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鹏

姬鹏

网易号

关注
5.4万粉丝
1关注
1424被推荐
IP属地:青海

媒体评论员,曾供稿凤凰网、知音网等

16枚勋章

书生之见,看事件背后的逻辑。

  • 现象级书籍《我的二本学生》的作者黄灯老师又上热搜了。虽然这次依然跟书有关,也就是黄灯老师带着新书《去家访:我的二本学生2》接受了一场专访。可严格来讲,实际上是黄灯老师对“看见”视角的延续和推远。
    可遗憾的是,热搜非但没有把黄灯老师的视角延续和推远,反而炸出成群结队的杠精儿,并且从“评论区”的情况来看,他(她)们有些失控了。最典型的一种声音是:“热搜本身就已经否定了二本。” 对此,即便有人站出来强调话题是从黄灯老师专访中延展出来了的,意在引导大家窥见教育的另一种可能,人生的更多不易。但是这种良善的引导解释,终究还是敌不过杠精儿的固执,于是骂完组织话题的蓝V,黄灯老师自然也难以幸免。 要知道,黄灯老师所强调的“努力”,更多指学生背后的小家庭支撑。也就是说,回到一个学生的教育结果,黄灯老师不再只是基于个人努力去评判什么,而是通过自己的“看见”让更多人明白,“二本学生”并非“罪有应得”。 要知道,黄灯老师很清楚,当下在赢家和输家之间确实存在一条鸿沟。因为谁都知道,满世界的赢家和输家正在加剧不平等,直接的反应是耻辱和怨恨。所以黄灯老师所要达到的目的,绝非只是“看见”自己的二本学生,而是希望更多人“看见”生活中的“二本学生”。 换句话说,《我的二本学生》和《去家访:我的二本学生2》更像是一种视角方法论,它所做的不仅是让人们明白,如何看待“落后”和“次优”,更重要的是让人们理解和共情“落后”和“次优”背后的不容易和复杂性。 或许是人们在评判赢家和输家时过分强调个人努力和个人天赋,导致很多时候,只要一个人是“落后”和“次优”,就注定要遭受鄙视的诅咒。甚至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二本的老师也处在鄙视链中,也就是说,鄙视不仅存在于个体对个体,也存在于个体对集体或集体对集体。 但是回到本质上,这些依然是对一个人的评价体系,并且只关乎成败(经济收入论高下),很有种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逻辑。并且让人感到不解的是,无论是“成者为王”,还是“败者为寇”,都极其信奉这套优绩主义逻辑。 以至于,“成者为王”更相信努力和天赋的绝对性,而“败者为寇”更坚信背景和天时的不眷顾。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就能理解为何黄灯老师说的那么平和温柔,“评论区”却瞬间开了锅。这就在于黄灯老师讲得是理解上的“看见”视角,而杠精儿眼里只有“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区房”、“好爸爸”等可论高下的因素。 以至于,热搜就是热搜,想要启蒙或者开眼,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很多人连专访都懒得看,眼睛扫到“考上二本院校是不够努力吗”的话题就原地爆炸了。可问题是,越是如此,越显得黄灯这样的老师很珍贵,因为黄灯老师在“看见”的最深处,坚持的是对结果多元化的理解,因为只有这样,贡献、天赋、努力、德行、卓越,这些概念才能被赋予多元的定义。
    热点情报所
  • 考上二本院校是不够努力吗?杠精儿越失控,越说明黄灯老师说对了

    1天前
    66跟贴
    图片
  • 这几天“猫一杯”挺热的,就跟当初炮制“秦朗丢作业”一样火热。不得不说,流量这把火不是闹着玩的,搞不好真会葬送网红生涯。要知道,人们苦“策划摆拍”已经很久了,要不是官方亲自下场整治,真还没有太好的办法去解决类似的问题。
    可即便如此,基本的是非观还是要有的。换句话说,“猫一杯们”有没有被整治是一回事,作为受众的我们,是要有基本是非判断的。换句话说,这远比整治“猫一杯们”更重要。毕竟基于是非判断去对抗“猫一杯们”,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不过“猫一杯”的是非已经被官方定性。所以我们通过另外一件事情,也就是“女子丰胸检出骆驼等动物源性成分”来说一说是非观到底意味着什么?事情的梗概是:“一女子花费54万去美容整形机构做隆胸手术,美容整形机构对外宣称拥有独家专利,且为纯自体技术,可女子手术不久后就出现胸部不对称和疼痛等情况,去医院检查证实,却发现美容整形机构所谓丰胸手术注射的填充物并非自体组织,而是假体,且含有骆驼、蝙蝠、黑猩猩等动物源性成分,最关键是,记者调查发现,涉事美容整形机构早在女子手术前3个月就被吊销了执照,且所谓的专利也并没有通过”。 按理说,事情已经很明晰了,女子是受害(骗)者,美容整形机构就算不出面道歉,赔偿应该是躲不过的。甚至就算是批骂,一致批骂美容整形机构黑心无良才对。可让人感到悲凉的是,“评论区”却是这个鬼样子:“这个胸就非丰不可吗”;“50多万隆胸?好有钱”;“有50几万做啥不好啊”。如此种种,虽然不是清一色,但是却近乎成为“评论区”的主流声音。 实际上牵涉到“丰胸事故”,“评论区”一直都是这个鬼样子。就好像“丰胸”是女性的一种原罪,不出事也就不说了,出了事连本带利一拥而上。我们都知道,牵涉到“丰胸”,朴素的观念是女性追求形体美,而粗鄙的观念就变成了“魅惑男性”,而在这样的认识下,高整形费和高风险性就成为黑化“丰胸”的主要推动。 以至于明明是美容整形机构的问题,到头来却成为女性的问题。所以对于“丰胸事故”来讲,人们之所以最终把矛头指向丰胸的女性,主要在于人们认为观念是非比事故是非更重要。这就导致,真正应该被骂的反而逍遥法外,直接受害的反而需要承恶言恶语。 可问题是,这正常吗?这能推动普遍性正常吗?答案当然是不能,而且是太不能了。首先观念是非本身是个选择问题,也就是丰不丰胸,只要不影响别人的利益得失,回到个人层面,完全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再说了,美容整形机构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不接受不去靠近就行了。这么讲,倒也不是刻意站队美容整形机构,而是基于观念是非而言,真还要往后靠一靠。因为要想保住观念是非,也就是坚持价值判断,事实判断一定是在前的,否则谈“这个胸就非丰不可吗”也是立不住的。 由此我们再折回去看“猫一杯”炮制“秦朗丢作业”的逻辑,就会发现很多人都是观念先行,也就是不管事实真假,情绪反正上头了。这种情况下,事实要是和价值一致了,那么就是暖新闻,否则就是“无良媒体”搞事,戏弄大众、占用公共资源。 可对于“女子丰胸检出骆驼等动物源性成分”来讲,要是反过来骂丰胸女子,似乎就有些站不住了。我们前面就说了,女子选择丰胸只是她自己的意愿,她没影响到别人,她丈夫没意见,公众就没什么好苛责的。 但是涉事美容整形机构的所作所为,放到任何行业里,都可以称之为“欺骗行为”,也就是说,比起质问女子为何花50多万隆胸,追问涉事美容整形机构为何“欺骗”才更为重要。因为这关系到常识和底线如何排序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的该不该丰胸的问题。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热点情报所
  • 女子丰胸检出骆驼等动物源性成分?搞清楚,该骂的是美容整形机构

    2024-04-14
    图片
  • 一位考生因为虐猫,即便专业课排名第一,却也被所报考的学校刷掉了。坦率地讲,这事儿要是放到十年前、二十年前,真可能被认为“小题大做”。因为“思想品德考核不过关”这种说法,在唯成绩论强盛的年代是没有太大权重的,也就是说,唯成绩论笑傲江湖很久了。
    甚至,在不同的教育阶段中,人们一度认为学习好,品德就好。以至于我们真要是追溯各届“三好生”,会发现成绩好是主要的。然而,在这场“隔山打牛”的围猎声势中,我们会发现唯成绩论“碎”了。也就是说,人们开始关注考生在成绩好之外的行为和后果了。 实际上,比起“思想品德考核不过关”,更为准确的说法是,人们实在无法接纳一个虐猫者继续通过知识的梯子向上攀登,因为谁也拿不准,虐猫者借助知识的梯子会干出怎样的坏事来。因为就现实来讲,借助知识的梯子攀登得越高越远,如果不能善用,危害往往更大。 当然这是舆论层面比较理性的一种声音。而比这更为激进的另一种声音是“为猫报仇”,就是“我不管你未来会不会继续干坏事,但是既然你已经干坏事了,那么总要受到惩罚吧”。怎么说呢?这种声音多数时候并不是单独呈现,但是却真实地出现在“评论区”。 所以,整体上去看“虐猫考生专业课成绩第一被刷”的前前后后,大概是逃不出“忧未来坏”和“报过去仇”这两个范畴。可仔细去看整个过程,所涉高校却是全程被动:一方面,学校们在舆论层面回应得很被动,除了解释回应,真是不敢节外生枝;另一方面,处理层面也是基于“网友反映”在动作,也就是说,单就高校来讲,即便有原则,但是并不是主动出手去做考生背调的。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网友反映”,即便原则一五一十地摆在学校们的纪律里,唯成绩论还是权重很高的。因此前面所说的唯成绩论碎了,也只是舆论发酵这个前置起了大作用,而对于多数日常来讲,唯成绩论依然是多数人的“真理”。 要知道,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只要我们足够努力,就能进入好大学,实现阶层跨越。正如谷爱凌所说:“只要足够渴望和足够努力,我就能做到任何事情。”这就是唯成绩论教导我们的。虽然现在有人把唯成绩论翻译成优绩主义,但本质上只是叙述主体在变化,并没有真正打破对一个人单一性考量的思维和标准。 这种矛盾之下,赢家和输家就会借助各种纷争释放仇恨和耻辱。所以,看似是持唯成绩论和持唯品德论的两股社群力量在较量,其实背后反映出的是优绩主义正在走向某种“失控”。因为即便是在学历贬值的当下,一位考生可以拿到专业课排名第一的成绩,对很多人来讲依然是值得艳羡的事情。 所以在看待“虐猫考生专业课成绩第一被刷”一事,就不能简单化为“思想品德考核不过关”,更多要从社群分化、原则标准、情绪对抗等层面去综合看待。因为只有如此,所涉的几所高校(考生的母校、考生的意向学校、考生的调剂学校)才能不那么被动。 说到底,学校只是选拔和培育,按规则办事就行,舆论真要是抓着学校的胳膊、按着学校的手处理事情,真不见的是什么值得欢呼的事情。因为回到虐猫行为本身,可能是心理问题、也可能是品德问题,这个学校很多时候是管不了的。换句话说,能管也是管行为和结果,至于思想如何驱动,品德如何释放,父母都不好保证,学校又能怎么办呢?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热点情报所
  • 虐猫考生专业课成绩第一被刷?唯成绩论碎了,但更要警惕唯品德论

    2024-04-06
    5跟贴
    图片
  • 面对农村大龄男青年婚配难的问题,可以摆事实说,这是性别结构不均衡带来的“恶果”,也可以阴阳怪气地讲,这届男人不配这届女人,还可以看不惯,拿彩礼、房子、车子这三件套出气。可专家偏不这样,竟然话茬一转就冒出一句:“引进来,走出去”。大意是:开放国际婚姻,引进海外大量适龄女青年。
    值得玩味儿的是,连所谓的国际婚姻对接国也点了出来。具体是俄罗斯、缅甸、柬埔寨、越南、朝鲜、巴基斯坦等。怎么说呢?阵容还是很强大,可是然后呢?说到底,大龄剩男问题,真以为只是国内的女性比国内的男性少3490万的原因吗? 如果不只是这样的问题,难道国外的女性就更不看重彩礼、房子、车子这三件套?最关键是,不管是国内婚姻,还是国际婚姻,根本的问题不在于结婚本身,而在于结婚之后如何更好的生活下去。而搞清楚这个问题,或许才能更好的面对剩男问题。 毕竟,康德早就说过“人是目的,不是工具”,更准确地讲是“人不是任何人的工具,而是自身的目的”。就这句话来讲,但凡能称得上是专家的人,估计都也知道是什么意思。所以只想说,专家分析原因,也都还听得过去,但要是加上最后的建议“开放国际婚姻,引进海外大量适龄女青年”,着实有些不着调。 这就好比同样是喝水,专家非说碗的效率更高,于是就不打算改进勺子,甚至假装看不见杯子,于是就说从今以后,只生产碗就够了,把勺子和杯子都扔掉吧!这样的道理放到剩男问题上,其实就是逃避背后的真正原因。毕竟我们都知道,剩男问题背后其实存在的是不婚问题,而不是简单的算术问题“男比女多”。 也就是说,农村大龄男青年婚配难其实还对应着城市大龄女青年婚配难。在这个问题上,各种论断看起来都有道理,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这种现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因为纵观全世界来看,结婚率低、生育率低是全球性的特征,不是极个别国家的现象。 而且普遍来看,经济发展(长期来看)越是好的国家,这种趋势越明显。对此可能不少人有异议,经济发展好还不愿意结婚,不愿意生育,你这是忽悠谁呢?这里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经济发展好在起初阶段确实会促进婚育,但是到达一定临界点(经济的、文化的)时,也会导致人们重新审视婚育。 因为,作为个体来讲,对于自身境遇的判断是跟社会环境完全相关的。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只是时代的人,换个时代生活可能又是不一样的人生。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看不惯父母身上时代的印记,可真要是我们从父母那个时代走过,我们也可能就是他(她)们。因为能超越时代的人实在太少了。 所以无论对于大龄剩男问题,还是对于大龄剩女问题,都不能简单归结成算术问题,更不能粗暴的认为“外国媳妇更好娶”,而是要看到具体个人的困境。他(她)们为什么不结婚。是不想吗?还是不敢想?起码得问清楚,搞清楚吧?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热点情报所
  • 建议引进海外女青年解决剩男问题?专家:人是目的,不是工具

    2024-03-26
    484跟贴
    图片
  • 伴着邯郸被害男孩王子耀的丧礼视频流出,这起残酷“埋尸”案再次进入舆论中心。CCTV-12的《热线12》栏目搞得“河北邯郸初中生杀人事件独家调查”咱们就不重点说了,它属于恶性事件发生后主流媒体的一种常规操作,比如采访了王子耀的同班同学,又如专访了王子耀的姑姑。
    怎么说呢?这是剥开这起残酷“埋尸”案必要的一部分,但是想让三个“小坏种”付出代价,显然远远不够。可即便如此,CCTV-12的《热线12》栏目能迅速介入,依然还是对事件走向起到很大推动作用。就此而言,真心希望更多主流媒体加入进来,甚至如果可能,也采访一下三个“小坏种”的主要亲属,尤其是他们的父母。 在这个问题上,可能不少人认为,这个阶段让三个“小坏种”父母们曝光,会让三个“小坏种”父母们遭受网暴。是的,这个结果肯定难以避免。但是现在的问题是,既然三个“小坏种”(据说都13岁)大概率难以“被死刑”或者“被无期”,那么作为他们的监护人,也就是父母,难道不应该承担责任吗? 说句不好听的,狗伤人达到一定程度,主人还得入刑,何况这是逆子杀人,总得有所担当吧?所以,不能什么好处都让“未成年”这个免死牌给得了,总得有个平衡的处置办法,才能起到惩处作用、起到震慑作用、起到安抚作用吧?否则未成年人保护法就真的成为“未成年人袒护法”了。 当然,法理层面如何调整,这不是一句两句能掰扯清楚的。但无论如何,在衡量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上,是该打破“年龄认知”这个纲线了,而应该从“行为认知”出发,去更好地主持公道。当然这条路要想走下去,依然要付出很多代价和努力,可即便如此,我们也要在每一次残酷事件发生后,尽力去推动和呼吁。唯有如此那些残酷的恶才可能被更好地收拾住,否则谁来为“王子耀们”的亡灵留痕。 另外,在王子耀丧礼后,舆论中还出现很多“事后察觉反常”的报道。比如“家属称遇害初中生和家里要到钱才上学”,这应该主要是为“霸凌要钱”找支撑;再如“邯郸杀人案嫌犯被带走时神态平静”,估计是为凸显三个“小坏种”的心理素质好;还如“邯郸被害男孩父亲怀疑另有帮凶”,为案情走向提供了新思路。 一定程度上,这样的“事后察觉反常”的报道也属于媒体调查的老套路了。但是关于“邯郸被害男孩父亲怀疑另有帮凶”的报道却再次引爆舆论。最早的版本是,一个网友亲身实地测试,在事发地想要挖个埋人的坑,没有六七个小时搞不定。紧接着被害男孩王子耀的父亲和律师团队进行挖坑测试,表示成年人都挖起来很难,不明白三个未成年人是怎么挖的,猜测是否有帮凶。 对于“难挖”,解释有很多种,但这两种比较靠谱:一种是当地土质比较硬,另外就是北方的冻土层还没解冻。总之无论从哪个角度讲,三个未成年人想要挖坑埋掉一个人,不是很容易。到这一步,怎么说呢?倒希望这是真的,要不然太可恶了。 人们常说,世间的罪恶不讲逻辑,可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希望罪责能在可复盘的逻辑里被扼杀。要不然,三个“小坏种”得不到惩处,人世间该多么“意难平”。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不过非专业的网友和王子耀的父亲和律师团队都觉得不正常,估计警方在后续侦查办案中也会留意的。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热点情报所
  • 邯郸被害男孩父亲怀疑另有帮凶?倒希望这是真的,要不然太可恶了

    2024-03-17
    42跟贴
    图片
  • 我又又叒叕产生10W+爆款啦,大家快来围观吧~
    热点情报所
  • 这届315看来是偏重拿“吃喝”开刀。热搜上除了315晚会“爆榜”,紧跟其后的竟然是“淀粉肠塌房”、“梅菜扣肉,槽头肉”、“315奶茶”、“315预制菜”,当然315这天人们所关注的问题远不止这些,只是说这届315“吃喝”上榜比较多,食品安全依然任重而道远。
    要知道,淀粉肠、奶茶、预制菜都是近来比较有群众基础的吃喝。暂且不说它们是不是健康食品,单是从受欢迎度层面讲,确实算得上“全民吃喝”。可能有些上岁数的人对此嗤之以鼻,认为“我从来不吃”就是“它们不受欢迎”。 可现实的情况是,不管是被动的吃预制菜,还是主动的喝奶茶,这些都已经成为难以回避的现实。至于梅菜扣肉是拿槽头肉做的,不管是不是“公开的秘密”,内行人那句“外面的肉菜少吃”还是有点道理的。 这么讲,当然不是说外面的肉菜坚决吃不得,而是说在外面吃饭,尽量找那些卫生条件好的,声誉持久的门店,甚至有时候点菜,也通过菜品价格掂量一下“综合质量”。说到底,一两块一根的淀粉肠,就是记者不暗访,专家不揭秘,稍有生活常识和经济常识的人都清楚,它肯定不会“太健康”。 换句话说,淀粉肠早塌房了,只不过塌房上的不是热搜,而是“习以为常”的“心馊”。由此也就能理解,为何“淀粉肠塌房”的话题下面, “那我就放心了,淀粉肠没肉最安全”会成为最热的评论。甚至更吊诡的是,“肉多的没有淀粉的烤着香”和“但凡肉多一点我都不吃”竟然是风评主流。 说实话,这些到底是真心维护淀粉肠,还是无奈反讽吃喝烂,也是不太好确切地给出结论的。但可以肯定是,淀粉肠肉少不是塌房的关键,而是鸡骨泥成分让很多人不淡定了。虽然记者强调淀粉肠无专门国标,可企业标准里的水和脂肪含量却越来越高。 尤其是骨泥商家那句“骨泥不建议人吃,烧烤也不行”着实扎心。而且电商平台显示出售鸡骨泥的多是经营宠物食品商家。什么意思呢?就是鸡骨泥是给宠物吃的,是宠物食品的一种添加成分。而说到宠物食品标准,自然是不如人类食品标准更严格的,起码理论上是这样的。 当然说到骨泥,也不是说人类食品中就没有添加的,而是添加归添加,关键看骨泥生产的标准又是怎样的?要知道,骨泥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已被广泛用于制作肉丸、肉饼、肉馅、肉松、灌肠等,或作为营养添加剂添加到饼干、面条、糕点等食品中。 也就是说,同样说的是骨泥,可能并不是一种东西。从营养成分角度讲,骨泥含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骨胶原和软骨素,同时还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特别是钙含量较高。但要是从来源上讲,“骨泥很脏”这个问题也是无法回避的。 说到底,三五块一斤的鸡骨泥能卫生到哪里?所以有人联想鸡骨的来源是“吃剩的骨头”、“屠宰场的边角料”也就不难理解了。而且骨泥商家自己也说“骨泥不建议人吃,烧烤也不行”,言外之意其实已经很明显了,就是“硬要吃,吃不死”,但是肯定不如吃肉更健康。 不得不说,这是位有节操的骨泥商家。骨泥怎么做的暂且不论,但是能站出来强调“不建议人吃”,也算是为“食品安全”做贡献了。可能有人会质疑,既然“不建议人吃”,为何还要生产?这里要搞清楚一个问题,“不建议人吃”不代表“动物也不能吃”。 所以真要是怪怨淀粉肠里添加鸡骨泥,还得怪怨淀粉肠商家。当然这是从生产端角度来看的。而回到购买和食用端,也就是食用淀粉肠的群体们,所谓“肉多的没有淀粉的烤着香”和“但凡肉多一点我都不吃”的言论,更像是为消费难升级和消费正降级做强词夺理的辩护。毕竟在消费社会里,就算口舌尝不出好坏,可价格也是能显现出好坏之分的。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热点情报所
  • 淀粉肠塌房?比肉太少更塌的是“骨泥不建议人吃”

    2024-03-15
    9跟贴
    图片
  • 伴随着警方初步回应“案件正在调查中”,网传的“河北省邯郸市男孩被三名同学杀害一事”正式进入舆论视野。虽然“长期遭受霸凌”、“尸体被掩埋在废弃蔬菜大棚”、“被害男孩面目全非”等信息并未得到权威证实。但是碎片化的现场视频和被害男孩亲属在网络上的持续输出,却基本可以说明,那些传言“十之八九”可能就是残酷的事实。
    一定程度上,无论是舆论层面,还是被害男孩亲属,对于三个“小坏种”所谓的手段极其残忍、心理素质强大,应该都是愤怒至极的。所以舆论层面泛起要求“斩立决”和修改未成年人刑责条款的声浪也就不足为奇。 当然后续如何处理,可能还需要等到事情水落石出后才能有所定论。但是关于校园霸凌的问题却需要当回事掰扯一下。因为被害男孩的亲属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凶手第二天面不改色去上学,发现孩子遇害后,家属去学校找老师,校长出面回应称孩子的死纯属意外,班主任也很好,学生保证在学校没有受过欺负。” 我们虽然不能百分百保证被害男孩的亲属所说就是校长的原话,但是就以往类似事件中校长们的甩锅操作来看,出现“孩子没了,全是好人”的局面也是不难理解的。虽然说在真相没搞清楚前,找学校的责任有些为时尚早,但是作为校长,面对失去孩子的家长,急于切割责任的操作还是有些嘴脸丑陋。 不夸张地讲,这真是为了乌纱帽,脸都不要了。之所以这样讲,倒不是让校长或者班主任负直接责任,而是作为校长和班主任,起码应该在事情发生后与被害男孩的亲属站在一边,或是不站在一边也行,起码的同情心和自责心应该有吧? 平心而论,哪怕被害男孩的亲属再不懂法,也不至于跳过三个“小坏种”,让校长和班主任抵命吧?归根结底,被害男孩的亲属只是不理解,为何自家的孩子从被霸凌到被杀害,学校竟然毫不知情?最关键是,惨剧已经发生,校长却还拿“意外”说事儿,你们说这话谁听了能好受? 要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后,校方有没有责任?责任多大?法理层面会有对应的评判,至于校长说了什么?班主任好不好?不是一张嘴就能决定的事情。换句话说,乌纱帽能不能留住?班主任能不能继续教书?还看具体的事实是什么。 所以事情恶心就恶心在甩锅的嘴脸太明显,以至于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既视感。按理说,作为校长也好,班主任也罢,哪怕再怎么担忧自己的乌纱帽和工作,面对人命一条,起码的惭愧感应该也有吧? 毕竟男孩是自己学校的学生,是自己班里的学生,就凭这点组织关系,难道不应该感到惭愧吗?说句实在话,别说是一条活生生的人命,哪怕是自家的一条狗、一只猫“意外”死亡,作为有关系的人,难道心不会痛吗? 可能有人会说,校长也难,班主任也难。是的,发生这样的事情,事件中心的人都难。可是不要忘了,最难的人是男孩的亲属们,尤其是他的父母。也就是说,不管是谁,此时此刻应该站在男孩父母一边才对,哪怕只是一句温柔的话语和一句低声的抱歉,也是极其重要的。 当然说到校长难和班主任难,人们或许会说,他(她)们背后也有家庭和孩子,如果不切割责任,可能前途和工作就没了,然后就是一系列的连锁悲观画面。基于此,这里强调一个基本常识,就算学校有责任,也只是间接责任,并且间接责任也不是笼统的,而是看学校对霸凌知不知情?有没有采取过相关措施进行防范?而不是一出事,就是校长被免,班主任被开。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热点情报所
  • 邯郸遇害男孩亲属称“校长说死是意外”?为保乌纱帽,脸都不要了

    2024-03-14
    4811跟贴
    图片
  • 近半个月以来,“点读机女孩”频繁上热搜。根据媒体梳理出的时间线来看,最早进入舆论视野的视频是2月29日发的,大意是“点读机女孩”高君雨得了一种罕见的脑瘤,视频标题为“接下来就要手术了,大家等我好消息”。
    平心而论,就算高君雨这个名字不对应“点读机女孩”,一个二十出头的阳光女孩突然罹患罕见的脑瘤,也是很挠很抓世人心。可问题是,那句“哪里不会点哪里,so easy!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早已将高君雨“封神”,不管是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都被洗脑过一段时间。 换句话说,就算没有群众基础,频繁的广告也能让人知道“点读机女孩”是谁。所以,网络上传出高君雨得了罕见脑瘤的视频,自然会瞬间引爆舆论。人们唏嘘无常也好,感叹青春易折也罢,总归关注是不缺的,流量自然也十分澎湃。 然而热搜就是这样,有时候可以人为摆弄它的来向,可是一旦热起来,却难以掌控它的方向。如果说,2月29日的“点读机女孩”高君雨得了一种罕见脑瘤的视频是热搜的来向,那么3月10日的“点读机女孩”高君雨状态突然变差、持续发烧不退、现在已经紧急转进了ICU的视频是热搜的进阶催化剂。 要知道,再挠心、再抓心,只要同心情没有下场,热搜也只停留在唏嘘和感叹。然而当“状态突然变差”、“持续发烧不退”、“紧急转进ICU”这些字眼闯进舆论视野后,想必早前就被挠到抓到心的人们,此刻肯定是瞬间失控的,也就是同情心彻底沦陷了。 只可惜,同情心沦陷的时刻,严苛心也在泛起。于是就出现了“质疑波”,并且是“有图有真相”的“质疑波”,最典型的是“人物的穿着与季节不符”,导致近半个月发出的视频,马上被质疑是“库存视频”。并且伴随着账号下评论区限制留言评论,人们觉得事情越来越邪门。 可能是受到舆论的压力,高君雨的妈妈用女儿的账号回应了一波,中心思想也很明确,意思是大家质疑的没错,但是锅是MCN的。换句话说,他(她)们一家也是受害者。闹了半天,都是MCN的错,可问题是,有人信吗? 不信的原因,也不是因为高君雨的妈妈回应的问题,而是整个过程中还传出“收钱”(好心人给的资助)的截图,而且就是在频繁上热搜这段时间。对此很多人也纳闷,为何不在治病时玩这套儿呢?起码不会这么难堪吧? 这里先补充说明一点,根据中国传媒大学工作人员回应,高君雨手术是在毕业之后做的,学校当时已通过专项基金给予一定资助。这其实也是从另外的角度回应,近期的视频是“库存”,不是近期发生的事情,起码不是对应发布时间节点发生的事情。 基于这个事实,只想说在上热搜的问题上,高君雨的家人应该徘徊过。也就是说,后续上热搜这些操作是出自MCN之手,应该也不假,但是要说高君雨的家人一点也不知道,确实没有说服力。所以高君雨的母亲回应,也只能说将舆论反噬的火势全面引燃。
  • “点读机女孩”翻车?闹了半天,竟是MCN玩砸了

    2024-03-11
    163跟贴
    图片
  • 妇女节刚过,不得不承认女性确实越来越被社会尊重了。放假虽然不多,但是有假终归是好事。最关键是,无论是官方口径,还是民间氛围,确实把女性捧得很高。虽然很多人说,在折叠的市井里,依然有不少女性未受到尊重,但是无论是横向对比,还是纵向对比,这些年来,女性权利肉眼可见在增多,这应该是没什么异议的事情。
    谈这个问题,是想说另外一件事情“小伙围观俩女打架走开被指冷漠”(关键是小伙遭到网暴),事情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东莞一小区地下停车场内俩女子因车位问题发生口角,继而打架,一黑衣男子路过看到后停留片刻便走开了。视频到此就结束了,但是视频传开后,至今黑衣男子还未能摆脱网暴。 对此黑衣男子发视频称:“看到这种情景当时自己懵了,一时不知道该拉谁,也担心自己被卷进去,并没袖手旁观,而是走到一边打了物业和保安的电话,没想到事情过去这么久还能被网暴。” 坦率地讲,黑衣男子所称没毛病。因为突然遇到打架的事情,在不知道原因的情况下,确实不好掺合。再说,黑衣大哥也不是干脆不管,他走开后给物业和保安打了电话,也就是说在自己管不了的情况下,他也尝试过别的办法去干预。 从这个意义上讲,黑衣男子其实做得“很标准”。因为在现代社会里,我们需要的不是直接层面的“行侠仗义”,而是需要程序层面的“行侠仗义”。因为对于俩女打架,不管结果如何,最直接的责任还是当事俩女,至于外部力量如何良性干预,是不是及时干预,底线是不触发二次纠纷。 也就是说,只要没有把握平息纠纷,那么袖手旁观是最好的姿势和态度。当然这里面也有特殊情况的存在,如果俩女打架的过程中,一方使用致命手段攻击另一方,作为目击者要是有能力阻止,还是尽力去阻止,但是这个度如何把握,也全看目击者自己如何判断了,作为“事后诸葛亮”的群众眼光,还是不要强人所难。 实际上,这件事情在现实中已经结束了。事情是发生在上个月20号晚上,到现在已经过去将近20天。可是网上却持续发酵,以至于当事黑衣男子实在扛不住了,对着镜头指着“小黑板”复盘现场情况,以示自己“很无辜”。 当事黑衣男子指责“小黑板”,一边比划现场情况一边说:“好多人在这边围观,我是莫名其妙的,本来是去劝说,结果走上第一线,她们在我面前打,所以那时候我其实跟俩女的也不认识,我也不知道她们有没有其它的仇恨啊,所以她们打的很猛,我一下子不知道拉谁,因为我拉其中一个,肯定会被另一个打,而且我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看到打这么凶猛,我当时就懵了,后来我一转头发现所有边上邻居也没有帮忙啊,每个人都拿着手机,不同角度的在拍,我知道我死定了,我要走了,不然的话,我就要变成第三者,我走掉之后马上给物业和保安打电话,就这样我就被网暴了,被追问是男人吗?” 到这一步,似乎也就明白开始那段视频是咋回事了,是谁拍的了。也就是说,真要是指责,也应该指责躲在远处拍视频的那些“邻居们”。不得不说,很多时候网络层面的判断多是编排判断,也就是说事实可以不全,但是编排必须够味,就如黑衣男子所担忧的“第三者”,只要稍加把视频编排一下,就可能变成“黑衣男出轨,原配大战小三,场面极其劲爆”。是的,这是流量密码,更是围观趋向。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 小伙围观俩女打架走开被指冷漠?庆幸的是,这次评论区明白人挺多

    2024-03-09
    25跟贴
    图片
  • 虽然舆论层面总是刮着“建议不要建议”的风,但说句实话,有建议总比没建议强,当然我们这里说的是有建设性的建议,不是热搜建议,更不是网红建议。只可惜,很多时候一些建议只是看起来很美好,而建议者就好像从来没想过落实的问题。
    于是,初衷虽好,但却因为现实骨感,建议终于还是走向了不要建议的宿命。就拿冲上热搜的“建议消除简历第一学历概念”来讲,乍看起来确实是在为教育公平和就业平等代言。并且“一、二、三、四”也写得很明白。 比如一说:“健全完善相关法规政策,着重对招生歧视、就业歧视作出更加明确的禁止性规定,制订更加明晰、更为严格的处罚性条款。”这话看似什么都说了,但是好像又等于没说什么。因为每句话要想落实下去,没十年、八年是实践不通的。 再看二说:“健全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健全以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多元评价标准,消除学生档案、求职简历第一学历概念,破除对学校出身的显性和隐形限制条件。”怎么说呢?讲得都对,可是这么多年来,“名校热”何时退过烧? 至于三说:“加强督查检查,全面清理纠正招生单位、用人单位出台的唯学校“出身论”不合法、不合理规定及做法,对涉及违法的,坚决依法查处。”是的,坚决查处,打工人肯定是举双手双脚支持,但是这年头,各方的成本都高,真要这么整,都估计很委屈。 还有四说:“强化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率先垂范,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出身选人用人导向,形成良好的社会示范效应。”说到这,逻辑没毛病,可是细想想,如果连第一学历概念都没有了,各种二代们会不会更猖獗? 具体为什么各种二代们会更猖獗,这个逻辑不难理解。但需要正视的是,之所以第一学历概念一直以来被全社会看重,就在于第一学历概念对应的高考是选拔中最公平的门槛设置,并且没有之一。这么说,当然并非说高考就绝对公平,也不是说我们就完全依赖高考一锤定音,而是它算相对公平的最大公约数。 而假如消除简历第一学历概念,意味着把仅有的相对公平的最大公约数也没有了。可能有人会说,既然打算消除简历第一学历概念,相关配套措施肯定会跟上,也就是在“一、二、三、四”以外,还有“五、六、七、八”,甚至会有“九、十、十一、十二”。 是的,逻辑上没毛病。可是还是要问一句,真要落实起来,能下得去吗?说句不好听的,很多第二学历、第三学历得来,也就是得来个证书,因为有的考试都没考,毕业答辩都没答辩,只要交钱就可以顺利毕业。 可能有人会说,你这说的是函授吧!全日制的后取学历还是有含金量的。这个真要是抬杠起来,估计真还没什么好结果。因为最后一句“能力才是最主要的”会压倒一切,可又好像面对各种二代们显得不够硬气。 所以,讨论归讨论,还是要聚焦在该不该消除简历第一学历概念的问题上。不可否认,如果放到理想的环境下,消除简历第一学历概念确实利于教育公平和就业平等。可是,真实的世界终归是相对公平或平等。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热点情报所
正在载入...
正在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