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笔下的杨贵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画家笔下的杨贵妃

俗话说:春天不减肥,夏天徒伤悲。春夏之交,不冷不热,是一年中减肥的最佳时机,而且效果显著。对于胖子们来说,如果在这个季节不减肥;等到了夏天,天气热起来,就会动不动出汗,遇到诸多不便。

小生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减肥本来是胖子们的事儿,可很多本来不胖的人却偏偏整天喊着要减肥;尤其以瘦为美的一些女性。其实,对于她们来说,以追求骨感为目的的减轻体重,应该叫做“塑体”更合适。

据说,女人流行以瘦为美的观念,是从人类进入农业时代开始。在之前的石器时代,大家心目中的女神形象是有力气、既能劳动又能战斗,还能多生孩子;所以,当时身材健硕、粗壮结实的女人会更受欢迎的。

进入农业社会后,人类有了较为稳定的食物来源,男人和女人之间有了分工、“男主外、女主内”,女神的形象也就有了改变。

请看下面奥地利出土的石器时代沃尔道夫妇女雕像,和公元前两千年欧洲米诺斯文明的蛇女神,就是特征鲜明的例证。我们再看看国内的,下面是西周时代(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女子像。

奥地利出土的石器时代沃尔道夫妇女雕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奥地利出土的石器时代沃尔道夫妇女雕像
欧洲米诺斯文明的蛇女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欧洲米诺斯文明的蛇女神
我国西周时代的女子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国西周时代的女子像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更有一句著名的说法“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楚灵王在位时“举国营之,数年乃成”、修建了一座“台高10丈,基广15丈”离宫“章华台”,是当时的“天下第一台”。

因楚灵王特别喜欢细腰女子在宫内轻歌漫舞,不少宫女为求媚于王,少食忍饿,以求细腰。她们要登上章华台,中途得休息三次。所以,这个离宫又称“三休台”,或“细腰宫”。

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叫做正宫。除此以外,皇帝的居所还有离宫和行宫。离宫也是皇帝较为固定、长期居住的宫殿;比如承德的避暑山庄,清朝的皇帝基本上每年都会过去住一阵子。行宫指皇帝出行巡视中临时居住的宫殿;有时皇帝会居住在大臣家,那么大臣家也会被称作“行宫”。

不仅是皇帝喜欢腰细,老百姓也喜欢;民间流传的四大美女中也都不是胖子。有人可能会反驳,说杨贵妃是个女胖子。

杨贵妃本名杨玉环(生于719年6月22日,卒于756年7月15日),号太真、杨玉、玉奴,蒲州永乐(今山西省永济市)人。杨贵妃到底是不是个胖女子?小生和朋友们探讨一下这个有趣的问题。

我们从“万千宠爱”杨贵妃的唐玄宗的审美观说起。唐代李德裕所著的《次柳氏旧闻》一书里,有“上即诏力士下京兆尹,亟选人间女子细长洁白者五人,将以赐太子”的内容。

这是说唐玄宗给太子选妃,明确提出了标准“细长洁白”。由此推断,唐玄宗本人是喜欢“细长”女子的。有没有可能唐玄宗自己不喜欢“细长”、而将细长女子赐给太子呢?……显然,这种可能性不大。

画家笔下的我国四大美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画家笔下的我国四大美女
画家笔下的杨贵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画家笔下的杨贵妃

由此也可以推断出来:杨贵妃是个胖女子其实是不符合当时主流的审美观,该说法应该存疑。在《新唐书》和《旧唐书》的“杨贵妃传”中,使用了“姿色冠代”“资质丰艳”等语焉不详的词汇来描述;后人根据其中“丰艳”的“丰”字,杨贵妃就被误认为是一个胖美人,实际上是不靠谱的。

唐代的文人没有一个说扬贵妃“丰”的。杜甫在《丽人行》中,这样说贵妃“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诗圣”杜甫的笔下,杨贵妃是个身材匀称、不胖不瘦,而且有着细腻肌肤的美人儿。

“诗魔”白居易在《长恨歌》里描述杨贵妃:“芙蓉如面柳如眉”、“侍儿扶起娇无力”;在《江南遇天宝乐叟》中,说“贵妃宛转侍君侧,体弱不胜珠翠繁”。这些诗句怎么解读,杨贵妃也都是一个纤细娇柔的美人儿。

以史笔见长的唐代小说家陈鸿,在《长恨歌传》中说杨贵妃“鬓发腻理,纤秾(读nóng)中度,举止闲冶,如汉武帝李夫人。别疏汤泉,诏赐藻莹,既出水,体弱力微,若不任罗绮”。

在上面的文字中,都没有“胖”“丰”之类的词语描述杨贵妃,反而多用了“柔弱”之类的词汇,按照这些文字的描述,杨贵妃是个胖女人的说法是不靠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