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鹏

姬鹏

关注
5.5万粉丝
1关注
1835被推荐
IP属地:青海

媒体评论员,曾供稿凤凰网、知音网等

16枚勋章

书生之见,看事件背后的逻辑。

  • 据央视新闻报道,美国当地时间12月13日,美国前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以下简称佩洛西)在卢森堡出席一次官方活动时受伤,并被送往医院接受医疗评估。而且报道中也特别补充说明:目前佩洛西正在接受医生和医疗专业人士的治疗,且还仍在继续工作。
    按理说,报道也就一百多字,读出佩洛西卸任、得出佩洛西没事,应该是件很容易的事情。最关键是,报道还援引了美国广播公司的消息,声称从知情人处获悉,佩洛西只是从楼梯上摔下来后臀部受伤,可能需要接受手术。” 换句话说,这只是一则关于前政治人物的猎奇报道。因为就实际来看,佩洛西现在只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美国大妈,起码在一些美国人眼中是这样的存在。之所以强调这些,是想说,在评论区吃席的你们其实就是吃屁。 一定程度上,我们能理解,有些人在评论区强调“楼梯没事吧”、“人还活着吗”、“等一个讣告”意味着什么。因为佩洛西在任上时,对台政策不是很友好,以至于宏大叙事也好,个人情怀也罢,总觉得这美国大妈赶紧死了最好。 坦率地讲,有这样的情绪基于立场主义而已,确实也没问题。但是现在的问题是,佩洛西已经卸任两年多了,最关键是她老人家真的没事。讲得直白一些就是,一个84岁的大妈摔了一下屁股。 掰扯这些,倒不是维护佩洛西什么,而是回到人的立场,不管是吃瓜还是幸灾乐祸,都要搞清楚事实是什么,尤其是非要上强度的时候,起码知道真实的逻辑是啥?否则动则先入为主搞吃席,到头来也只有吃屁的宿命。 我们能理解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大妈摔了一下屁股上异国的热搜,但是不能理解的是,有些人的代入感强到无脑的地步。很多时候,不得不让人怀疑,鲁迅那句网络名言“人的悲喜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并不准确。 只能说这样的描摹对“非强度”事件适用,但凡涉及“上强度”事件,就会发现热搜很癫,评论很疯,以至于邻家谁死了不重要,邻国谁死了很重要。可就想问一句,佩洛西死不死,真的影响你涨薪吗?还是影响你的性生活? 《礼记·曲礼上》早就说过,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可是现在看来,比这更不堪的是,有些人不但素养不过关,阅读理解也是很不及格。总之就是“强度上来”,真是不管礼也不管真,主打一个“嘴炮响亮,内心火热”。
    热点情报所
  • 84岁的佩洛西摔了一下屁股,你们却在评论区错把吃屁当吃席

    6小时前
    图片
  • 时隔两年,张文宏再次冲上热搜。可这次不是因为他对抗新冠坚持群体免疫立场,而是因为“视频带货”保健品,最关键是很多老人都信了,并且已经下单了。然而伴随着报道《张文宏:气到想报警》和快评《“张文宏”们开始带货?打击AI造假关键在揪出背后黑手》相继释出,讽刺的真相正式进入舆论视野。
    按照张文宏的说法,事情已经有几个星期了。实际上,事情可能更久一些,只不过他是几个星期前发现的。要知道,用AI冒充张文宏带货保健品的操作属于“双杀”,一杀是基于很多人对保健品的不明真相,另一杀是基于很多人对AI的不明真相。 也就是说,在“双杀”之下,加上张文宏本来的影响力,真可谓不上当都难。可是说起来也是够讽刺的,没怕过新冠的张文宏竟被蝗虫AI气到想报警,你们说这都是什么事儿?张文宏说自己发现就立即投诉,可无奈的是,假的AI合成信息就像蝗灾一样,一次又一次发生,像漫天飞过来的蝗虫一样害人。 以至于张文宏实在投诉不过来了,都气到考虑过向警方报案,但假的AI的账号一直在不断变化,看不见也摸不到,就像幽灵一般难以描述,只能寄希望于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张文宏原话是这么说的:“报警总要有个对象对吧,现在报警报谁呢?他一天换一个账号,而且全是虚拟的,我向谁报警?所以我认为,他侵犯的是消费者的利益,我觉得相应的部门应该来进行处理。” 这里有必要强调一下张文宏发声的初衷和立场。一定程度上,从消除误会之后,张文宏的初衷和立场就已经全面走向公众利益。而且张文宏也是真的很给平台和警方留余地。因为平台和警方但凡能把监管力度做到监管造谣生事的力度,真的不至于闹出这么大的笑话。 要知道,类似利用AI冒充名人身份进行视频带货、社交诈骗的事情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只有闹出舆论上的动静,称得上风险舆情了,相关部门才会站出来以正视听,进行严正声明:网民需警惕,各方要合力,强化鉴伪技术破“AI 障眼法”,织密反诈网,筑牢信息安全墙。 反正是,该说的话一句都少不了。接下来,如果要是还有人被骗被诈,不说活该,估计也会推向命中该有此劫。记得在新冠时期,人们总说新冠是有生之年的梦魇,可现在才发现,不管是张文宏还是被骗的人们,在AI造假面前,简直就是无知的小孩儿。 之所以这样讲,倒不是怪张文宏和被骗的人们无力,而是在AI向恶面前,相信科学和信任常识竟然会如此不堪一击。前面我们说张文宏很给平台和警方留余地,其实是想说,这不是张文宏在玩人情世故那一套,而是在现实面前,就是这个鬼样子。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热点情报所
  • 说起来也是够讽刺的,没怕过新冠的张文宏竟被蝗虫AI气到想报警

    1天前
    29跟贴
    图片
  • 祁天道账号被封?果然,是边内还是边外还得以蓝底白字的通报为准

    2024-12-05
    37跟贴
    图片
  • 面对“锡悦戒严和琼瑶自杀”,我们真还该学这俩人中龙凤的真性情

    2024-12-04
    图片
  • “吴柳芳们”不能再解释了,要不然蠢货们以为穿棉裤游泳才正常

    2024-12-01
    14跟贴
    图片
  • 没人关心吴柳芳是不是给体操扣屎盆,可她要感谢怒斥擦边的管晨辰

    2024-11-24
    4跟贴
    图片
  • 伴随着“浙大传媒国际”(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的情况通报,在网上发酵多日的“贫困生多次晒国内外旅游照”一事正式进入舆论视野。节奏上自然是充满程序的,起码通报层面来看,“第一时间”、“调查组”、“面谈”、“审查”这些严辞是拉满的。
    并且也跟公众交代了一些基本事实,起码说服力上、逻辑上还是能勉强站住脚的。通报里说,方某为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2021级本科生,也就是说,方某现在已经是准大四毕业生。就实际情况出发,如果方某不考研考公,估计已经开始准备着手找工作了。 当然,“浙大传媒国际”方面为更好地给公众一个交代,更准确讲是给“举报者”一个回应,一并把方某2021-2022学年、2023-2024学年、2024-2025学年秋冬学期被认定为资助对象的情况也说了一下,最关键提到2022-2023学年没给方某资助的情况。 当然理由原则上也是可以说得过去的,原话是2022-2023学年因经济困难有所缓解未申请资助对象资格。对于这些情况,“浙大传媒国际”方面也是求生欲很强,坚定立场地强调认定流程和申请材料合规。 最后的结论当然也是痛定思过的。学院方面批评教育、取消资助,学生方面接受处理、书面检查,主打一个感谢监督,自我批评很上头。按理说,事情到此为止,也该结束了,可是“举报侧”好像很沉默,除了截图爆料,好像也就没在发声了。 之所以要掰扯这个事情,是想说“情况通报”只是讲了基本事实,但是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尴尬,貌似所谓“资助管理办法”是没有说服力的。咱们倒不是说“浙大传媒国际”方面不够光明磊落,而是在助学金的认定和发放上,不仅各地高校书面程序和实际程序多是两张皮,甚至各地低保户的认定也是书面程序和实际程序多是两张皮。 低保户的问题咱们暂且不论,但关于助学金、奖学金的发放,上过大学的都清楚,成绩还是第一指标,其余就看人品和情商了。当然遇到好的班主任或者辅导员,可能会相对客观一些。 但总体上而言,只要你成绩出众,奖学金、助学金总能拿到一个,并且多数时候是成绩好的同学轮流拿。毕竟僧多肉少,总让一个人或者几个人拿也是难以服众的。由此再去从侧面看方某2022-2023学年没拿到资助,更能看出一些实际流程。 所以网上流传方某保研清华,很可能是真的。因为倒推可以得出,方某只有成绩出众,才可以几乎年年都拿助学金。在这个问题上,“浙大传媒国际”方面虽然没有提到奖学金,但是很可能,方某没拿到资助那个学年,很大可能拿到了奖学金。 着重强调这个问题,不在于我们要挖坟方某,或者要抄检“浙大传媒国际”在管理层面的问题,而在于我们必须认清一个事实,国内的助学金、奖学金发放都是“一问一个不吱声”。所以有人提到方某是不是要把之前的助学金退还,只想说这不是一个人的问题,真要退起来,这事会引发各种“地震”。 不得不承认,在这个事情上,不仅那位晒旅游照的“贫困生”太年轻,“举报的同学”也很天真。因为两人都没有把准现行体系下,国内高校助学金发放的游戏规则。说到底,现行的语境下,助学金是用来资助学业的,不是用来享乐。 所以,仅凭这一条,方某和“浙大传媒国际”也是扛不住舆论质疑的。但同时也要认清一个现实,像方某一样被资助的学生也不少,只不过他(她)们没晒旅游照,没被“举报”。并不是说资助一个学生,学校真会派专人进行家访,最终认定该不该资助。 因为对于资助这个事情,摆在执行层面就是个资助指标下放的过程。这种情况,在一个班级为单位的组织里,自然总要把钱发下去。虽然怎么发学校有规定,但是执行层面,该给谁就是个“操作”问题了。
    热点情报所
  • 真心话,浙大那位晒旅游照的贫困生还是太年轻

    2024-11-23
    196跟贴
    图片
  • 报复社会类的案件看多了,你会觉得很多道理越讲越连自己都不会相信,何况是一旁的听众?就拿发生在天津的“幼儿园老师教唆全班扇男孩耳光”一事,猛一听,你可能会觉得:这都什么玩意儿,怎么能这样教小孩?
    可是,当幼儿园方面说出前因后,你或许会觉得那个教唆全班扇男孩耳光的老师可能并没有坏透,更有可能是个有原则的人,只不过在大的正确下,她那么做确实不够正确。所以她被开除自然也是可预料的结果。 要知道,老师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这个孩子殴打过两名特殊的孩子,打了一个不会说话的孩子,还打坏了另一个孩子的人工耳蜗。到此为止,可能再去看“全班扇男孩耳光”那个视频就没那么让人难以理解了。 之所以这样强调,并不是认为“以暴制暴”或“用魔法打败魔法”就是最佳策略。而是想说,当这个男孩的家长要赔偿,被男孩打的两个特殊孩子家长也在找园方要说法时,幼儿园到底哪里错了? 不可否认,从管理的角度讲,幼儿园方面确实难以脱责。但是像孩子欺负孩子,孩子霸凌孩子这种事情,仅靠“从严从快”、“举一反三”就能解决吗?说到底,很多事情发生就发生了,而且就在谁也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就发生了。 如此之下,谁来说说到底幼儿园该怎么做?这样的事情就能杜绝了?很多时候,我们总以为原则能解决一切,共识能消除偏见。可事实上,发生在这世间的大多数悲剧、惨剧,往往多是没法说理,甚至都没法吐露的。 坦率地讲,出于正确性,那个教唆全班扇男孩耳光的老师确实不该那么做。暂且不论那个男孩会怎样,就全班孩子上手扇人这事也让人觉得很不现代化。可即便如此,面对一个不会说话的孩子和一个听不见的孩子,总觉得老师这么做又很解气。 因为道理再高尚,再正确,也难掩人们朴素的情绪反应。这些年来,人们总在强调权利的、个体的,可是回到那些卑鄙的、冷酷的、报复的人那里,你的命不过是他惩罚社会的代价。 在这个问题上,很多人强调“系统问题”,可这里不夸张地讲,在面对那些受害受难的个体时,还是多强调人渣是怎样炼成的吧,而非是陷入反思逻辑,为人渣脱罪。我们不知道报复社会的那些人渣为何那样做,就跟不知道一个孩子为何会对另两个孩子下死手一样,而且还是专挑弱者下手。 我们当然也不知道,那个男孩长大后会怎样。或许正是因为他被全班同学扇了,他才意识到他不该欺负那两个特殊的同学。不得不承认,一件事情的好与坏,真还拿一件事情的表面对错无法衡量。 就此再去评判那个教唆全班扇男孩耳光的老师,谁来说说,她到底哪里错了?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权利”变成了一种必须维护的东西。尤其是“逻辑混乱下的权利”竟然也能很自洽地去维护。 这就使得很多人把不是权利的权利也当权利去维护,以至于只要自己受委屈了,也都是别人的错。如此之下,当自己无能到无法精准定位原因时,就开始拿无辜者和弱小者出气、开刀。由此说回新近的报复社会类的案件和被全班扇耳光的男孩,还觉得只是“系统问题”吗?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热点情报所
  • 谁来说说,那个教唆全班扇男孩耳光的老师到底哪里错了?

    2024-11-19
    8跟贴
    图片
  • 伴随着“夜骑开封”被按下暂停键,青春的行情彻底跌停。你们口口声声说,青春没有售价,可最后还是称他(她)们是穷学生,靠父母才攒出“说走就走”的Passion。而且开始也说得好好的,景区免票,文旅欢迎,央媒表扬,平台支持,总之决心是要把开封整火,力创河南旅游新地标。
    可是一出事,怎么就翻脸了。真是“吃席人人有份,顶缸学生受罪”。听说就因为要降火“夜骑开封”,当地一些不夜骑的学生也被一定程度上限制夜晚出行了。毕竟“一刀切”这种老操作可比什么倡议书疗效快嘛。 就这还不算完,听说就连骂夜骑的学生,也是分境界的。就比如骂夜骑学生是“移动造粪机”和“酒囊饭袋”那位大学班主任,我们不妨把它称之为第一重境界:骂爽就行,跟得体无关。当然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校方怕被网暴,早早就站出来领人头,事情已经进入通报流程。 第二重境界呢,就是典型的替领导分忧,全程本着“为你好、要你好”的口吻,不仅骂了你,还要你承认错误,感恩戴德。这部分主要是专家和媒体,主打一个说好的时候也是他们,说不好的时候还是他们。 第三重境界,就开始玩议题跳转了,这部分属于专家和媒体里的鸡贼。他(她)们深知老骂学生也不是个事,所以反嘴就开始骂开封了。骂开封当然也不敢带上领导,所以话题设置是“开封市民吐槽别来夜骑了”。而热搜这么一上,懂点流量密码的人都知道,“地域黑”这枚流量核弹要引爆了。 并且这个地域黑操作还是套娃式的。首先这么一整,河南当地会对开封形成本地围攻,就跟家族内部出了败类,各门户派长老进行轮流批斗一样,最终肯定会给出结论,以儆效尤。紧接着外地人会搂着开封把河南进行整体地域黑,最终与过往刻板印象共振,把河南人一顿饱骂。 到此为止,大家有没有发现,明明学生只是夜骑了一下,开封方面想借势搞搞经济,没想到竟然罪过能被上升到河南怎么了,河南人就那样的高度。不得不承认,在骂上反复横跳,他(她)们可真会玩儿。 当然有些问题也要必须承认。其一、学生想通过夜骑丰富生活,这真的没毛病;其二、开封想借势把经济往上搞,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其三、社会调节系统出现不适,真不会天塌下来,想办法,基于人性化去调整就行了;其四、不要阴谋论、更不要阴阳怪气;其五、夜骑就是夜骑,少些代入感,多些现实感。 如此种种,其实可以谈很多。就想说,凡事不要动不动上价值观。要搞清楚,进入两千年以后,伴随着社会原子化的不断加剧,不同的选择、多元的存在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种时候,最好的面对其实就是共存和接纳,而不是稍有不适,就开始怀疑一切,甚至玩说了不算的把戏。 也就是说,在“夜骑开封”这件事情上,不管是当局也好,还是舆论也罢,最紧要的是办好线下事,而不是在线上呼吁和吵闹。这就跟家里的水管漏了一样,最先应该做的是赶紧修理,而不是抱怨怎么坏的。 可现在的事实是,你们抱怨水压过大,把罪过往水身上赖,你们说这样玩体面吗?毕竟照你们的逻辑来看,城市发生洪涝灾害也该怨老天爷不长眼,跟市政排水工程质量无关。可问题是,这么整,各位良心上能过去吗?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热点情报所
  • 骂完学生骂开封,你们难道只会在骂上反复横跳吗?

    2024-11-10
    图片
  • 不得不承认,在安全和大局(正确)面前,青春和Passion终究是要让步的。
    先是一大学班主任在班级群直言“夜骑开封”的大学生们是“移动造粪机”、是“酒囊饭袋”。大概是想表达,只要跟学习无关的行为都是有罪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这位班主任被举报了,为此校方还专门成立工作组核实,说后续会有相关通报。 一定程度上,你说这位大学班主任真有什么坏心眼儿,肯定也是没有的,最多算是认知不够高,嘴巴有些脏,反倒是举报本身和校方反应有些过激了。说到底,面对新潮事件,任何人都是有权利说一嘴的,只要不是直接地针对谁攻击,也都是没多大问题的,反而举报和调查这些带有强力矫正色彩的霹雳手段更容易走向扭曲。 当然,伴随着河南开封发文《青春要激情,更要平安》。单车平台们也以《倡议书》的形式发声了。从安全问题、健康问题、单车维护、环境影响四个方面强调“夜骑开封”该“刹车”了。并且媒体们紧跟着就是一波社论:比如《青春没有售价,但并非只有夜骑》;又如《骑行别扎堆,也不必深夜》。 到此为止,丑话好言算是说完了。如果郑州的大学生们还是听不进去,估计有关方面就要动员各高校紧急调整“校规校纪”了。因为就算大学生们把“青春没有售价”喊得再响,估计也怕“青春没有毕业”。 所以,“夜骑开封”就算再怎么充满青春和激情的氛围,就当前的节奏而言,看来是要被叫停了。可是这里面的流行逻辑和叫停逻辑,却好像并没有真正形成呼应,反而显得很不着边际,更像是一场烂尾掉的灰色幽默剧。 不夸张地说,“夜骑开封”本身算一种集体主义的赶集。只不过主要群体是大学生,就被冠名是青春的、激情的。要知道,能体现青春和激情的事情可太多了,夜骑三五十公里才哪到哪。 于此,动辄把“青春没有售价”这种大旗论拿出来招摇,就如同第一次相亲就跟女方说自己十八厘米没什么区别,完全是无知地耍流氓,丢人都不知道怎么丢的。换句话说,“夜骑开封”一开始就“起高了”,所以被“摔惨”也是不足为奇的。 实际上,开封方面也说得对,骑行就骑行,别扎堆也别深夜。因为扎堆骑行和深夜骑行都是容易出事故的,最关键是同时发生,可想而知会发生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讲,叫停“夜骑开封”,显然不等同于叫停青春或叫停激情。 就此不管是强调青春和Passion,还是强调安全和大局(正确),都要把问题的根本找出来再说。因为处理和解决任何症结都不是你死我活的问题,而是我们优化社会调节系统时,只有把人放到本位上再去思考该怎么做时,很多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热点情报所
  • 丑话好言说完,看来“夜骑开封”要被叫停了

    2024-11-09
    19跟贴
    图片
  • 伴随着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组委会和江苏省涟水中等专业学校先后发布情况说明和情况通报,姜萍和她的老师王闰秋重回舆论中心。就情况说明和情况通报来看,姜萍进预选赛存在“违规操作”,也就是违反了预选赛关于“禁止与他人讨论”的规则,至于决赛,竞赛组委会也说得很清楚,根据决赛阅卷结果,二人未获奖。
    什么意思呢?就是基于预选赛的好成绩和决赛成绩落榜的双事实,再去评估“违规操作”,其实答案很明显了。不得不说,无论舆论层面是把姜萍当天才还是当水货,其实都陷入了对真实的极化。也就是说,对于姜萍和她的老师王闰秋,无论答案是什么,都其实是不够公允的。 我们承认,在大赛中违规操作,这是绝对不能被容忍的。但是回到姜萍和她的老师王闰秋层面,也依然要承认他(她)俩有“数学天赋”,只不过没有那么神而已。因为就算基于“与他人讨论”这个原则上,能“开卷”进入决赛也是不简单的。 之所以如此强调,并不是想为姜萍和她的老师王闰秋抹掉污点,而是希望我们在面对真实时,要敢于直面真假和公平。因为只有直面了真假和公平,竞赛本身才能起到挖掘天才和激励天才的作用,最终才可能推动社会进步。 换句话说,将姜萍和她的老师王闰秋打回原形,也只是让他(她)们做回自己,也就是在“中等专业学校”层面,姜萍是“数学天才”,王闰秋是“数学上师”。至于说放到全球层面,他(她)俩的天赋确实被高估了。 当然我们也能理解,在时代的沉闷时序里,突然冒出个逆袭天才,绝大多数人是倾向于相信的。所以一开始那些质疑的声音,注定是不被看好的,甚至被认为充满敌意。所以,舆论层面的立场对峙,本质上跟最终的答案无关,而跟大多数人的情绪有关。 也就是说,哪怕调查结果最终是姜萍和她的老师王闰秋不存在违规操作,舆论层面也一样会有相信或不相信。所以姜萍事件最大的价值在于,天才一定是要建立在权威鉴定的基础上,公平认证的基础上,否则天才就只是一场叙事闹剧。 另外关于校方对老师王闰秋的“处分”,也能理解。只是取消他本年度评先评优资格。一方面在于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作是民间赛事;另一方面在于王闰秋能让姜萍取得好成绩,校方也是沾光的。所以于情于理,“处分”只要舆论层面看得过去就行了。 甚至就舆论指向来看,更多把矛头指向竞赛组委会,而对于姜萍和她的老师王闰秋,大家也只是觉得不妥当,真还没有太多恶意和反感。正如竞赛组委会自己所说的:“这暴露出竞赛赛制不够完善、管理不够严谨等问题。”说到底,如果一个人在竞赛中靠“与他人讨论”就能取得好成绩并且还能迅速出圈,这怎么讲估计都是有问题的。 是的,在方方面面都进入固化的时序里,逆袭的故事肯定是引人入胜的。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也要搞清楚,如果我们对真真假假都无所谓了,那么一开始有多激动,到最后就有多虚妄。也就是说,没有人见不得姜萍和她的老师王闰秋好,只不过希望他(她)好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 因此,事情闹到这个地步,可以说大家都很尴尬。竞赛组委会、涟水中等专业学校、姜萍和她的老师王闰秋自然是尴尬第一梯队。而更尴尬的是,不调查、不验证的媒体们,尤其是央级的媒体们,好话都说尽了,结果却翻车了。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热点情报所
  • 姜萍肯定有“数学天赋”,通报只是说她没那么神

    2024-11-03
    355跟贴
    图片
  • 好消息是,郭刚堂之子被拐案二审维持原判了。但悲凉的现实是,当年被拐的孩子们虽然被找回了,可5个孩子当中,4个孩子都自幼在收养家庭长大,在收养家庭学习、工作、生活,与收养人建立起亲子感情,而与亲生父母除了血缘没有任何感情可言。这种残酷的现实下,是4个家庭毕生难以弥补的痛苦和遗憾。
    当检察官说出这段“很多被拐孩子和亲生父母已无感情”的残酷大实话后,除了人贩子无言以对,庭审现场的郭刚堂和几个被拐孩子的亲属想必也是思绪万千。因为从央视新闻给郭刚堂的几个特写镜头来看,残酷的大实话应该再次让郭刚堂回到小我,回到问天问大地也问不出结果的绝望和无奈之中。 可能有人会说,郭刚堂很幸运了。不仅找到了儿子,涉案的人贩子也被抓了判了,还要啥自行车嘛。这么说也对也不对,对在于被拐家庭中,确实有很大一部分家庭始终没有家庭团圆,到死也没有团圆那种。不对在于,郭刚堂如果真的幸运,他和家庭的命运怎么会如此“凄惨”。 甚至不夸张地说,如果郭刚堂到现在还没找到儿子,可能他和妻子这辈子就彻底堕入灰暗了。也就是说,郭刚堂之所以能超越小我,走向大我,是跟寻子成功有直接关系的。但即便如此,他和儿子的感情谁来维持? 所以很多时候,不管人贩子们再怎么辩解,只要把“很多被拐孩子和亲生父母已无感情”这个残酷现实摆出来,就觉得怎么惩罚人贩子们都不为过。因为基于人只能活一次这个大前提,意味着人贩子们的举动扰乱了被拐家庭的“自然秩序”。 为何要强调“自然秩序”,就在于“自然秩序”是人类的基本法,如果这个基本法动摇了,意味着最基本的人伦秩序被打破了,那么人就不太像人了,人间也就离地狱不远了。之所以强调这个问题,就在于就算被拐孩子日后活得再好,回到原生家庭这个自然组织里依然是悲凉的。 尤其是被动分离的情况,更是悲凉加成。在这个事情上,往往是被拐家庭的父母体会较深,因为对于被拐孩子来讲,碍于认知会流变,情感会沉积,往往都会走向“只要生活环境好,一切都会走向习惯”的世俗现实。 于此面对部分被拐孩子不愿意认亲的现实,其实也不能太怪孩子们。因为从一个人认识世界,建立亲缘的现实出发,血缘关系和养育关系,往往养育关系更为贴近真实和现实。因为就连猫猫狗狗都知道,谁对它们好,它们就跟谁亲,何况是有觉知的人类呢? 当然,也不见得被拐孩子都能遇见好养家,更不是肯定被拐孩子在原生家庭就会过得更好。而是想说,一个人过得好不好,是要建立在家庭的自然秩序未被破坏的基础上再去评判的。否则,世俗意义上的“过得好”,永远无法直面哲学意义上的“我是谁”。 就此再去理解郭刚堂面对寻子人生的“大彻大悟”和面对严肃庭审时的“万千思绪”,总觉得世俗的幸运和仇绪,在那一刻难以辨别。毕竟谁都知道,人世间的悲喜到头都是一场空,可是任何人在悲喜的那时那刻,从来都是情不自禁,尤其是拐子之恨,怎能轻易释怀呢? 所以央视新闻镜头下的郭刚堂,在面对人贩子声嘶力竭的抗辩,当时无论表现出怎样难堪的表情,都应该是值得理解的。他可能早已说不上有多恨拐走自己儿子的人贩子了,更多可能希望案子快点结束,早日为那段悲凉的日子画上句号。
    热点情报所
  • 二审维持原判,可郭刚堂们和孩子们的感情谁来维持?

    2024-10-30
    图片
正在载入...
正在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