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一则“求药”消息引发了全网关注。

湖南怀化一个叫武长毅的男婴,刚满周岁就被查出患有罕见的脊髓性肌萎缩症(SMA)。

可命运再次给这个家庭致命一击,一针救命的特效药——诺西那生钠注射液,标价就高达70万元人民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让人惊愕的是,同一款药,在澳大利亚的售价仅为41澳元,折合人民币不到300块。

面对如此巨大的价格鸿沟,公众的质疑之声铺天盖地而来。

一个普通工人家庭,面对随时可能夺走孩子生命的病魔,拿什么来与之抗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天价良药的中国式博弈

事实上,诺西那生钠注射液的高昂售价,早已是医药界心照不宣的“秘密”。

这款由美国渤健公司研发的特效药,自2019年在中国获批上市以来,就一直笼罩在争议的阴影之下。

一针69.7万元的售价,即便放在发达国家也是天价。

更何况,SMA患者往往需要终身注射,少则几针,多则几十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此算来,一个家庭倾其所有,也未必负担得起。

偏偏,它又是目前国内唯一获批的SMA治疗药物,对许多家庭而言,只能在天价和绝望之间二选一。

面对舆论的质疑,渤健公司曾表示,新药研发成本高,专利期有限,必须尽快收回成本并获得合理利润,才能保证可持续的创新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况,罕见病患者群体小,市场有限,定价自然水涨船高。

言下之意,天价是无奈之举,背后还有市场规律撑腰。

然而,再冠冕堂皇的理由,也掩盖不了利益的驱动。

资料显示,诺西那生钠上市4年多来,全球销售额已达57亿美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业内人士指出,渤健公司的研发成本早已收回,现在完全是在趁火打劫。

“他们利用患者家属的绝望,肆意哄抬药价,完全背离了药品的初心。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而是道德问题了。”

种种质疑,折射出药品定价背后的复杂博弈。一方面,创新药企需要动力,这离不开利润的驱动;

另一方面,天价药也凸显出医药市场的失衡,患者利益难以得到充分保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场你死我活的谈判

面对舆论的压力和患者的期盼,国家医保局决定出手,与渤健展开一场你死我活的谈判。目标只有一个:让更多患者用上这款救命药。

谈判桌上,双方针锋相对,剑拔弩张。

医保局代表据理力争,誓要将天价药的价格砍到骨折;渤健代表左右逢源,极力维护既得利益格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3680元一针,这是天价!是在逼患者家属倾家荡产!”医保局代表怒斥道。

“这是我们的研发成本,也是对创新的回报。“”渤健代表辩解,“”如果价格降得太低,我们就没有动力去研发新药了。”

张劲妮气得浑身发抖,但她深知,这是谈判中常见的威胁伎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深吸一口气,强压下怒火,“我们作为买方,这么卑微,真的很难,但价格底线不能让步,调整空间是零。”

说到这里,张劲妮的眼眶已经红了,“我眼泪都快掉下来了。但我知道,我必须坚持,因为我身后是千千万万个渴望活下去的生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谈判僵持不下。

一个要价,一个还价,都心知肚明,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攸关众多患者的生死。

“我们再让一步,33000元,这已经是我们的底线了。”

医保局代表最后一搏,“如果你们还不接受,我们只能另寻他路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渤健代表犹豫了,他们没料到医保局会如此强硬。

33000元虽然比53680元少了不少,但至少还能保住基本利润。

再僵持下去,恐怕连这点利润都保不住了。

“好吧,33000元,我们勉强接受。”渤健代表最终松了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8轮谈判的反复博弈,天平终于向患者一方倾斜。

诺西那生钠的单针价格,从53680元降至33000元,降幅高达38%。

尽管离患者的期望还有差距,但已经是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罕见病困境待解

诺西那生钠的降价之路,折射出罕见病药品的困境。由于患者群体小,研发风险高,定价往往居高不下。

即便在发达国家,这类药品的可及性也受到诸多制约。

以美国为例,诺西那生钠单针定价12.5万美元,首年治疗费用高达75万美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便有商业保险,患者的自付部分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而澳大利亚政府集中采购,价格折合成人民币也要在49.4万元,远高于中国。

如此看来,网上盛传的“一针只需41澳元”便不攻自破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数据显示,中国约有2000万罕见病患者,大多数面临着药品难求、费用难担的困境。

这不仅是医疗资源的问题,更考验着制度的包容性和温度。

在医保局的努力下,诺西那生钠终于纳入医保目录。

这无疑让患者看到了曙光,但离全面解决罕见病用药难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同的“药”方

面对罕见病的困境,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形成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比如,通过风险分担机制,让企业和政府共同承担药品费用;

比如,对部分罕见病药品实行“1+N”的支付模式,即在一定额度内全额报销,超出部分则由企业等多方分摊。

这些做法,既减轻了政府的支付压力,又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更让患者的获得感大幅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它们的共同点,在于构建多方参与、共担风险的保障机制,而不是将责任推给某一方。

反观中国,虽然近年来在罕见病立法、药品审批等方面有所进展,但在医疗保障领域仍任重道远。

诺西那生钠的谈判,只是开启了一场攻坚战的序幕。

未来,如何进一步完善罕见病诊疗网络,建立多层次、可持续的保障机制,将是一个亟待破题的命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都应担起应尽之责。唯有汇聚各方力量,才能织牢罕见病患者的保障网,让“天价药”不再是他们的唯一选择。

每一种罕见病,都凝结着无数患者家庭的艰辛与无奈。他们或为高昂的药费而倾家荡产,或因得不到及时救治而生命垂危。这既是一个医学难题,更是一个社会课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应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