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绞圈房子虽然在城市化进程中

难逃被历史长河淘汰的命运

但这份记忆却是无法湮灭的

更是我们的乡愁所系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十四季,我们邀请了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上海闵行田园高级中学的青少年来诵读《话说绞圈房子》。今天,你将听到的是《形制及住宅建筑名词》节选。

点击收听朗读(音频有删改)

墙门间、墙门

绞圈房子第一进墙门间上的墙门,是这幢房子的大门、正门。

第一进正中一间房子称墙门间,一般来说,它的开间比客堂要小。 墙门间有 4 — 6 扇落地墙门,墙门也是这幢绞圈房子的大门、正门(图 41 )。初建时,这幢绞圈房子里的居住户都从墙门进出,后代分家后,则在次间或梢间(落叶)另开大门进出。此墙门间在第一章单埭头住宅房子中,被称为客堂或客堂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41 有4扇落地长门的墙门

位于浦江镇芦胜村 7 组 41 、 42 、 47 、 48 号的庞家南荫堂,是七开间两进式绞圈房子,墙门间 15 豁,面阔约 3.38 米。墙门已缺失。

位于马桥镇荷巷桥的金家民国年间建的绞圈房子,墙门间为 17 豁,面阔约 3.83 米。因房子临街,现使用单位改建而已无墙门。

其他如浦东新区的南汇坦西村 831 号陈权忠家墙门间为 19 豁,南汇 仁义村范桥 385 号沈家墙门间为 21 豁,周浦红桥村民治 4203 号墙门间也是 19 豁的。而周浦瓦屑棋杆村顾家的墙门间更窄,只有 13 豁。

墙门间前二步梁下方设有家堂,里面供奉着本家族列祖列宗的神主牌。也有把家堂设在客堂后二步梁一边上方的。

客堂

第二进正中一间房子称“客堂”,或“客堂间”。如有第三进,中间的房子也称客堂。这种三埭头的绞圈房子因有了前后两只客堂,第二进的便称前客堂,第三进的称后客堂。客堂是家族(庭)内重大事件开展的场 所,婚礼的迎亲、拜堂等都在客堂内举行仪式;婚宴主桌也设在客堂内。丧事时,遗体必先移于客堂,灵堂也设在此,入棺仪式、哀悼、念经等活动都在客堂内进行。富裕户的客堂里会挂中堂、对联,设搁几,置放瓷器等,平时接待宾客等也都在客堂内。客堂都有堂名,挂堂匾。堂名有如 “怀忠堂”“棣鄂堂”等,各家都不一样。堂名匾挂在客堂后二步梁中间上方,字体浑厚、粗犷,都为名家题额,很见功力。 1966 年“文化大革命”初期,造反派、红卫兵等响应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立“四新”(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号召,将家堂和客堂堂匾等通通视为“四旧”,几乎全部被拆毁、烧毁。

因客堂担负的特殊功能需要,开间较大,一般都要 21 豁或以上。浦江地区原陈行芦胜村的庞家南荫堂,共 21 豁,面阔约 4.77 米。杜行跃进村 4 组赵氏老宅客堂也是 21 豁,面阔约 4.77 米。

本书第一章中介绍到的客堂都是 23 豁的。而南汇周浦镇棋杆村顾家绞 圈房子客堂有 25 豁之多,即屋面有 26 根椽子。客堂有前后两道门,前面的称客堂门,后面的称会堂门。每道门分别有数扇落地长门组成,长门上面的看枋上雕有花纹等。客堂门设在第一垛壁脚处,会堂门设在客堂间最后面一垛壁脚处。会堂门是将客堂同后进的庭心作个阻隔,可起缓冲作用。有会堂门的客堂可在现存的老房子里看到,如在苏州我就不止一次看到过。

厢房

所谓厢房是对应正房(屋)而言的。我国的风俗,人住的房子都是坐北朝南,这样,能充分接受阳光,做到冬暖夏凉,这样的房子就叫正房(屋)。在正房(屋)前面的两侧,分别建造两埭房子,同正屋相连接,这就是厢房了。坐东朝西的叫东厢房,坐西朝东的叫西厢房。

如是五开间房子的厢房,是两进房子东西处连接前后落叶(又称稍间)的房子,有各1间的,也有各2间的。如是三开间绞圈房子的厢房,是两进房子连接前后次间的房子,一般东西各1间。如是三进式的,在第三进正屋前面也有厢房,与第二进正屋相连接。三开间绞圈房子的厢房,一般左右各1间。

凡有厢房的房屋,必须是至少前后两进的,或凹字形的。我们还可从屋脊朝向上识别它是否是厢房,即正屋的屋脊是东西向的,而厢房的屋脊必是南北向的。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十四季,我们邀请了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上海闵行田园高级中学的青少年来诵读《话说绞圈房子》。

在上海,有一种比石库门出现要早得多,从形制到结构也更具特色,且分布范围也比石库门广得多的老房子,它就是绞(方言读音gāo)圈房子。它是海派建筑、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的是本土建筑的继承,积淀的是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方言土语等文化元素。

作家、上海地方志研究者褚半农先生从小生长于闵行莘庄地区,在老家褚家塘的绞圈房子里住了近40年,不仅充满回忆,更颇有研究。1983年在参加上海第一轮地方志修纂工作时,他根据房子结构特点及民间读音,将这种房子的写法定名为“绞圈房子”,记入了《上海县志》中,最早让本地特色民居“绞圈房子”正式载入地方志中。

本书是一部学术成果集,更是上海郊区、尤其是闵行区建筑历史变迁、人文发展轨迹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2024年6月起,第十四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朗读:北外田园 高二(3)班 石宇佳

图文:明镜文化

编辑:汤婧娴

初审:方佳璐

复审:石思嘉

终审:徐雷冰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