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托泥在明清古典家具中非常常见,是红木家具的“台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传统的红木家具中,门扇、墙板、面板、束腰、结子、椅圈、牙角、牙条、赶枨、托泥等都是一些常见的家具局部构件,这些构件各自有着不同的功能,它们之间相互搭配,才能制作出造型绮丽、精巧绝伦的红木家具。

托泥作为家具最下方的细节部件,既承接着主体结构,也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托泥的主要功能是承接腿足,明清家具中有的腿足不直接着地,另有横木或木框在下承托,此木框即称为托泥,它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增强家具的稳定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的古建筑一般都有一个台基,古人也称台基为“堂”,登堂入室登的就是台基。《老子》一书也载有“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当中的“台”即为台基。

台基是建造房屋的根,除了功能性外,也能给房屋增加艺术性和美观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家具与建筑密不可分,托泥就是家具与建筑密不可分的最典型代表之一。

托泥,早在周朝就已现雏形。古书中有形似房屋的周代俎(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它腿足的下端不是直接落地,而是各加了一条横木,这样的横木就是最早的托泥形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托泥的独特功能,在传统的红木家具中,椅凳类、床榻类、桌案类等家具接地的部位经常是托泥结构,其次束腰的家具和四面平式的家具由于稳定性稍逊,也常用托泥结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托泥的形式一般分为两类:

一种属于垫木形,是用一长条方木装在家具足下,这种比较常见,工艺上相对比较简单。

另一种是框型,包含了正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圆形及梅花形等。框形托泥多用在有束腰家具上,有束腰家具多用榫卯结构中的抱肩榫,这种结构的牙板只起支撑的作用,而控制脚足部位的拉力实际却很弱,所以单就这种结构来说是不完备的,为了弥补它的不足,常常在足下装一个托泥的结构,这样使得家具各部位相互配合,受力一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托泥是为了加固家具,一些榫卯开始出现松动的家具,大多是因为使用频繁,家具接触地面的部分损坏、受潮腐烂,这样的情况下可以试着更换一下托泥,就会变得牢固。

古典家具的很多构造在突出实用性的同时,也充满了人性的关怀,我们常见的圈椅、官帽椅、皇宫椅等,人坐在上面,脚就可以搁在托泥上,这是充满人性化的设计,也是古人匠心独运的家具设计智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說明|本文为诗意生活美学编撰,僅限交流學習,不做商用,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