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轮”齐驱跑出基层治理加速度

——南平市推进“一中心一平台一队伍一载体”建设成效显著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6月21日讯 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让群众“只进一扇门,了却百家忧”;涉稳风险平台细化分工,将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平安指导员们走进群众心房,为百姓排忧解难;“吃茶话事”新模式破解了基层矛盾纠纷的僵局……这一项项举措,既是闽北儿女感受南平市平安建设、法治建设的幸福时刻,也是南平推行“四个一”社会治理机制取得成效的真实写照。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最末梢,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近年来,南平市扎实推进“一中心(综治中心)一平台(涉稳风险隐患信息化平台)一队伍(平安指导员)一载体(吃茶话事机制)”建设,以“四个一”社会治理机制夯实基层基础,让“四轮”并驾齐驱,积极打造具有山区特色的“枫桥式”品牌,为提升南平市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档加速。

“一中心”夯基础

“多亏有你们及时出面调解,太感谢你们了。”在顺昌县洋墩乡综治中心内,工人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今年3月,洋墩乡的刘某等25名工人因劳资纠纷,与某施工班组发生冲突。

群众事,无小事。接到诉求后,综治中心立即启动联合调解机制,洋墩司法所和大干法庭、挂村平安指导员等介入调解,对现场工人、施工班组分别展开调解工作,最终化解了这起劳资纠纷。

“群众走进我们综治中心这扇大门,就是想找个说‘法’的地方。”据洋墩乡政法委员张倩涵介绍,“中心目前已建成有专职人员、有固定场所、有职责责任、有配套制度、有经费保障、有信息化支撑平台的‘六有’实体化机构,构建起‘全链条’多元调解一体平台。”

走进洋墩乡综治中心,一边是便民服务中心窗口,一边是群众接待厅、信访接待室、法律咨询室、“吃茶话事”点,中心工作职能、信访办理“路线图”、社情民意接待日、各类平安宣传海报等均在显眼位置上墙上栏。

而这只是南平市开展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三年行动中的“冰山一角”。

此外,按照“新建一批、扩建一批、提升一批”思路,以点带面促进综治中心整体提升。通过优化升级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等50余项平台应用,实现公安警务等20余项工作数据化。同时,成立“武夷山国家公园综治中心联盟”,构建四级联动、上下互通、同频共振的工作格局。

目前,全市已完成基层综治中心新建15个、扩建48个、提升59个,群众遇到“急难愁盼”不用再多跑、多问,真正让群众“只进一扇门,了却百家忧”。

“一平台”防隐患

“如何通过信息化平台,让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在‘萌芽’,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南平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细之所至,万无一失。为了筑牢风险隐患防控防线,由南平市委政法委牵头,组织市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信访局等单位推进涉稳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建立涉稳风险隐患基础数据库,打造一体化运行的涉稳风险隐患信息化平台。

日前,政和县熊山街道茶亭社区网格员在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时发现,叶某拿着喇叭在其前未婚妻魏某父亲家楼下,因退彩礼问题骚扰其家人,且此情形已发生多次。

“我们发现情况后,及时上报给街道综治中心。”据社区网格员介绍,此类“六失一偏”人员问题如长时间未处置化解,容易引发突发事件。

收到情况后,街道综治中心当日便将该事件录入涉稳风险隐患信息化平台,并明确主要责任人,组织相关单位的工作人员分别上门开展调解工作,最终这起矛盾纠纷在工作人员耐心地劝解下顺利化解。“要不是你们,我心里的这道坎可能永远也过不去。”事后,叶某感激地说道。

“为确保风险隐患一经发现、迅速部署、有效落实,南平市还开展常态化大走访、大排查行动,对发现的风险隐患及时上报乡镇(街道)综治中心,录入涉稳风险隐患信息化平台。”网格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