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祁连山脉的西侧,一片广阔的沙海之中,腾格里沙漠与巴丹吉林沙漠遥相对峙。两大沙漠之间,唯有一处绿洲存在,它就是民勤县。

然而在2012年,美国权威杂志《国家地理》曾预测,这片绿洲将在不久后彻底消失无踪。

如今,距离那个惊人的预测已经过去整整12年。

当初被判了"死刑"的民勤绿洲,今日又将呈现出怎样的景象?它是否真的如美国人所言,已经从地图上抹去了踪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环沙之县临绿洲消失危机

民勤县地理位置特殊,位于甘肃省西北部的河西走廊地带,东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该县的版图伸展开来,东西北三面均被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所环绕。

正因这一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民勤县成为两大沙漠之间难得一见的绿洲,也是阻隔这两片沙海合拢的唯一屏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片地处河西走廊要冲的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西汉时期,这里就先后设置了武威县、武威郡等行政建制。

这一地区经历多次更名,直至民国十七年时被赋予了"民勤"的美好寓意,寄托着"俗朴谦逊、勤劳质朴"的期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尽管沿线的绿洲一直被祁连山融雪滋养,但当河流抵达最终的下游民勤时,人们才惊觉这一区域的生态系统实则脆弱异常,是一块高风险的生存环境。

民勤县属于典型的干旱少雨气候,该地区的年蒸发量高达年降水量的20倍之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2004年时,当地已有94%的土地面积完全沙漠化,沙尘暴也开始频繁袭击,大风起时能遮蔽整个家园视野。

2009年,由于长期缺乏水源补给,民勤县50万亩的人工种植地和天然绿地草木枯萎,成片地区失去了植被覆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临生存基础的严重威胁,数以万计的民勤居民不得不背井离乡,远离家园。

到了2012年,整个县域高达94.9%的土地都已经沙漠化,两大腾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的边缘日渐逼近,扑面而来的是合围吞噬的巨大风险。

国外权威刊物《国家地理》杂志表示民勤绿洲将在不久的将来从地图上彻底消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清屯垦引发生态问题渐露端倪

追溯历史,民勤的生态环境并非一夕之间就恶化到这种地步的。

明代时期,冯胜率军入疆之后,明朝政府在民勤所在地区驻扎了2500名官兵。到明朝末期,民勤地区已经开垦出2223顷的农田用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后的清代,为满足军事需求,当地又新增开垦了1000多顷农田,使农田总面积达到3266顷之多。

民勤绿洲的命脉在于石羊河和青土湖,然而20世纪50年代后,这条生命线开始断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土湖原本是石羊河流经民勤县后的最终汇集地,曾是一处水面辽阔达4000多平方公里的大型内陆湖泊。

但是从1957年前后开始,由于河川来水急剧减少,加之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该地区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

两大沙漠合拢的速度在加快,一旦彻底合围,民勤就将从地图上被抹去。这场灾难如箭在弦,拯救民勤刻不容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内防外引双管齐下 科学造林拦沙奇迹

面对严峻形势,拯救民勤上升为国家意志。2000年起,民勤在全国的支援下,遏制沙漠蚕食的运动全面展开。

治理民勤生态的关键在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为此,当地采取了内防外引的节水策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内防节水方面,民勤县域内封闭了3018口农业用水井,减少了44.18万亩的农业灌溉面积,每年可节省22亿立方米的水资源,使得日渐下降的地下水位开始回升。

外部调水方面,民勤引入黄河水源,通过260多公里的输水渠道,将河水注入当地的红崖山水库,累计外引水量达17亿立方米,其中有3.8亿立方米被注入曾经干涸的青土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1年,曾经干涸半个多世纪的青土湖水域面积重现26.7平方公里,加上湿地面积达106平方公里,湖泊重焕生机。

从这个曾被认为"必将消失"的湖泊的死而复生,可以看到民勤生态复苏的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了水资源,植被恢复成为下一道防线。民勤因地制宜选择耐旱树种如梭梭、沙柳等,合理密集种植,在沙漠边缘构筑防风固沙的林带。

截至2018年,全县森林防护林已达300多公里。与此同时,还依托降雨补给地表水,提高植被存活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短短十年,民勤创造了科学治沙的奇迹:县域森林覆盖率从3%提升至17.91%,荒漠化率降至18%,沙漠逐渐止步。

这些形成的生态绿色屏障,有力隔离了两大沙漠,阻止了合并趋势。

荒漠化率降至18% 绿化县誉满天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态根本好转,民勤因此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的殊荣。这背后,是全国各地专家和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

曾经被美媒言宣判"将从地图上消失",如今民勤却以出人意料的速度"起死回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绿色新衣重新覆盖了这片热土,森林绿地、湖泊湿地、农田园圃共同展现出新时期的亮丽景色。

回首近十年的生态攻坚历程,人们不得不感慨当地人民与自然斗争的勇气和智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是这份永不言败的精神,让民勤绿洲重现生机活力,从死亡边缘生生拽了回来。而此番励志反转,也将载入当地乡史,成为传颂不息的民勤精神。

生态好转,不仅让民勤远离了被"吞噬"的危机,更为其带来了崭新的旅游资源和农业发展机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勤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非常适合种植瓜果等经济作物。在科学的滴灌精耕模式下,节水环境双赢。

当地黄河蜜瓜、白兰瓜等瓜果,因肉质脆嫩多汁甜美而驰名中外,其中黑瓜籽更是远销日本和欧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自然景观方面,民勤县拥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红崖山水库,这座坐落于湖光山色之中的人工湖泊,被游客誉为沙漠中的"明珠般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和重现的青土湖,其湖畔绿树成荫、水鸟飞翔,美不胜收;更有沙漠雕塑公园内32个国家和地区的117件艺术品,在大漠中绽放异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幅员辽阔物价便宜 淳朴民风别样风情

民勤县虽然幅员辽阔,占据武威市一半面积之多,但常住人口却只有24万余人,人口密度极低,地广人稀。恰恰是这份宁静祥和,给予了民勤独特的民风和生活体验。

在这片热情好客的土地,当地特产滋补佳肴价格亲民实惠,如当地黄河蜜瓜、白兰瓜的价格,较同类水果低不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人曾看衰这片绿洲,认为它注定要被吞没。而今天的民勤,已经用自身的不懈努力,撼动了外界的定论。

回溯历史,民勤之所以能够屹立在这片高危地带,其地理位置的独特性是关键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它横跨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扼守着祁连山脉到黄河流域的通道。无论古今,这个咽喉地带都关乎整个河西走廊的安危。

曾几何时,明清两代在此设镇严防,开垦屯田,正是为了巩固这一西北门户。

历经战火硝烟,到今天的和平年代,民勤县作为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其重要性丝毫未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