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公元2024年6月21日。

是个特殊的日子。

25年前。

1999年,一部极其超前的科幻片男主人公,在今天进入「现实」世界。

而他则是从1997年的「虚拟现实」中苏醒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部影片凭借超前的概念足以留名影史。

只可惜,仅两个月前,同样概念的影片《黑客帝国》横空出世。

黑客帝国》成为众多影迷心目中的科幻圣经(87万人评分9.1),而它却一直籍籍无名(11万人评分8.4)。

不少影迷为其打抱不平:“为何《黑客帝国》如此成功,它却默默无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有评论说它是启迪了《盗梦空间》《源代码》等影片的科幻先驱。

今天,就让我们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

一起探寻这部冷门科幻佳作——

「异次元骇客」

The Thirteenth Floor

1999.5.2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重模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该片改编自1964年出版的小说《三重模拟》

远远盖过《异次元骇客》光芒的《黑客帝国》,也是受这部小说影响。

但如今来看,似乎更准确地诠释了“三重模拟”这一概念的只有《异次元骇客》。

影片一开始,1937年的美国洛杉矶,一位老人写下一封信:

“一旦他们发现了,他们会杀我灭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人将信交给一位酒保,并嘱咐其日后会有一位叫道格拉斯的人来取信。

随后老人回到家里,躺在床上,看起来心事重重。

镜头推进,他的眼睛闪出奇怪的蓝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一阵急促的呼吸,再醒来时,他身处一个满是激光与仪器的实验室。

这里,是1997年的洛杉矶。

老人名为富勒,是一位计算机工程师。

随后得知,1937年的洛杉矶是老人富勒和同事道格拉斯创造出的虚拟世界。

双重世界,1997年为现实,1937年为虚拟。

上图:1937年

下图:1997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似乎很浅显,但又似乎深不可测。

当晚,老人富勒被杀害。

次日,在家中醒来的道格拉斯被警方告知老人的死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道格拉斯,也是男主,却成了嫌疑人。

正当道格拉斯被警长盘问之时,一位自称老人女儿的金发美女出现。

男主一脸疑惑,表示与富勒共事多年从未听说过他还有个女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影片至此,凶杀的疑云刚刚密布,人物身份的悬念又笼罩其上。

道格拉斯带着多重疑问,决定进入1937年一探究竟。

未能拿到信的道格拉斯想要从老人富勒的“女儿”身上寻找突破口。

然而,他发现“女儿”变成了一个超市收银员,且完全不认识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道格拉斯这才意识到,收银员其实是一个虚拟载体。

他驱车开到遥远的荒野,却看到诡异的绿色轮廓。

那是这个世界的边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来,他的世界也是虚拟的世界。

创造他们这里的世界,是富勒“女儿”所在的2024年的洛杉矶。

“三重模拟”的大幕彻底拉开。

幕后面,是一个由2024—1997—1937三个时间点构成的上层—中层—下层的“三重世界”。

《异次元骇客》在有限的时长里,非常凝练地呈现出了这个复杂的架构。

然而,在创造不同的虚拟世界时,导演并没有刻意营造科幻的质感。

反倒以一种写实的手法还原了1937年的洛杉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论室内还是室外场景,都非常复古且逼真。

道格拉斯第一次进入时,他难以置信他们创造的这个虚拟世界如此真切。

他四处张望、又踩踏地板,观众会不自觉地跟随他的视点代入其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这正是影片最聪明的手笔。

因为观众其实跟随的是导演的思维,导演悄然隐匿了科幻的元素。

从而打破了虚实的界线,更消解了真与假的二元对立。

而当道格拉斯发现自己世界的“边界”时。

在仅有的惊讶表情后,导演切了一个大远景。

道格拉斯置身如同电路般的绿网前,他如此渺小、单薄、微不足道。

这一刻,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震撼”和“颠覆”。

震撼的,是那一道道绿光,才是世界的原本底色。

颠覆的,是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我们的世界是真实的么?

一股难以名状的恐惧袭上心头:此时此刻,屏幕前的你,是否也是个虚拟载体?

我们是否也生活在一个巨大的虚拟现实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

当道格拉斯的意识传输到2024年,他醒来,看到报纸上的时间是2024年6月21日。

我们不禁头皮发麻:

男主醒了,我们醒了么?

然而细细看来,报纸上的2024年6月21日是星期一,我们2024年6月21日却是星期五。

也许男主最后醒来的2024年依旧不是真实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思故我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影片开始前,黑幕上出现一行字:

“我思故我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谈谈方法》。

我思考,所以我存在。

可以说是理解《异次元骇客》最底层的逻辑。

也是影片科幻概念背后的哲学深思。

我们已知,影片中1937年的洛杉矶和1997年的洛杉矶都是虚拟世界。

但是,1997年的道格拉斯进入1937年遇到酒保时,知晓真相的酒保想要袭击道格拉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道格拉斯发现酒保不仅愤怒,还具有了怀疑的思维。

正对应了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背后的“普遍怀疑论”。

也就是说,酒保生成了自我意识。

他思考,他便存在。

而不再是一串代码,也不是一个虚拟形象。

于是,返回1997年的道格拉斯理解了富勒想要关停虚拟世界的想法。

他们可以做程序的开发者,但他们不能做主宰别人命运的上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当道格拉斯知道自己的世界也是虚拟世界的时候。

他的世界观崩塌了,因为自己也不过是个提线木偶。

但是原名简·富勒的富勒“女儿”告诉他:

在成千上万个虚拟世界中,道格拉斯所在的世界是唯一生成了自主意识且建造了又一重虚拟世界的次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就是说,“我思故我在”并不是偶然现象。

正是因此,简·富勒的丈夫大卫从2024年来到虚拟的1997年,借道格拉斯这一载体杀死发现真相的富勒,以防止更大的危机出现。

其实是为了继续行使他“上帝”般的角色。

导演借大卫和道格拉斯这一创造者和载体的形象,制造了强烈的对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大卫的残暴引申出强烈的政治和宗教意味。

也通过道格拉斯的悲悯之心点出了本片的人道主义内涵。

这是《异次元骇客》能够发人深省之处,也是它区别于一般科幻片的独特之处。

因此,虽然没有大明星加盟与大导演加持。

更比不上《黑客帝国》的大制作与炫目的特效。

但《异次元骇客》还是在自己有限的制作能力下表现出了无限的读解空间。

特别是影片最后的开放性结局,非常耐人寻味。

当道格拉斯和简·富勒跨次元相恋,一同站在阳台欣赏2024年洛杉矶的景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突然出现一个类似电视机被拔掉插头的闪退效果,影片在这里戛然而止。

不免让人想起1997年世界中的警长所提出的那个问题:

“现在有人替我拔掉插头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就引发了“2024年的洛杉矶是不是也是虚拟世界”的猜想。

也许2024年的洛杉矶便是最上层的造物主的世界。

毕竟6月21日的报纸头条上写着“犯罪率空前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人们可以进入不同的虚拟世界中去发泄不良欲望而不用承担法律责任。

如同《西部世界》的成人乐园,提供给游客杀戮与性欲的满足。

当然,2024年的洛杉矶或许也只是更未来造物主所打造的一个虚拟乐园。

但《异次元骇客》的创作者是真的想引发如此两极的争辩吗?

甚至牵扯出如同阴谋论般的无意义猜想?

我想,并非如此。

当和煦的阳光照耀在道格拉斯和简·富勒身上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止看到爱情的美好,更能看到生命的意义。

因为他们是独立思考的个体。

这也是对”我思故我在”的最终呼应。

人类的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些评论认为影片落点为爱情太过俗套或是不够深刻。

但或许正是这样的表达更能切中人们的情绪。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

多部思辨人类世界之虚实的作品出现,例如1998年的《移魂都市》《楚门的世界》

左图:《移魂都市》

右图:《楚门的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比如1999年的《黑客帝国》以及《异次元骇客》。

这些作品尽管在视听语言或叙事方式上呈现出显在的区别。

但却在核心概念上高度相似。

在面对即将到来的21世纪时,电影创作者们以一种近乎集体无意识的方式表现出了各自的期望与焦虑。

新兴科学技术的发展一边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一边又让人们产生了无法预知的恐慌。

科幻片这一类型,非常适合承载这种复杂的时代情绪。

正如美国西部片逐渐失去吸引力后,如何表现开疆拓土的雄心,于是便有了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亦或是对于外星文明的呈现愈发千篇一律时,便出现了丹尼斯·维伦纽瓦的《降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时的形式被淘汰了,但内容中包含的情绪是延续下来的。

所以我们会看到,《阿凡达》在恢弘的视效过后,打动观众的是誓死捍卫家园的悲壮。

《降临》在语言学的纷繁奇观背后,令人发出叹息的是对于和平安宁的沟通渴望。

这些表达,都是对时代症候的反映。

更是解决时代症候的良药。

同理,《异次元骇客》结尾的爱情,便是在即将跨进新世纪之时的焦虑情绪的出口。

爱情只是情感表达的一种形式,背后的逻辑是对于开启新生活的渴望。

所以,1997年中的警长在发出是否会被拔掉插头后的质问后。

还是选择告诉简·富勒你们那些上层世界的人不要来打扰我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他深知现状如何,还是把目光投向了代表新生的未来。

我想,这是《异次元骇客》最终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信息。

也是对当下的映照。

时间真的来到2024年。

人类的科技更加大踏步向前迈进。

我们也早已从对克隆技术的焦虑演变为对AI的焦虑。

有关AI是否会取代人类的探讨层出不穷。

而类似元宇宙等曾经听起来非常不切实际的概念,如今也成了日常话题的一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也引发了对于元宇宙是否会反噬现实生活的担心。

再看对于元宇宙的解释:

“类运用数字技术构建的,由现实世界映射或超越现实世界,可与现实世界交互的虚拟世界。”

几乎与《异次元骇客》所畅想的概念一致。

我们常说,优秀的科幻片要具有前瞻性。

例如《银翼杀手》《2001太空漫游》,从一众平庸之作中脱颖而出。

左图:《银翼杀手》

右图:《2001太空漫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是因为它们的创作者,无论是雷德利·斯科特还是斯坦利·库布里克。

都以一种前瞻者之姿进行艺术上的探索。

甚至可以说用电影的形式为人类敲响一次警钟。

《异次元骇客》自然不如上述两部作品伟大艰深。

但它同样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所以,再看结尾,会发现不止是爱情。

道格拉斯在2024年看见与富勒一模一样的老人在沙滩上向自己招手。

他非常惊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简·富勒解释说那是自己的父亲,1997年的富勒就是依据父亲的形象设计的。

道格拉斯脸上出现一丝欣喜。

这欣喜是新生的希望。

也是人性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