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出现过数不尽的风流人物,而能被称为“圣人”的,一只手就数得过来。民间一直流传着“两个半人”的说法,是说“圣人”只有孔子、王阳明和“半个”曾国藩。如今,孔子、曾国藩越来越受到大家的质疑和批评,而只有王阳明始终受人敬佩,几乎没有批评他的声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阳明,本名王云,后改为守仁,字伯安,号阳明、乐山居士,明成化八年(1472年)出生于余姚北城(今浙江宁波)。相传他的母亲怀胎14个月才生下他,在分娩前夕,其祖母梦见天神在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这也是为何他初名“王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家书香门第,王阳明的父亲王华状元出身,博学多才,他亲自为王阳明启蒙。在这样优渥的教育条件下,王立志要读尽天下书,做一个“圣贤”之人。弘治十二年(1499年),王阳明中进士,初入仕途,他就敢于上述弹劾宦官刘瑾,结果被贬龙场,由此发生了著名的“龙场悟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阳明的“心学”也在此期间有所成就,他认为“心”才是宇宙本体,才是“理”的本质,并断言“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王阳明的“心学”影响非常大,徐渭、王铎、傅山、倪元璐等名家的草书,都吸收了该思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人只知道王阳明是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但不了解他的字写得也出神入化,如徐渭所说“王羲之以书掩人,王阳明以人掩书。”书法也是王阳明“心学”实践的重要一环。不过,我们要先明白一点,就是他有着深厚的临帖功底,深谙古人法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记载,王羲之是王家的祖先之一,因此他从小临王帖,又吸收张旭、怀素、颜真卿、米芾、赵孟頫等人笔法,融晋唐宋元之精髓。王阳明五体皆能,而行、草书尤为精妙,《与日仁书帖》《何陋轩记》《象祠记》称得上“绝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阳明如何把“心即理也”的观念运用到书法中,可从他这段书论中获得答案:“吾始学书,对模古帖,止得字形。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既后读明道先生书曰‘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既非要字好,又何学也?乃知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就是说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用功,只要保持内心清净无杂念,字就能写好。古帖中每个字的具体形态,只是一个参考。因此,王阳明这些草书都做到了“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乍一看取法于二王,细看又并不像,这就是把有形化为无形,并把个性融入的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您对王阳明的书法有什么评价,欢迎评论区留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