。同时,开发青县田园生态文化线、捷地减河文化线等7条运河文化体验线路,推动沿线地区的高质量发展。中心城区内,南川老街、园博园和大运河非遗展示馆区域已成为新的文旅地标,重新定义了来沧旅行的新版图。

对此,我市国家高级导游代凌波感触很深:“以前,外地游客来沧州,大多是去吴桥看杂技、去旧州看铁狮子等,来市区的旅游团一年也没多少,现在能在家门口当导游,实现了我多年前的梦想。”

2023年,随着南川老街开街、河北省第六届园林博览会在沧州开幕等节点,大批游客涌向沧州,其中包括三趟“北京——沧州”旅游专列。

为了吸引更多游客,沧州还积极参与各类旅游博览会,推出大运河杂技二日游等旅游线路,并且深化农文旅融合,打造出吴桥杂技、乡村旅游示范带等亮点。大运河沧州段的水上游线串联起诸多历史文化节点,为旅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游玩选择。

沧州的这些努力不仅提升了自身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形象,也为京津冀文旅协同发展作出了贡献。数据显示,今年“五一”期间,沧州接待的游客中有很多来自京津地区。沧州也跻身全国“五一”期间最受游客欢迎的20个小众旅游目的地城市第6位。

如今,这座古城依托大运河,正在谱写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让更多的人通过大运河了解并爱上沧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川老街一角 孙希旺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运河畔的杂技表演 崔顺卿 摄

守护传承 文化再生

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冬季的一天,一名信使水陆兼程赶到京师,将沧州批验盐引所告竣的消息上达朝廷。而南川楼,作为批验盐引所内一处待客登眺之所,自此矗立在运河之畔,并走过数百年盛衰历程,2021年又迎来动工复建的历史转折点。几乎同时,朗吟楼、沧曲书舍等一批古迹也复建重修。

这些变化和大运河成功申遗有着密切联系。

大运河申遗是我国迄今为止牵涉部门和牵涉地区最多的申遗工程,走过了漫长的8年申遗之路,河北是率先启动和完成大运河资源调查的省份,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显著加大。我市作为其中的关键区域,积极响应中央及省级规划,构建了全面的“1+6+1+1”规划体系。特别制定了《沧州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若干规定》,详细规定了保护范围,强化了监管责任,进一步规范了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措施。

在这个背景下,文化遗产的修复和保护工作提上了日程。正泰茶庄、南川楼、朗吟楼、大化工业遗存、面粉厂、东光连镇谢家坝、泊头清真寺、吴桥孙福有故居和澜阳书院等运河沿线的历史遗迹,都得到了精心修复、重建或改造,沧州旧城遗址和铁狮子景区也实现了环境的改善,打造出了一批具有历史韵味的公园和景点。

如今,人们再也不用去地方志书中去找寻古迹名胜的身影了。她们就在眼前,这么近,那么美,这么亲切,那么暖心,这么让人自豪,那么令人迷醉。走在复原的古街区或遗迹内,有那么多幽思可以随处触发,有那么多情怀瞬间会变得无比炽烈。

除了对物质遗存的保护,我市还积极拥抱数字技术,全力推动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

拿出手机直接扫码,便可听《大运河北——河北大运河文化展》的有关讲解。配合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近日,沧州博物馆推出“扫码听讲解”服务,引发市民游兴。而这只是数字赋能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的一个剪影。

从南川老街各类文化演出的云直播,到运河文化的线上查询,从沧州地方民歌的数字化保护,到沧州木板大鼓的录制展播,从《运河之花》陶艺展的线上大火,到线上浏览珍贵运河文物的前世今生……无论是设施的数字化改造,还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传播方式,都在为保护和发扬运河文化贡献巨大力量,使其成为讲述沧州故事的重要载体。

借助数字科技的力量,沧州全面激活文化遗产的生命力,让运河文化的魅力穿越时空,触动每一个热爱这座城市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运河申遗碑 崔顺卿 摄

运河文化 丰富多彩

6月14日,第十九届北京国际旅游博览会开幕。河北展馆内,来自沧州的文创产品,青县化妆刷、文创铁狮、剪纸等精彩亮相,吴桥杂技中的伞技、顶碗等节目,让游客竖起大拇指。一位游客说:“一定要到沧州看杂技、品美食、游运河。”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无形资产,是城市发展的根与魂。我市历史文化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随着大运河申遗成功,很多运河文化衍生的非遗项目、创意产品,得到了传承利用。

作为运河文化的窗口南川老街内,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精致的芦苇画、古香古色的红木小件,以及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场展示,吸引着游客的目光,增添了老街的魅力和内涵。运河狮吉祥物、大运河日历、大运河百景信笺、清风楼造型胸针……大运河元素则不断变成文创产品的灵感来源。

沧州的诗经文化、运河文化、渤海文化、医药文化、武术文化和杂技文化,在大运河边汇聚交融,从苏杭到京津,运河沿线城市多种地域文化形态也在沧州精彩呈现。

放眼全域,运河故事还在不断续写,历史文化也不断得到活态传承。从国家级非遗项目的评估到大运河非遗展示馆的建立,再到各类文化活动的举办,从组织首届大运河考古与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研讨会,到首家中国大运河考古与研学基地落户沧州,从举办首届全国武术国家级非遗八极拳传承发展交流大会,到新大运河文学概念初步形成……沧州正积极推动运河故事的传播与交流,借助这些文化载体,沧州运河文化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大运河给沧州带来了繁荣,也留下了丰厚的遗产,现在的南运河虽日新月异,但那种沧桑、古朴的美,依旧让人遥想当年。让我们一同守护这份宝贵遗产,让大运河继续流淌在每个人的心间,流淌进崭新的时代。

来源:沧州日报

记者:魏焕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