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份工作,500强企业IT服务台,不是我自己找的,而是被hr找上的。有时候,别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

01

穷游半个月,花了3000多,留了一点生活费,回来开始重新求职。

拿到了三级心理咨询师证书,我基本都是往心理这个方向投递简历。结果,大失所望。

一方面,心理相关的岗位少;另一方面,面试更少。我把能找到的岗位看着差不多的都投了一遍,最后只得到了两三个面试机会。

有一家公司位于小区里,办公室直接就是由住宅改造的。面试我的是个咨询师。她们确实是做咨询的,而且也有诚意,但我却犹豫了。类似于师傅带徒弟,先实习,工资不到1000。

还有一家更夸张,我接到的是面试通知,去了之后却发现是个义工交流会。而面试我的人一直不停地给我介绍留学的项目,劝我加入。现在回想起来,有点庆幸,还好不是传销。

后来,我在网上看到了一个公益心理咨询机构招兼职咨询师,就加入了。

在以后参加了公益咨询活动,接触了一些心理咨询师后,我才初步了解了这是一个怎样的行业。此处不展开,后面会专门写一篇关于兼职的经历。

我用过七八个招聘网站,有前程无忧、智联招聘、猎聘网、中华英才网,中国人才热线、北极星等等。那时候还没有BOSS直聘。

大部分都不怎么靠谱,面试机会少得可怜。最后,我只保留了面试机会最多的两个,前程无忧和智联招聘。后来的工作也基本上都是在这两个平台上找到的。

因为面试机会太少,我索性直接把简历公开了。正在我考虑是否要继续找一份老师的工作时,我接到了一个hr的电话。

对方是500强软件外包公司的hr,称在前程无忧上看到了我的简历,并且直接在电话里对我进行了一个简单的英文测试,然后约我去现场面试。

在一家500强外企,我参加了现场英文面试。现场是小组面试,一个经理带着一个hr,每一轮同时面试几个人。

当时很忐忑,人家又是留过学,又是英语专业的,感觉自己完全没有竞争力。

结果,我竟然意外地通过面试了。然而,在走入职流程时,却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的工位)

02

因为档案还在学校,没有及时搞到深圳来,被迫推迟了入职时间,弄得很不愉快。

我跟对接的hr说,要不就算了,我干脆放弃入职得了。我搜肠刮肚也没想到,有谁对我说过档案这回事。

对方先是“忠告”了我一句:“个人建议,以后做不到的事不要轻易承诺”。

十几年过去了,这句话至今仍时不时在我耳边响起。当年听到的感觉很不好,现在回想起来依然不好,但不得不承认,对于我这种讨好型人格来说,评价很中肯。

后来对方又耐心起来,劝我别放弃。以后我才明白,主要是因为她们已经把我们这一批新员工的确切入职时间,报给了甲方。我耽误了人家的事情。

我又联系学校帮忙邮寄档案,结果档案是来了,又弄了一场不愉快。

耽误了入职流程,我承认是自己的原因,被hr教育了也无可厚非。但档案这事,我认为责任不在我。

从那以后,我很少对人提起自己的学校名字,一方面因为,确实没几个人听过,另一方面,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这件事。

如果不是简历上非要写学校名字,我甚至想把它删掉。我最多就是拿211来唬一唬hr,假装我挺有能力,毕竟,实在没什么特别的能力。在深圳,能力大于学历,有几分本事赚几分钱。

学校对人有什么影响?我说一件有点魔性的真实事情。今年春节过后第一天上班时,集团董事长来我们职场慰问加参观。

这种场合,作为沉默的大多数,我当然是有多远跑多远,选了一个边缘位置。而我们项目组的L姐和老铁,则刚好分列欢迎队伍的首位。

董事长进门以后,我们的行政领导在旁低声介绍这是深圳研发部。

董事目光炯炯环视一圈后,点点头,然后冷不丁地冲右手边的L姐问:“你是那个学校毕业的?”

L姐回答了一所广东知名的金融学校,董事长一边念叨着学校名字,一边满意地点点头,随后又冷不丁转头向左手边的老铁问了同样的问题。

老铁被弄得猝不及防,尴尬地回了一个城市的名字,董事长停了几秒钟,确认老铁说完了,也念叨着那个地名,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03

时间回到2013年,当我终于在一个多星期后正式入职时,同事Sherry惊讶地看着我说:“原来你就是那个XX,你都出名啦”。好尴尬,我也不想出名。

我的第二份工作有点魔幻,和某500强软件外包公司(以下简称W公司)签合同,外派到某500强外企(以下简称I公司),进了一个为某500强医疗企业(以下简称M公司)提供IT服务的项目。

月薪3500,年底双薪,五险一金交齐,逢年过节发个80元沃尔玛购物卡。偶尔加班或上夜班,有加班费。

W公司是第一家给我交公积金的单位,我的公积金卡也是它们办的。虽然很少,但想到第1份工作连交都没交过,还是感觉体验不错的。

那时还不知道,原来我们的工资有三分之一都被外包公司赚去了。

M公司总部在深圳,有少量员工在国外。我们的项目组总共10人左右,为M公司提供7x24小时的800桌面IT热线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的话机和耳麦)

电话接通,我们先报开头语:“欢迎致电M公司全球IT服务台,请提供你的工号”。

我们的工作内容就是帮M公司的员工解决简单的IT问题,比如解锁账号,远程清理缓存或者做一些其它的简单操作。

我们的目标是尽可能多地把问题在线解决掉,实在处理不了的,下工单给到M公司的二线驻场工程师,让他们到现场处理。

用户很急时,我们会直接给驻场工程师打电话,告诉他们优先处理。

有一次,一个领导实在太急了,而工程师无法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该领导在线大骂:“你们IT是干什么吃的”。

那是我第一次正面感受到用户的暴虐情绪,对于那份工作来说,也是唯一的一次。因为通常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机会接到领导的电话,而一般员工也没那么大的脾气。

后来我再次回访那个领导,问她问题是否解决,那个领导说解决了,同时也为之前自己的失态表示歉意,因为事情确实太紧急了。

04

Jessie是我的第二个师傅,也是我平时接触最多的人。我在I公司工作期间,从始至终,都是有问题找Jessie。不仅因为她是我的师傅,也因为她很nice。

我们每天的指标就是接线。我最多的时候一天接了30多个。而同为新人的Sherry最多时能接到40多个,老人就更不用说了,稳稳超过我们。

这种接线不同于纯客服的接线。我后来在银行接线时,每天都是100起步。而这种接线,常常是一个case要远程至少半小时,甚至更久。

刚开始接线时,我只有中文技能。接了一段时间之后,开通了英文技能。平时总听到Jessie接英文call时的那种就流利无比的顺畅沟通,超级羡慕。

终于有一天,我的话机进了第一个英文call。我很兴奋,心想终于轮到我大显身手了。结果接起电话后,我就蒙了。

电话那头叽里呱啦说了一大堆,我只能听懂几个词。我只能每句话都让对方放慢速度再重复一遍,总算是搞明白了对方的意思。

印度英语!这是我第一次经历。那个差点把我弄崩溃的“读”、“读”、“读”的发音,到最后终于破案了,原来是two。

后来这通录音刚好被质检抽到了,因为那个月我只接了这么一个英文call。质检评价“有待提升”,然后还不忘鼓励我一番。

听着旁边的Sherry同学也能顺畅地接英文call,我心想:“我也太菜了”。

我只能安慰自己,毕竟Jessie是英语专业,而且已经干了好几年。Sherry虽然是跟我一样的新人,但人家毕竟是香港某大学的研究生。

后来接英文call多了一些,我也逐渐有了点感觉。也有沟通比较顺畅的case,但大部分仍然是有待提升。毕竟要适应那些“读”、“读”、“读”的五花八门的英语方言,还是需要时间的。

直到很久以后,我开始在银行里接英文坐席,我的信心才再次找回来。

接线时,也遇到过有意思的事情。有一次电话刚接通,我还在报开头语,就听见对面有个女生兴奋地在问:“男的女的?”

然后跟我通话的人有点尴尬地回答发问的同事:“男的”。

大部分时间,我们不会很忙,但也有少数时候会忙疯了,比如某个系统挂了。

每当这时,我们的话机就会被打爆。然后我们会报给主管Frank。他会直接打给负责该系统的三线工程师。

次数多了,用户比我们还敏感,他们会平静地告诉我们,某某系统又挂了。

7x24小时意味着无论什么时候都需要有人值班,所以,像团建聚餐这种,永远都会少一个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带饭用的冰箱)

05

我们是周末双休,偶尔会加班,因为是轮流来,所以平均到每个人之后并不多。

因为第1份工作是周一休息,所以恢复了周末休息以后,我感觉特别好。我又开始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

我参加了弘法寺志愿者培训,总共上了八个周六。后来还参加了几次义工任务。

我想参加深圳市志愿者,但打电话咨询的时候,对方嫌我太啰嗦,有些不耐烦了。于是我直接断了念想。

每天上下班两个多小时,地铁上除了睡觉,其余时间开始听书。也是从那时起,我开始喜欢上听书。

还参加了几次吉他弹唱QQ群的线下活动。总的来说,业余生活确实挺丰富。

06

在I公司工作,是有奔头的。如我这样的外包人员,努力工作三年左右,有机会转为I公司的正式员工。

当然,转正意味着承担更多。前几年的基层体验是最难熬的,虽然工作强度没有那么强,但时间久了会越来越单调。

像Jessie这样能力强的老同事,早已是正式员工。我在职期间,旁边的一个超过三年的老同事也刚好转正了。

以后的工作经历证明,I公司是我呆过所有公司中,氛围最好的。在那里,上下级的关系被最大程度淡化。

我提出离职时,A经理跟我谈心。他了解了我的真实想法后,从我的角度出发帮我分析职业走向。虽然说到底还是挽留,但他是真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和A经理谈心的地方)

Frank也是我遇到过的最温和的主管,我从未见过他对任何人发脾气。像我这种性格温和的人,最喜欢这样的主管。

Sherry没多久就离职了,具体原因我忘记了,大概是觉得累了,因为她一直工作很认真、很努力,而且能力强、学历高。

Jessie和我同一天离职,听说后来又去了I公司的另一家分公司,换了岗位。不知道后来有没有跳槽。

Frank大概是又过了一段时间后,跳槽了。

另外,有两个可以独当一面的老同事,则开始在新项目里带团队了。

至今,我的微信上仍备注写着同事们的英文名,中文名基本都忘记了。

07

这份工作,我做了10个月。在后来又经历了多份工作的如今,再回想起来,颇有感触。

有的人,能把兴趣变成为职业,有的人不能。我属于后者。

以后有几次换工作的时候,我又再次面试过心理方面的工作,但我最终还是放弃了。实在因为工资不足以养家。

而我当年不喜欢的IT,后来随互联网一起崛起了。多年以后的今天,兜兜转转,我再次进入了IT行业。尽管还是不喜欢,但它能养家。

辞职不到一星期,我又开始了第3份工作……

我是六十,10年深圳职场打工人,85后宝爸,正在用文字书写职场生活。这是我的第2份工作,如果你也对深圳职场生活感兴趣,可以关注我,我会一直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