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津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从放活经营权入手,让一座昔日残次低效的山林美了、林农富了。

位于江津南部的猫山,地处江津嘉平、蔡家、李市三镇交界处,海拔近600米,全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丰沛、日照充足,适宜茶叶种植,猫山现有茶林面积1.7万亩、其他林地面积2.5万亩。上世纪70年代初,猫山一带农民开始在山上开荒种茶,建有10多个家庭作坊式加工厂,这些加工厂大多设备简陋,茶叶加工工艺简单粗糙,销售渠道局限于散货市场,或为外地茶厂贴牌生产,利润极其微薄,缺资金、缺技术、缺品牌、效益差,严重制约了猫山茶叶产业发展,茶园逐渐衰败。其他林地以马尾松和栎类为主,经济效益极其低下,逐渐成为了残次林。

近年来,江津区通过林地经营权流转,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猫山合理利用,取得了显著成效。重庆市欧尔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重庆市旺发茶叶有限公司、重庆茶佛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先后入驻猫山,采取承包(一次给付承包费或按年度给付承包费)、与农户合作(农户出地、企业经营,收益按比例分配)等方式流转茶林1.2万亩、流转其它林地0.3万亩。猫山上呈现了农户分散经营、企业适度规模经营、企业与农户合作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

企业入驻后,积极谋划融合发展之路,山上主要探索“茶全产业链”“林+旅”“农+旅”融合发展方向。茶叶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彻底改变了原来种茶卖茶叶的单一发展模式。通过改造残次林,种植樱花、海棠、红叶石楠、三角梅等景观树种,依托大面积连片的茶园,打造2万亩猫山樱博园景区和1万亩猫山海棠景区。据中科院地化所检测,猫山土壤富含硒,入驻企业充分把握这一天然优势,带头并带动农户种植西瓜、蔬菜等,丰富猫山生态旅游产品。

据了解,实现了适度规模经营后,猫山上的茶林和其他森林主要集中在3家民营企业,大大提高了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程度。同时有了企业参与林地经营管理,茶叶实现了品牌化,目前注册有“猫山鹰舌芽”“猫山吟翠”“猫山舌尖”“瓮红”等20余个品牌。

如今,猫山上的茶叶和生态旅游两大主导产业效益明显,其中茶叶通过加工增值和品牌品质增效,每年总产值达2亿元左右。茶叶经营和生态旅游给社会提供100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了周边农家乐和民宿产业以及农副产品发展,周边农户、种养殖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年增收率达25%—40%,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来源:重庆市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