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黄群慧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赵姗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即将于7月召开,将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改革,又到了新的历史关头。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充分印证了改革开放对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历史性作用,深刻揭示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是我国改革的基本逻辑。随着一些领域的改革进入“深水区”,系统性制度变革面临着攻坚克难的压力和挑战,迫切需要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当前,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在哪些改革领域发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应重点关注哪些基本路径?就相关问题,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黄群慧。

以新质生产力发展推进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理解打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难点对进一步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要性?

黄群慧: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发展的硬道理,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我国还存在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需要通过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形成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从而以新质生产力发展推进高质量发展。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在多个改革领域发力

中国经济时报: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全面提升创新能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当前,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在哪些改革领域发力?

黄群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这要求既需要通过科技人才教育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府推进科技创新的作用,也需要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励企业等微观主体的创新活力和动力。

具体而言,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需要进一步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要素市场化改革,健全数据等新型要素交易的基础制度,推动各种生产力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需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完善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尤其是有效发挥社会主义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面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形成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激励体系和有效需求;需要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促进绿色生产力发展,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需要进一步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打造开放的创新生态,形成对全球新型生产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提高新型生产要素资源全球配置效率。

图片来源:新华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新华社

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中国经济时报: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的命题,也是改革的命题。为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您有哪些政策建议?

黄群慧:一是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创造不同所有制企业能够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有效合作的创新生态,形成多种所有制企业协同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国有企业要强化“使命导向”的分类改革,要肩负原创性技术策源地、产业链链主的使命要求深化改革,积极探索长期主义的绩效考核机制和创新容错机制。

二是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持续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围绕着数据、知识、人才、专利等新型生产要素不断探索市场化体制机制,完善数据要素开发利用机制,完善人才培养使用流动机制,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持续推进新业态新领域准入放宽。

三是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形成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制度体系。尤其是围绕着新型劳动者这个活跃的新质生产力要素,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积极引进、留住和用好海外顶尖人才,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

四是以体制机制创新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把自贸区打造成为高水平自主创新高地、高素质要素集聚高地、高标准规则测试高地,打造更多高能级对外开放合作平台。

五是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推进数据要素与人力资本有机结合参与分配,扭转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物不重人”“重视物质资本不重视人力资本”的分配导向,激发劳动、知识、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数据、知识、技术、人力资本的价值。

六是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完善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完善碳定价机制。

以科技创新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中国经济时报:您认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应重点关注哪些基本路径?

黄群慧: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是以科技创新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围绕着以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创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推进传统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要重点关注以下路径。

一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把握未来产业的科学依赖性、技术颠覆性、产业化不确定性和创新融合性,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

二是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积极发展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探索有效投资机制,加大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尤其是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大型科学装置和公共科研平台,推进“连接+算力”基础设施的高质量发展,推动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转型。

三是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沿着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方向持续推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培育现代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保持制造业完备性优势的基础上,全面建立完善产业基础能力评估制度,加快实施针对“产业四基”的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在全球创新能力谱系中形成中国制造业的独特能力,显著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 监 制丨王 辉车海刚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蒋 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