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调查:不少孩子无论家长来硬的还是软的,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依旧没有太大的改变,最多就是在“压力”的驱使下,动那么一点儿,想要让他们主动地去学习,简直比登天还难。

这就是缺少学习内驱力的典型现象。

威廉·叶芝曾说过: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这把火就是“学习内驱力”。

什么是学习内驱力?通俗一点讲就是自己内心的驱动力,它藏在每个人的心中,主要表现为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对学习的热情和自主性

那么,我们该怎么让孩子们从“要我学”的状态转变为“我要学”的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满足孩子底层需求是前提

人类的底层需要永远不会变,即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只要你能把它们联系到学习上,那么孩子自然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动力。

家长要想满足孩子的底层需要,就需要给孩子无条件的偏爱,相信他、理解他、支持他、鼓励他。

如果孩子感受到来自家长的真正接纳和理解,才可能放下“厌学”的状态,逐渐恢复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给孩子自主选择权必不可少

自主感是激发学习内驱力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就是在没有人逼迫的情况下,让孩子做想做的事情,对孩子而言,学习不是为了讨好父母,也不是为了逃避惩罚,而且他们发自内心的想去学。

想必这一幕在不少家庭中上演着:

全家人一起看电视,突然爸爸或妈妈问了一嘴“作业做完了吗?”稀松平常提了一嘴,结果孩子像吃了炸药一般:“烦不烦啊,就知道问问问!”然后转身摔门。

我们不妨试着放手,把学习的责任交给孩子,他可以自己决定学什么,什么时候学,要学到什么程度。学习的过程不去打扰,找一个统一的时间和孩子一起做检查。

同时,在生活娱乐上,我们也要多给孩子选择权,比如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去哪里玩、玩什么等等。

当家长尊重孩子的选择,跟孩子平等讨论,会让孩子感受到更多的自主权,孩子也愿意为自己的选择负责,那么孩子自然就会产生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深度的亲子陪伴至关重要

高质量陪伴是对孩子最深情的告白,往往孩子大了后就不像以往那样黏着父母了,也不乐意听长辈说话,嫌我们唠叨,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深度的亲子陪伴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内驱力。

让孩子能够心无旁骛地学习,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增加亲子沟通

我们不妨通过一些家庭活动来增加和孩子的交流时间,例如:约定一个时间,放下手机,和孩子一起散散步,聊聊天,一起玩一下亲子桌游。交流的时间可以不用太长,十分钟、半小时或一小时。

我们还可以使用沟通的技巧来促进交流,比如积极地回应孩子的感受,如“哦……”“原来是这样……”并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向他们表示理解“如果是我可能也会生气、愤怒、悲伤……”。

这样的表达方式,孩子会感觉到自己的情感被接纳,从而让沟通变得顺畅。

(2)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世界上从来都不存在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的性格和成长节奏也都不同。

比如说有些孩子喜欢慢慢琢磨,细细研究,这就需要我们家长有耐心,多加指导;有的孩子灵活性强,喜欢专研,我们只要给他们提供简单的帮助就好。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闪光点并将其发扬光大,让孩子们发挥出最好的性格优势,把他们培养成有个性的人。

(3)学会给孩子做加法

教育孩子,应该是让孩子感觉自己很好,并且越来越好的过程。我们要做到不忽视孩子,及时给予孩子积极回应。

比如:孩子对事物展开好奇时给予充分的满足,一起陪孩子寻找答案;在孩子有进步的时候积极鼓励等等,让孩子在一点点收获满足感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前进的动力。

预约咨询:+V drmxinli

电话:400820262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过:一个人从小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决定他后来往哪走。

学习内驱力是一种“推”的力量,所以要让孩子能够主动地前进,自发地“推”,我们家长在其中的角色是不可缺少的,而以上的三种方式能让孩子们更加勇敢地走向未来、收获幸福。

“鸡蛋从内打破是成长,从外打破是食物。”内在的力量远比外加的更强大。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应该学会培养孩子的学习内驱力,提升孩子对于学习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