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热搜榜上挂着“上海Manner一男店员殴打女顾客”、“Manner店员泼顾客咖啡粉”、“Manner泼咖啡粉员工已被辞退”、“Manner有员工称8小时内要做500杯咖啡”、“Manner单店平均收入8000元一天”这一系列关于Manner的词条,估计很多人都不知道Manner是干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这波热搜之所以能泛起舆论大浪,主要还是源于“上海Manner一男店员殴打女顾客”和“Manner店员泼顾客咖啡粉”。仅从字面意思来看,总觉得“这还了得”,顾客就喝杯咖啡,咋还受这窝囊气,说好的上帝待遇呢?

可是仔细看过两则事发视频后,会觉得二手玫瑰的《命运》唱得恰当好处。歌词里反复咏叹“哎呀我说命运呐,人让人受罪,生存呐”,以至于站在店员的立场看待“顾客是上帝”,总让人感觉“人间不值得”。

人世间的叙事就是这样,站在被服务的角度,会觉得当顾客真好,可是站在店员角度,分明顾客是魔鬼。尤其遇上爱投诉的顾客,一言不合就问“你叫什么”、“工号多少”,更有甚者,直接拿着品牌旗舰手机,怼着店员的脸就开拍。

这种时候,饶是有工作纪律约束着,但是怎能不感到崩溃呢?网上有很多人说“打工人何苦为难打工人”,可事实上,撇开店员和顾客的角色身份,回到赤条条的个体,谁又敢说活着不辛苦呢?

如此之下,要想摊开店员的崩溃,或许就要从“爱投诉”说起了。很多时候,这是一种维权话术,但是背后却隐藏着一种“拿捏的权力”。我们都清楚,作为营利为目的公司,肯定是想尽一切办法讨好顾客,因此就会最大限度地约束员工给顾客好态度、好服务。

所以,只要顾客不高兴,公司自然会惩罚员工,一方面是为杀鸡儆猴,一方面是为顾客出气。总之只要顾客不高兴,员工自然会遭受公司处罚。这般逻辑下,就能理解,为何顾客的“投诉”碎碎念会成为冲突的导火索。毕竟,命门被拿捏,这谁受得了。

可问题是,店员除了是员工,他(她)们也是有基本社会尊严的独立个体。在一定范围内迁就顾客的催促和恶言,这可以理解。但要是好言好语迎来的依然是不友好,甚至是责难和推搡,那么只能让刘欢附体唱《好汉歌》了。

就拿“上海Manner一男店员殴打女顾客”和“Manner店员泼顾客咖啡粉”来讲,仔细“听视频”,会发现起冲突前,顾客都在反复强调投诉。坦率地讲,要是顾客投诉后,店员只是被领导说几句,估计店员也就忍了。

但一个残酷的事实是,顾客一投诉,店员是要被扣奖金或工资的。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服务行业领域的“明规则”。平心而论,从管理角度出发、从商业利益考量,这都是可以没毛病的,但要是回到人与人的互动上,总觉得人不应该被硬性规则给“冰化”和“固化”。

这么讲,并不是说投诉就绝对不好。而是作为顾客不要动辄就“投诉”。而且投诉就投诉,请低调地、默默地投诉,不要一边想着走程序维权,一边又对程序维权进行践踏。这导致,程序维权到头来活像个两面受气的小媳妇,婆家不受待见,娘家也觉得窝囊。

而且我们都知道,凡是满嘴投诉的顾客,往往其实也不去投诉。但是作为经营者和店员,面对着一众顾客,自然是很尴尬,而尴尬累积到一定程度,自然就会走向愤怒。于是一不做二不休,该出手时就出手,刘欢附没附体不知道,鲁智深附体肯定是真的。

可即便这样,我们在视频里还是看到两个店员在努力克制。男店员动手是在女顾客猛踹之后,女店员泼的是咖啡粉,而不是冲咖啡的热水或刚充好的咖啡。所以,当评论区大部分人在声讨那两个女顾客时,确实也该到重新定义“顾客是上帝”这个偏狭的叙事了,要不然,“投诉”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终究会让打工人持续受伤、不断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