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改变,来自教师的觉醒。杨林柯在《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一书中指出,不要指望体制,不要有搭便车的心理,因为在短时间内,谁也不可能为中国教育开出灵丹妙药。这就需要教师群体的觉醒,改变不了体制,总可以改变自己,不能大有作为,但可小有所谋,得寸进尺,日拱一卒,长期坚持,总有所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漪老师说:“教育的力量在于教师的成长,而教师的成长的根本在于深度的内心觉醒。”教师的职业首先在于意义的发展,其一举一动都将影响学生的成长。如果今天的课堂,差生收获的是冷漠和歧视,那么明天的社会,将会得到怨恨和暴力。作为一个老师,他的课堂之上的每一个学生,都可能决定未来社会的走向。如果他是一个精英,他将决定未来国家的走向;如果他是一个普通的凡夫俗子,哪怕他是种菜的、开出租车、修管道的,他也决定未来社会的生活质量;再不济,你的每一个学生,都是未来的丈夫、妻子,他将影响下一代人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教师的底气,来自阅读。杨老师应该是一个嗜书如命的人,他自称,这些年来,在繁忙的教学之余,几乎把一切时间都用在读书学习上,甚至上厕所、晚上泡脚都在阅读,每年的阅读量绝不少于1000万字,写读书笔记8~10万字,写文章和教学随笔不下30篇。
杨老师认为读书可以放大心灵半径,读书不仅是灵魂的救赎、精神的唤醒,也是对荒诞生活的对抗。这使我想起与他持相似观点的蔡朝阳老师,他有一本书就叫《阅读抵抗荒诞》。蔡老师蛰居浙江小城绍兴,一介书生,倡导文化书店,邀请文化名人、流浪歌手到绍兴常驻,以自己的行动改变了小城的文化生态。但无论是杨老师或蔡老师,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普通教师,都不甘平庸,都想过一种有思考的教书生活,切切实实为教育做一点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深圳已故的马小平老师写过一篇《让教师的生活充满读书的乐趣》的文章,他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学生不会学习,因为他们不会阅读;为什么学生不会思考,因为他们不会阅读;而为什么学生不会阅读、不爱阅读呢?那是因为我们做教师的根本没有引导学生去阅读,没有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阅读。更没有恰当地引导他们去阅读。由此可知,教师的阅读对一所学校的成长何等重要。我们套用杨老师的话,所谓学校就是一群爱阅读的教师带领一群爱阅读的学生寻找真理的地方。
杨老师在那篇著名的万言书中阐述了自己的教育理念:震撼心灵,开启智慧,健全人格。他认为语文课是思想课、智慧课,应该打好学生精神发育的底子,应该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和公民情怀。教育的根本是立人,教育要让“人”大起来,要让人告别狭隘与偏激,走进包容与宽恕。教师的职责就是不断的追寻教育的意义,在不断的寻找中,走完自己的教育生涯。在现有的体制下,我们要思考的是:我能为教育做些什么?我又能做到何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