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源
在笔者有限性的认知里,一直以来都认为俄罗斯文学是影响中国现代文学诞生和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所以形成如此认知,是有其文学事实作为依据的:无论是鲁迅对契诃夫、果戈理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方法的有益借鉴,还是茅盾对车尔尼雪夫斯基、别林斯基文学批评思想与精神的直接拿来,皆不同程度地受到俄罗斯文学的深刻影响。等而次之,才是日本文学、英国文学、德国文学、法国文学等对中国现代文学构成的影响。在《中国新文学中的美国因素研究(1911—1949)》作者吕周聚看来,美国文学是影响中国现代文学最为重要的因素,这无疑是一种独具慧眼的创新发现。
《中国新文学中的美国因素研究(1911—1949)》
吕周聚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吕周聚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能够从大家习以为常的文学史常识中发现并提出问题。他在《中国新文学中的美国因素研究(1911—1949)》的后记中这样写道:“关于中国新文学的起源,历来有各种不同说法,近年来许多中国现代文学史教科书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共识,将胡适于1917年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视为中国新文学诞生的标志。众所周知,胡适是在美国留学时写成了这篇文章,那么胡适为何会写这样一篇文章?胡适的文学革命思想与他在美国留学是否有关系?如果有,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如果胡适的文学革命思想与美国文学之间有关联,那么中国新文学与美国文学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他带着这些问题到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与王德威教授交流,在哈佛大学的图书馆里寻找答案。从这段富有很强论说性的表述里,非常清晰地表达出两个维度的思想蕴含:其一,作者对这个论题的发现,并非始于今日,而是早已在心里萌生;其二,把胡适在1917年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看作中国新文学诞生的标志,并由此出发,深入而全面地探寻美国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和发展的影响,这既是一个文学研究者应尽的职责,又是一名理论工作者理当完成的历史使命。
作者从宏观的角度来系统考察20世纪上半叶中美文学之间的密切关联,从中国作家的群体构成和对美国文学的翻译与传播这两个视角出发,展开对这个论题的论证和探讨。作者通过对有关资料的梳理统计,指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300余位比较重要的作家,其中的150多位作家都有或长或短的留学经历,留学美国的就有30多位,约占有留学背景作家的五分之一,包括胡适、梅光迪、胡先骕、吴宓、冰心、刘半农、梁实秋、闻一多、林徽因、林语堂、穆旦等。这些作家通过各自在美国的留学经历,对美国的历史发展、文明现状和美国文学有着亲身的体验和认知,从而不同程度地接受了美国文学的影响。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作者发现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文学便开始陆续被翻译介绍到中国,特别是在20世纪30年代,随着刘易斯、奥尼尔、赛珍珠三位作家先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美国文学在世界文坛上名声鹊起,中国文坛也随之出现了译介美国文学的热潮。从翻译的对象看,既有爱伦·坡、惠特曼、马克·吐温等老一代作家,也有已享盛名的年轻一代作家,如德莱塞、奥尼尔、海明威等;从翻译的文体看,则涵盖了所有文学体裁。在这一时期,中国现代作家不同程度地受到美国文学的影响,美国文学以不同的方式参与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建构。
作者运用接受美学的方法来研究中国现代作家对美国文学的选择与接受,突破了传统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传统比较文学是将中美文学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中发现二者之间的关联和异同。接受美学则强调作家的主体选择性,突出作家的不同选择。由此来看,中国现代作家并非照搬照套美国文学,而是根据自己的主体需要来加以选择接受。胡适和梅光迪同一时期在美国留学,胡适对美国文坛各种新的文艺思潮表现出浓厚兴趣,大学毕业后到哥伦比亚大学跟着杜威读哲学博士,并将其实验主义哲学思想运用到文学实践之中,大胆提倡新文学革命,主张用白话代替文言,用白话写作新诗,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梅光迪深受儒家思想浸染,到哈佛大学师从白璧德读文学博士,接受了其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这使其思想趋于保守,反对胡适的文学革命主张,两个人之间的论争演变成后来新青年派与学衡派之间的论争。
作者通过研读现代作家所写的旅美游记,从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些作品虽然名曰游记,但其中很少有游山玩水的描写,大多是详细地记述参观美国著名的大学、报社、工厂等,目的是将先进的思想观念、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企业介绍给国内的读者,使国内的读者对美国社会有所了解,学习借鉴其有用的东西,从而改变当时国内落后的面貌,推动社会繁荣发展。作者由此概括出现代旅美游记客观纪实性、实用功利性等特点,揭示出现代作家的爱国精神。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