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长工:永葆勤俭节约本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长工(1900年12月—1987年12月),湖南华容人

何长工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军事家、军事教育家。他始终认为,无论我们生活在哪个时代,都应该将勤俭节约这种家庭美德发扬光大,反对铺张浪费的可耻行为。他为我们作出了表率。

多出和缴获的钱不能用于私事

20世纪30年代初,何长工作为红军的高级将领,携带地方党组织上交的经费,参加在上海召开的苏区红军代表大会。因农村土秤有误差,实际黄金数量比账目黄金多出了一部分。有人建议,可以考虑用多出来的部分钱把他的家人接到上海来,让妻子学纺织,把两个孩子送到莫斯科接受培养。何长工婉言谢绝了,说妻儿是湖南人,不懂上海话,而且,这些经费都是公款,不能用于私事。几个月后,何长工参与率领红军攻打长沙,同志们又一次建议他,用一点缴获来的钱,把妻小从老家接过来。何长工以同样的理由再次拒绝了。

不料,何长工的两次拒绝竟成了他的终生遗憾。他的结发妻子孟淑亚、年幼的儿子何光球和何光星在老家被反动派残忍杀害。他们本有两次机会逃离敌人魔掌,却都遗憾地错过了。晚年回忆起早逝的妻儿,何长工对晚辈们说:我们的党和人民为革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岂止我何长工一家!当后来查出杀害何长工妻儿的反动派的儿子在内蒙古工作时,何长工对中央组织部的同志说:“我们能搞那种个人的冤怨相报吗?他父亲反动,是他父亲的事,他父亲杀我妻儿时他才两岁,(他)没有责任,应当允许人家走出家庭干革命。”何长工先大家后小家、以德报怨的优秀品质,给我们树立了高尚的榜样。

自己和家人始终勤俭节约

自古以来,节俭都是一种美德。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革命年代,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甚至有时会面临吃不上饭的情况。何长工是农民出身,深感那个年代的困苦。新中国成立后,哪怕日子已经过得比之前好多了,他依然保持节俭的好习惯,家里正在使用的旧东西很多。有人去了他家后,常开玩笑说像个废品收购站。勤俭节约的生活,质朴而不庸俗的亲情,形成了何氏家族的良好家风。

何长工对家中晚辈一再叮嘱:勤俭节约,不能搞特殊化,不能有优越感,要听政府的安排。他是这样说,也是这么做的,生活中时常保持平常心,不搞特殊化。他对吃穿基本没什么要求,衬衣领子被汗浸烂了,藤椅坐穿了,都是修修补补再用。他曾经常年穿的一件衬衣,时间较长,磨损严重,已经烂得不像样了,别人都劝他再买件新的,可是他舍不得买,并说那么多百姓都没有新衣服穿,自己坚决不能铺张浪费。何长工属于副国级干部,可以单独安排院落居住,但是他谢绝了中央的好意,没有选择单独居住,而是和老百姓住在一起。

在家中,何长工时常教育子女和亲友:我们出身农民,都是农民的孩子,出去切忌摆谱,不能给中央和地方添麻烦。生活中一切从简,谁要是受不了,就离开这个家。有一次,何长工和侄孙何贤常一起去公共澡堂洗澡。两人随身带了10元钱,坐公共汽车去,洗好澡以后再吃顿饺子,10元钱刚好用完,爷孙两人就步行回家。路上如果遇到田里劳作的农民,何长工还会停下来和他们聊聊天。

要求子女“永远做人民的长工”

春阴漠漠又清明,老少偕家远踏青。对于何家子孙来说,每逢清明为父亲(爷爷)祭扫,是何家世代告慰先人、不忘初心的坚持。何长工的儿子何光晔说,我们每一次来到井冈山,脑海里都会浮现父亲的音容笑貌,回忆起与父亲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1985年12月8日,何长工85岁大寿。他与妻子尹清平,以及6个子女和孙辈们,全家几十口人围坐在一起吃寿宴。宴中,何长工语重心长地向儿女们交代:“我人生走过85年,有功有过,但问心无愧。今后是你们的天下。我没有财产,留给你们的遗产就是一句话:永远做人民的长工。”

1987年12月29日,何长工在北京病逝。遵从他的临终嘱托,儿女们将何长工的骨灰带到了井冈山,安放于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的瞻仰大厅内。2010年,在何长工110周年诞辰时,儿女们将他的骨灰迁葬于井冈山根据地烈士陵园。孙子何刚为爷爷何长工祭扫多年,同时也在默默地为井冈山作力所能及的贡献,还曾出资为井冈山罗浮小学建宿舍楼。他说,井冈山就是我的“老家”,比起爷爷为这块土地作出的贡献,我们不算什么,但我们能够传承的,也必须传承的,就是爷爷留给我们的“长工精神”。

来源:三湘风纪

我的贴心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